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买书为什么?     
买书为什么?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为了看书”。如果再问一句“你买了书都看了么?”回答“是”的比例必然会骤降。随便找身边的人作个调查,你都会得出这样的结果。读中学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书非借不能读也”,并且觉得这句话够经典,也为随园老人早在二百多年前就悟出这一真理而佩服不已。自己也在生活中认真遵循着这一准则。每当在别人处看到有什么好书,就借来一口气看完。若是在  相似文献   

2.
赖金英 《大观周刊》2013,(1):122-122
王荣生教授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什么叫适宜的教学内容呢?教学内容是对“教什么”的回答,从学生的角度也就是“学什么”?合适的教学内容涉及一系列的问题。一篇教材,它包含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怎样才能达到有效、有用,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先有一个定位、一个目标,再据此去择取合宜的教学内容。一、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3.
3月6日上午10时,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副部长刘昆就“财政工作和财税改革”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在回答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国际在线记者关于个人所得税征收政策会不会有所改变时,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是这样说的:“总体来说,个人所得税面临着税制不合理的问题。我国分类征收个人所得税,有11个分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对此进行改革,改成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实际就是综合所得税制。这样的税制比较科学,简单地提高个人所得  相似文献   

4.
《新闻战线》编辑部的同志要我就“新闻核心期刊”这一话题,回答一下读者关心的问题,我作为“新闻核心期刊”的“鉴定专家”成员,有责任、有义务来满足读者的要求。为此,现将有关问题回答如下: “新闻核心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的一部分。它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组织评选的,每4年评选一次。评选结果,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一书,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评选“中文核心期刊”的目的在于供文摘刊物选择文献源、图书馆选购期刊和为读者导读、教师和研究生查找资料及选择读物、科研…  相似文献   

5.
提问的艺术     
洪燕 《新闻前哨》2003,(1):23-23
在日常采访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形:有时,记者盯住一位被采访者,反复问他不愿意回答的问题,搞得双方都很尴尬;有时,记者拐弯抹角问来问去,始终不能得到自认为满意的回答,失望之余还责怪被访者头脑不灵活、不能理解采访意图;有时,记者把采访意图说出来后,干脆告诉被访者:“你必须这样说,你就这样说”......新闻同行们往往自嘲这样的采访是“诱供”和“逼供”。这当然不会是愉快的采访,更不是成功的采访。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细想起来还是记者被自己的采访意图缚住了手脚,形成一个思维定势。那么,如何…  相似文献   

6.
李翔 《新闻通讯》2014,(1):16-18
湖南卫视引进韩国MBC电视台的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一经开播就取得了较高的收视并受到了观众的热烈追捧。这档源于韩国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在中国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为电视荧屏创新热点,主要得益于节目在参与者选择、主题设计和传播效果三个方面的创新。而面对加强版“限娱令”的到来,中国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在内容生产方面必须要重视为参与者和观众制造有创意且有正确价值取向的“体验”,这样电视真人秀节目才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与心理认同。  相似文献   

7.
在李普曼于1922年写就的《公众舆论》中,“公众”成为这位天才学者在论述中无可回避的一个群体,他们无处不在,是成见的发出者,民主的参与者,公意的形成者,媒体的争取者,但是也因每个个体自身的缺陷和联结成群体后的天然特性使这个群体有着巨大的局限性,这直接导致了所谓“公众舆论”或者说“公共意见”的无数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何昆 《新闻记者》2006,(12):82-83
如果随意问起一名职业记者.你在工作中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几乎所有的记者都会这样回答:缺少新闻线索,特别是缺少能够打动人的“好”线索,整天东一头西一头地奔波。就好像是在大雾中寻找。“苦”和“累”,“烦恼”和“焦虑”,成了他们的口头禅。  相似文献   

9.
李文丽 《现代传播》2001,(5):127-129
新华社2001年4月9日播发了这样一则消息:河北省国安市某学校一个班里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在一次课堂提问时,举起了左手要求回答老师的问题,可是当老师叫他回答问题时,他却答不上来.感到奇怪的老师后来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时,这个学生哭着说:“老师,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老师由此感到学生有一颗强烈的自尊心。他对学生说:下次提问时,如果会答就举左手,不会就举右手。此后,每看到学生举左手时,老师就给他机会让他答,举右手时则从不让他站起来。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变得开朗起来,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于…  相似文献   

10.
记者:于总,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的采访。广西日报是第一个采用国家“新分类标准”的报社,不少新闻界的同行对此十分关注,请您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介绍一点情况,回答一些问题好吗?首先我想问,基于“新分类标准”的历史报纸电了版工程是在什么背景下上马的?  相似文献   

11.
依托新华社这个大平台特有的资源和优势,在过去十余年里,作为新华社记者,我有幸经历了几次国内财经领域的重大事件,并成为参与者和报道者之一,甚至是事件的主角.有人问我是如何当好调查记者,写出精品报道来的?我的回答是:“我的调查报道是在一线跑出来的,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策划出来的.我的使命和兴奋点始终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拒绝平庸、追求卓越、彰显个性,始终有一颗拳拳之心.”这是我进入新华社做记者时的初心.多年来,我一直这样提醒并要求自己.  相似文献   

12.
1、范言直谏:在你眼里,新媒体时代的最本质特点是什么?我们如何才能在新时代时代活下来、活得好?
  左志坚:本质的特点是,自由传播。这种自由有两层含义:
  第一,摆脱了物理媒介的束缚,资讯不需要寄生在报纸和电视台这样的物理媒介中,而是如空气一般在互联网上自由流通,你想报纸的传递多麻烦;第二,没有购买这个环节,购买意味着资讯被“付费墙”围在了一个信息孤岛当中,只有打破这堵墙,才有进入信息世界的汪洋大海之中,抵达需要他的用户手中。  相似文献   

13.
一所大学的新闻系向新闻界调查记者的成长道路,新华社原社长、著名记者郭超人当时对其中一个问题的“三问”是这样回答的:  相似文献   

14.
哪里是基层回答“哪里是基层”,不妨先看看什么是“基层”.《现代汉语词典》对“基层”的解释是:各级组织中最低的一层,它跟群众的联系最直接.这个解释道出了“基层”的本质,基层是我们社会组织的基石、是单位组织的一线,也就是说,基层就在田间地头、就在工厂车间、就在寻常百姓中.因此,基层具有战线广、群体多、内容丰富的特点,既有我们熟悉的街头巷尾,也有陌生的边远乡村,既有各行各业的劳动岗位,也有不曾关注的特殊群体.  相似文献   

15.
说说"效果"     
最 近接触了两个数据 ,对“传播效果”的问题又有一些新的思考。一是FM365.COM对受众做的关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的一个网上调查 ,其中在回答“你认为《焦点访谈》对准的焦点是真正大众关注的焦点吗”问题时 ,选择“是”的为38.54 % ,选择“否”的为51.5 %。虽然这样的调查未必全面和准确 ,但至少说明 ,即使广泛受到欢迎和好评的《焦点访谈》 ,也还有不少受众是不满意的 ,觉得她并没有真正关注大众所关注的焦点。另一个就是我们在本期发表的“新闻调查档案”中披露的数字 ,反映了受众认知与媒介建构之间的存在着…  相似文献   

16.
长篇历史剧《康熙王朝》的热播,使康熙的大名红透了半边天,他的形象在国人心中也变得清晰起来:英气逼人,聪明好学,果敢善谋,精于权术,“不足之处”是常爱冲动。看着看着,有时就想:历史上的康熙真是这样吗?他真那么少年老成,能够涉险过关,做了那么多事?他真是一位“圣君明主”吗?然而这是历史剧本身无须回答的,因为历史剧并不是历史的教科书。公开申明是“戏说”的就不用说了,它不过是借历史的“贝壳”作秀罢了。楚汉相争,可以演绎成争风吃醋的男女情仇;乾隆南巡,描写成路见不平的行侠仗义也无妨。就是号称“尊重史实”的…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时代.“银发浪潮”席卷而来,养老成了全球性话题。然而.如何对待老人.在家庭代际关系上.中西方却有很大不同。一位美国教授.曾在多种场合.提问过同一个问题.东方人的回答和西方人的回答大相径庭。问题是这样的:“一位先生带着太太、孩子和老母亲划船,出了事故.船翻了.先生应该先救谁?”接受提问的有西方人,也有华裔。  相似文献   

18.
独自在家     
曾问过一位同学,她的理想是什么?她不假思索地答道:“当老板呗!能赚好多钱!”我愕然无语。又曾问过一位朋友A同样的问题。回答同样令人心痛。但我终于不能看着朋友的爱国之心就这样泯然,忍不住问:“难道你不想为祖国付出吗?”A愣住了,目光中是苦涩和无奈。A说:“毕竟,我也有自己的理想,我不想让我自己的理想化为灰烬。”我无言以对,我感到我的心隐隐作痛,在滴血。 的确,现实中的不少人为了追求时尚,追求潮流和金钱,已对祖国的前途置若罔闻。在他们思想中,已没有了生存的真正价值。他们所向往的,却是一些生命的附属物…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一些著名的新闻记者和主持人都把如何生动地告诉观众一个吸引人的新闻故事看作是自己毕生的工作和追求。作为调查性电视新闻节目自然也不例外,在调查新闻真相的基础上,如何绘声绘色地讲个故事,也是节目所倡导的。目前,我国电视新闻界比较著名的栏目,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电视调查性新闻报道都借鉴了国外电视新闻报道节目的故事性手法。例如,在《新闻调查》开播初期,有过这样的定位口号:“三性”,即新闻性、故事性和调查性,一个《新闻调查》的选题,应该同时具备这“三性”。正是因为这样的定位,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第七十二回中贾琏有一句话:“宁撞金钟一下,不打饶钹三千。”这话的意思,在于说话要突出重点、要显出特色。高亢优美的旋律一出,可以跳出混沌之音一片,收到摄人心魄的作用。 新闻工作者经常向社会发言,这个“金钟”如何去撞响呢? 不要遇钟就撞:尽管钟声千篇一律,但还是习惯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是小和尚的职业特点。新闻工作者不要这样,应把“比较和选择”的观念,在思想上树得牢牢的,遇事多比较选择、挖掘。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这就为记者进行选择提供了可比性的条件和依据。没有比较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