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网络文学:民间话语权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平等性、兼容性、自由性和虚拟性使它以平民姿态向社会公众开启民间话语权,打破了权力话语对媒体的垄断,为学回归民间提供了技术保障,也创造了数字化时代全新的学社会学。它通过对话平台、全民参与、宣泄逻辑和在场诗学模式,实现了学的广场狂欢和心灵对话,从本体上置换了学的生存形态,开辟了学的新民间时代。  相似文献   

2.
狂欢化既是精神化现象,更是学创作现象。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中的狂欢化叙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意识形态狂欢及审美转换,对两性禁锢和命运竭蹶的不屈抗争。其狂欢化叙事的精神内涵是建立在恶与孤独的背景之上的。二月河的创作实践说明,消费社会给历史小说创作提示了内涵丰富的表现方式、价值取向和反思资源,对于流行价值观念和普通读欣赏习惯的关注与认可,是学和化符号生产大有作为的前提,狂欢化书写在给人带来富有活力的感觉方式的同时,也昭示了我们这个转型时代学所应追求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巴赫金在研究狂欢文化时提出了“两种生活,两种世界感受”的重要思想,奠定了巴赫金狂欢理论的哲学基础,同时也为解读网络生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网络生存具有狂欢特质,网络狂欢是人们对自由、平等、解束、少限、交替、变革、创新等狂欢精神的一种追求,这种追求有其积极的意义指向,它有助于人们的思想交流与对话、情感释放与升华。  相似文献   

4.
网络狂欢是新媒体时代下人类社会一种普遍性的群体行为与思想状态,这种狂欢源于个人思想的解放,而个人又在群体的解放之中领略到人的本质意义以及个人的狂欢体验,但其最终落脚点是实现现代人群体精神压力的释放。在这种传统狂欢仪式与现代网络技术联姻的过程中,人们在数字化生存的时代里有了新的精神依托。然而,网络狂欢在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下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不断冲击现有社会道德规范,扰乱人们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扰,甚至使人们在虚拟世界的狂欢中迷失自我。  相似文献   

5.
谁掌握了网络时代的话语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一直伴随着话语权的争夺,电脑网络的诞生使话语权的争夺演变出新的格局,网络让大众获得了巨大的话语空间,表面上话语权重归于大众,某种程度上具有了狂欢文化的特质。然而,虚假的民间狂欢的假象背后却隐藏着跨国资本的操纵与运作。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明了研发造就应用型人才的网络导学系统所具备的交互性、完整性、可操纵性、可控性的四方面特点,以及该网络导学系统在导学、助学、补学、评学四个教学环节的实效作用。项目组所研发的网络导学系统,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当地远程教育事业的科研价值、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后现代大众文化的网络时代下,"Fans"凭着新技术的条件,群体性地集合于一体,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一种新的状况,本文以法兰克福学派学者洛文塔尔关于"大众偶像的胜利"的消费偶像时代的确立、网络技术支持下的在线"狂欢"和网络粗口与集体"极乐乌托邦"三个角度,对后现代大众文化fans群体作一症候式分析.  相似文献   

8.
巴赫金的狂欢节理论与休闲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作为时下的热门关键词,已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纳入了学术研究的视野,引起了越来越多学的密切关注。围绕休闲展开的研究,已形成了诸多解释性的“隐喻”,如结构性模式、解释性模式和冲突性模式等。表面上看来,“休闲”与“狂欢”关系并不大,但仔细深究不难发现,二在内在化精神和深层哲理意蕴上又具有相通之处:同属于巴赫金所说的“第二个世界”和“第二种生活”,都具有节庆性、精神性和异化性。在这层意义上,不妨可以说:狂欢是一种民问的休闲,休闲乃是一种现代的狂欢。  相似文献   

9.
汤欣  艾婷婷 《学语文》2013,(3):67-68
在网络上,经常见到一些俏皮幽默的流行语句。像“逃课,一个人的狂欢;上课,一群人的孤单”这样的语句,它一反常规,幽默风趣,带有调侃讽刺意味,让人看了不觉一笑。它就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并与网络、与人们日常生活有极大关系的网络俏皮话。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诗歌事件的文化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缘化的20世纪90年代诗歌并非寂寂无闻,由诗人之死、身体写作与诗坛论争引起其在大众视阈中的喧哗与骚动,从中可以梳理析解出诗人主体身份焦虑、世俗狂欢趋向和诗学观念话语重建的内核.  相似文献   

11.
潮汕的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极高的文学价值.潮汕古民歌由居住在潮汕的疍、畲、獠、俚等少数民族传唱,但根据潮汕民歌文献资料记载,至迟在明代潮汕地区已经有民歌文献资料存在,而清代以后潮汕民歌呈现了辉煌状态,渐渐被地方文献和文人笔记、诗词所关注.这些民歌呈现了潮汕地区丰富的人文景观,狂欢化的精神便是这种人文景观的直接呈现.本文拟从巴赫金诗学出发,探讨潮汕民歌的狂欢化精神.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思想解放的矫健步伐,建立在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文论话语体系开始遭到解构,理论建设也开始走进一个多元并举、众语共存的姹紫嫣红的理论园地,但由于文论家自身缺乏足够的理论准备和对应阐释的话语基础,文学理论在繁荣背后却难掩自身的落寞和苍白,文论界普遍患上了“理论失语症”,也丧失了以自己的话语、方式及规范独自言说的能力,只剩下外来理论的狂欢。  相似文献   

13.
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网络文学亦是这种技术支持后带来的文学上的变革。它是社会意识形态在文化上的一种表征。网络文学揭示了网络时代文学和人类的生存境遇 ,即文学的消费性和现实人生的虚拟化  相似文献   

14.
对话理论和狂欢理论是巴赫全诗学的两大支柱。对话和狂欢都具有生成体裁的意义。人们狂欢(社会的狂欢)与体的狂欢对人、社会、艺术的生存与发展都有利弊,都是对旧有秩序的改良与改革和解构与颠覆。这对中国当前的体建设,特别是新诗的体建设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静穆走向狂欢-由网络对话引发的文本思考及断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 6 0年代巴赫金创立的狂欢诗学与今天网络时代的文艺现象 ,尤其是文本创作的嬗变 ,有着奇妙的契合之处。电脑网络作为未来电子媒介文化时代的主力军 ,正扮演着传播文艺并使其获得新生的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一交替更迭的转型时期 ,赛伯空间里所特有并普遍存在的“对话主义”正在对传统文本进行一场悄然无声的革命 ,这对于现在和将来文艺发展走向具有重大的前瞻和预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所谓“一代有一代之学”,“后世莫能继焉”.作为封建社会末世的晚清是一个众声喧哗、光怪陆离的时代,其时小说因士大夫们出于改良群治的目的而被置于“化最上乘”,新旧观念杂糅的新小说在给今人留下晚清“社会史料”的同时体现出的是巴赫金所言的“狂欢化”色彩。  相似文献   

17.
对个体生命价值的维护与捍卫是李锐小说创作的核心,相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个体生命表现的缺失,李锐的小说创作显现出重大价值与典范意义。李锐小说对个体生命的表达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自然生存中个体生命的闪光;社会历史中个体生命的捍卫;众语喧哗中个体生命的狂欢。  相似文献   

18.
荷马史诗、《汤姆·琼斯》和《尤利西斯》代表了叙事文学史上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后者对前者除了进行叙事距离的破坏之外,还在审美上破坏史诗距离,使人物形象逐级跌落,从而引起了从史诗到长篇小说的文体变化。  相似文献   

19.
按照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小世界》与《桃李》两部小说均体现出鲜明的狂欢化诗学特征。与国内相关研究视野多集中在从“后现代”特征、喜剧性以及快乐叙述等方面进行评述不同的是,本文拟从狂欢化诗学特征与叙事技巧的独特性上,来探讨这两部小说在转型期这个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如何演绎寻找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金台全传》一直较少受到研究者关注,其中多次描绘的打擂母题,是明清小说的作者和读者兴趣的焦点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含义。狂欢化色彩是打擂母题的重要特质,解释了作者读者心理交汇的原因;既受到口头文学和书场文化的影响,也受到晚清社会思想变化的推动。虽然,学界对于与打擂相关的“相扑”活动有些研究,但罕有注意到,比武打擂这一文学叙事模式真正的文本建构,归功于中古时期外域传来的佛经故事,其有打擂比武教训力士、比武招亲、比武为国、欲赠女求对方退让,毁约被摔死的故事,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