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保证图书质量的角度讲,对红是校对工作的重要一环。但是,对这样一个重要问题,过去却很少有人论及。究其原因,一是不重视。认为对红可有可无;二是认为这个问题已经很明确,没有专门论证的必要。其实,人们对对红工作的认识是很不深入的,甚至是错误的。鉴此,对红的重要作用,不仅应该强调,而且应该予以充分论证,以唤起出版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当前,集团化和产业化是诸多市地报社的两个时髦话题。如果说,报业集团化是报社组织形式的变革,是对报社企业特性以一种具体形式进行的明确,那么,报业产业化则是报社经营体制的转型,是对报社市场化发展趋势的认可。从这个意义上看,后对我国报纸和报社走势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众多市地报社来说,由于受体制和资质限制,集团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可望不可及的梦想,而深化经营体制改革,加快报业产业化进程,则是最现实、也是不得不面对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余秀淮 《声屏世界》2001,(Z1):41-42
节目录制技术是广播声频技术的一个门类,是一门应用科学。广播节目的录制,是广播节目生产诸多环节中的一环,按照编辑对节目的构思,对节目的素材进行必要的取舍和组合,生产出一个个合格的新节目,是节目录制的任务。 节目录制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录制设备质量的优劣和对设备能否正确应用两个方面。高质量的录制设备是保证高质量节目录制的基本条件,是基础,设备陈旧落后,质量低下,节目录制质量是不可能出彩的;作为节目录制技术人员,充分应用设备的功能,对提高节目录制质量也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掌握好调音技术和技巧对提高广播…  相似文献   

4.
杨保军 《新闻传播》2005,(10):20-21
新闻本质上是一种事实信息,新闻传播者的本职首先是传播事实信息。在传播状态中,新闻(报道)是对新闻事实的反映,是对新闻事实信息的传播,是对新闻事态变化的符号再现。新闻把客观事实作为本源,把对事实本身面目的呈现作为第一目标,把与事实对象的完全符合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5.
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是党和政府对新闻媒体的基本要求。宣传报道好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中心工作,是新闻媒体的起码职责和本份;新闻媒体,特别是各级党委机关报对此均高度重视,用功最勤,用力最多。长期以来,新闻媒体在宣传主旋律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从一定程度上说,大多数新闻媒体对主旋律宣传是驾轻就熟的,大多数新闻从业人员对主旋律宣传也是并不陌生的。  相似文献   

6.
舆论监督是新闻事业的本质属性之一,搞好舆论监督方面的报道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批评报道是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形式,在新闻传媒上积极地开展批评,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为了更好地发挥新闻批评的作用,正确地把握舆论监督的导向,我认为必须强化批评报道的四大功能:一、社会认知的功能。认知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社会认知是对社会整体和社会各要素认知的总和。它包括对社会实体的认知,对社会事件和社会活动的认知,对社会群体、团体的认知,对社会个体及其相…  相似文献   

7.
周海忠  周璇 《中国编辑》2006,(3):58-59,64
在出版社大大小小的会议中,选题论证会算是顶顶重要的了。选题是什么?对社会而言,其重要性暂先不论;对出版社而言,是阳光,是空气,是大米,是水电,是钞票!理想中的论证会应该是严肃而神圣,紧张而高效的。然而,许多出版社的选题论证会,是不能挥去的心头之痛。  相似文献   

8.
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党和人民通过新闻工具对全社会进行的监督。它的主要对象是一切权力,是新闻媒体对政府、政党的行政行为与国家公职人员的个人品质所进行的监督和批评,其重点是权力组织和决策人物。对于前的监督,包括决策过程的监督和决策效果的监督对于后的监督,包括对决策人物行政和个人品行的监督。同时,它还肩负着对经济、政治、  相似文献   

9.
季寅妮 《新闻窗》2005,(3):53-54
作为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公众关心的新闻,特别是公众关心的突发性灾难性新闻,是职责所在、是追求所向,能否发出最快的最能打动人的新闻,既是对媒体实力的一大考验,也是对记者和媒体最具挑战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广播改革创新,是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关系到广播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什么是创新?创新是对原来固有模式的突破,是对现存状态的改造,是对未涉足领域的探索。根据新形势的发展,对现有的一些元素进行重新结构也是一种创新。我们正处在一种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处在新的事物、新的思想、新的实践不断涌现的大变革时期,新的时代为我们广播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土壤,广播的创新是大有可为的。前不久,中广学会常务副会长刘习良对广播电视学术研究中的创新问题提出了四个努力方向,一是探索未知领域,就是说对现实生活中刚刚提出的新问题进行理论探…  相似文献   

11.
民主是个好东西,不是对个别的人而言的.也不是对一些官员而言的:它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而言的,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的。坦率地说,对于那些以自我利益为重的官员而言,民主不但不是一个好东西,还是一个麻烦东西,甚至是一个坏东西。试想,在民主政治条件下,官员要通过公民的选举产生,要得到多数人的拥护与支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北京市档案局局长徐俊德今年初,我由献身三十二年的教育战线改从档案工作。对档案我是外行,是新兵,一切要从头学起,而要学习档案业务是要一个很长的过程的,根据对我对档案工作十分肤浅的认识,我感觉我市档案工作中管理是比较薄弱的,而管理要靠...  相似文献   

13.
游敏 《新闻窗》2006,(2):66-67
所谓人文精神,从哲学层面上讲,它是对人的生存价值、生存意义以及对人类命运和前途的终极关怀。有学者进行了较好的概括: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人类的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人文精神更多的是形而上的,属于人的终极关怀,显示了人的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一、提高校对质量,必须转变观念、端正认识。传统校对观念认为校对工作是对原稿、读校样,照猫画虎,是一种简单劳动,没有什么学问而言,充其量是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作,其实不然。校对实在是一门大学问,绝对不是“字对字”、“认得字就能干”的工作,而且,编辑代替不了校对。现代校对不仅仅要完成传统意义上的“校异同”,还要本着对原稿、对图书、对作者、对读者负责的精神来“校是非”。把好校对质量关是达到高质量、高目标出版的关键。通过校对,不仅可以消灭排版差错,确保全书体例、内容完整,而且还能校正原稿中的疏漏,确保图书的…  相似文献   

15.
“研究出版业改革和发展的经济学的依据,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出版业改革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的条件。”“对出版产业的经济学研究,首先是研究普遍性。这非常重要。因为出版产业也是产业,具有与其他产业相同的共性。普遍经济规律,对所有产业是适用的,对出版产业也是适用的。比如,价值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其次是研究特殊性。这尤其重要。其中研究出版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特殊性,难度最大。”“我之所以特别看重陈昕同志对出版产业的经济学研究,是因为要做好出版产业必须严格按经济规律办事。严格按经济规律办事,是理性的科学的态度,是成功之路。加强对出版产业的经济学研究,是在出版产业的发展中严格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前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定量分析方法是对一门学科的高级阶段的分析,是从数量方面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计算、分析,运用数字表达式准确地揭示事物的特征和规律的科学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定性分析的精确化,是定性分析和科学决策的可靠依据,无论是对事物规律描述的深刻性还是其采用的方法都是定性分析所难以比拟的。  相似文献   

17.
电子采访录像设备的使用,使电视现场报道真正成为现实,并且成为电视新闻中最真实、生动的报道形式。所谓现场报道,一类是指记者在动态事件发生的现场完成的报道,这种报道与新闻事件是同步的,它的时效性也最强;另一类是指记者对某件事进行的现场采访和报道。不论是对正在发生的动态事件的现场报道还是对某件事的现场采访,记者记录下的镜头,应该体现事件过程的完整(这里所指的完整,并不是自然主义拍摄的东西)。而完成这一目的的最佳表现方式,就是纪实手法的运用。纪实,是对正在发生的事件的记录,是对行进中的生活的取材,它不仅…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编目工作是信息资源建设的基础工作,对促进资源共享具有重要作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编目工作的模式和组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编目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编目工作将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对馆藏文献的编目,一是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编目,对网络信息的编目有别于现行的编目概念,“元数据”将成为网络信息编目的主要格式。  相似文献   

19.
王普普 《新闻窗》2007,(4):24-25
人物专访是新闻采访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采访类型。人物专访按被采访对象或行业,可以分为对国家政要人物的采访,对企业家的采访,对娱乐界明星的采访,对文学、历史学者的采访,对艺术家的采访等等。而政要人物专访是指对活跃在国家政治舞台上的领导阶层这个特殊人群而做的专门采访,这些人物的决策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李红 《新闻前哨》2006,(9):47-47
一、情感美 民生新闻来自生活,内容多是百姓生活的话题。因此,民生新闻标题应当具有情感美,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走进采访对象内心,体现对采访对象的人关怀,是编采人员对采访对象的情怀,并以这种情感与观众进行心灵交流,让观众情感得以升华。二是通过鲜明的观点对市民的生活进行具体服务和引导,体现的是传对受的关心、关怀与关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