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梁漱溟的哲学思想源于中国儒家、西洋派哲学和医学三者,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把人类文化划分为西洋、中国和印度三种类型。梁漱溟以“意欲”为着眼点考察比较了这三种文化,提出了别具一格的“文化三路向”说,即意欲向前的西方文化走第一路向,意欲调和持中的中国文化走第二路向,意欲反身向后的印度文化走第三路向。他同时又提出“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坚信中国文化必将重光于世界。  相似文献   

2.
哲学是把握在思想中的历史,因而也是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在不同历史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一方面反映和集中了各自国家和民族发展之精神生活的特点和精华,另一方面又蕴含着对人类共同发展之历史命运的思考和智慧。现代化在世界历史过程中的展开和延伸,突显了人类向何处去的问题,使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护显得更为重要。与时俱进地丰富发展而不是僵化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继承创新而不是复制粘贴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智慧;借鉴参考而不是套用移植西方的理性精神,在不同文明的对话中综合创新哲学思想,在哲学思想的综合创新中开展文明的对话,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要求,也是中国当代哲学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作为人类文化事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文化,也同人类文化起源于各个不同民族、社会一样,有其自身的源头和发展特点。中西方两大不同类型的社会及文化传统,曾强培育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图书馆文化。一、中西方古代图书馆文化的差异比较1·中西方古代图书馆产生的文化底蕴不同图书馆事业作为文化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受到文化发展特点的制约,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学发展为主要形态,而西方文化以古希腊哲学为主体。综观中国古代文化潮流,基本上只有一个高潮,即诸子学术时代。以后的时代文化处于稳定持续的发展时期,直到封建社会的解体。西…  相似文献   

4.
丹麦民众教育的自下而上发展和日本社会教育的自上而下发展,代表了社区教育的两种不同发展路向。两种路向的背后代表了不同的人类实践哲学范式,基于不同的社会政治文化传统,其推手是不同的发展动力,发展过程呈现出不同的脉络样态,发展结果决定了社区教育的不同定位。两种路向的优劣势对称互现,国际经验提示我们,我国的社区教育应当努力实现转型,使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与社会自下而上的参与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先秦的圣人与古希腊的智者,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两座丰碑,代表了东西文化的两种力量,也代表了人类思想的两种深度。本文主要讨论两者在东西文化不同的发展以及他们在人类哲学史上的交点,揭示其在特定历史阶段、文化背景中产生的意义与必然,从而对当今社会德育目标以及个体自我完善的取向作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说旨在分析什么是文化以及中西印的文化走向。他认为文化是民族生活的样法。而生活是没尽的意欲,所以文化之不同是由于意欲走向的不同。他指出人类满足意欲的方式可分为意欲向前、意欲自为和意欲反身向后,此三种路向分属于中西印三种独立的文化体系。他还认为西方文化的根本观念是“向前要求”,由此根本精神而产生民主与科学;中国文化则因其理性早熟而走上第二路,中国文化自身的成就在于形而上学的调和主义和儒家的直觉主义精神。梁漱溟先生从文化主体的内在心灵世界来理解文化视角独特,但仅仅从意欲出发有失偏颇,他对西方文化的解读忽视了民主科学的历史性及其产生的必然条件,另外其三路向直线式的演进也蕴含着矛盾。  相似文献   

7.
梁漱溟的文化观是建立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佛教的唯识学以及中国儒家哲学基础上的。他的文化观是中西印三个路向的文化观。即认为,人类文化分为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文化;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他的文化观是多元化的文化观。他强调传统文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但忽视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8.
著名人类文化学家Edward.T.Hall将语境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大都属于高语境文化,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属于低语境文化。高低语境文化交际是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交际的代表,对其特点、差异、形成因素、历史根源和局限性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不同文化的学习、理解和尊重,避免冲突,减少误解,从而获得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9.
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论语》是中国儒家学说的代表,收录了大量关于中国人生活中的哲学道理,是中国形象的典型呈现。《论语》被多次翻译成西方语言,成为在翻译中展现中国形象的突出代表。由于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中国形象的描绘时也会产生偏差。《论语》中的关键词与隐喻英译就很能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10.
张丽萍 《考试周刊》2011,(32):46-47
在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史上,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西方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分别具有的鲜明艺术特征而著称于世。中西方园林艺术由于中西文化的结构、形态,以及文化形成的哲学基础、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类型。人们习惯于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  相似文献   

11.
文化建设的立足点问题,是文化建设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为立足点不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文化当然就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立足于文化(指传统文化,特别是指儒家文化)来谈文化,还是立足于现实(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来谈文化,这关系到文化建设能否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大问题。本文就此谈谈笔者的认识。 一 在文化建设立足点问题上,有人认为,文化建设必须以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为立足点。现代新儒学及其“儒学复兴”思潮,恰是给这一观点作了论证。现代新儒学是相对于先秦原始儒学和宋明新儒学而言的。“五·四”前后,一批知识分子,面对传统伦理学和价值系统的崩溃,面对帝国主义文化的入侵和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痛心疾首,欲图恢复传统文化地位,弘扬儒学,以适应时代潮流,这就是时人所称的现代新儒学。现代新儒学代表梁漱溟在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将西方、印度、中国三大文化系统归结为三条不同的路向,认为只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尝到“人生的真味”。因而儒家才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解放后,现代新儒学思潮在大陆基本上处于消声匿迹,主要转移  相似文献   

12.
在悠悠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形成了中西美术两大绘画体系,即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与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以上两大绘画体系各有其鲜明的艺术特征和根深蒂固的文化根基,从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西方艺术尚形,而中国艺术尚意;西方艺术重再现、重理性,而中国艺术重表现、重感性.通过中西美术比较,既可以找到其不同之中的相似之处,进而找到这些相似之中的不同,从而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中找到自身文化上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先秦的圣人与古希腊的智者,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两座丰碑,代表了东西文化的两种力量,代表了历史发展的两种方向,也代表了人类思想的两种深度。他们作为两个简单的名词和两种普遍的概念发展千万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可以琢磨的亮点。笔者主要讨论两者在东西文化中不同的发展以及他们在人类哲学史上的交点,揭示其在特定历史阶段、文化背景中产生的意义与必然,从而为思考当今社会德育目标以及个体自我完善的取向做初步探析。在本文中,笔者提出德育价值取向归为三个层次:规范追求——公民;功利追求——智者;理想追求——圣人。  相似文献   

14.
先秦的圣人与古希腊的智者,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两座丰碑,代表了东西文化的两种力量,代表了历史发展的两种方向,也代表了人类思想的两种深度。他们作为两个简单的名词和两种普遍的概念发展千万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可以琢磨的亮点。笔者主要讨论两者在东西文化中不同的发展以及他们在人类哲学史上的交点,揭示其在特定历史阶段、文化背景中产生的意义与必然,从而为思考当今社会德育目标以及个体自我完善的取向做初步探析。在本文中,笔者提出德育价值取向归为三个层次:规范追求——公民:功利追求——智者;理想追求——圣人。  相似文献   

15.
当人类进入新世纪以后,伴随着经济生活的全球一体化和政治生活的世界多极化,当今世界的文化格局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西方文化作为强势主流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目渐打破,一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即将到来.具有悠久历史而又在20世纪饱经风霜的中国哲学终于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作为人类主流哲学之一的中国哲学必将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寻求继承,在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寻求融合,在当代文化与未来文化之间寻求创新,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李萍 《文教资料》2008,(17):47-48
人类通过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认知创造了文化,它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类对动物的情感也包括在内,而它往往因民族、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本文以"鼠"作为切入点,对它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的内涵进行了研究,又对汉语、英语中与之相关的表达进行了对比,旨在使读者系统地了解"鼠"在中西方传统文化和语言文化中的异同,并引发人们在学习生活中对事物的不同文化内涵进行思考,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7.
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生命观显示出不同的内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的生命观颇具代表性,儒家主要从生的角度看待生命,是一种入世的生命观;道家强调顺其自然,是自然之道生命观。而西方文化中的生命观主要是从终极(即死亡)的角度看待生命。因此,不同的路向折射出中西方生命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洋绘画是最有影响的两大体系,不管是东方绘画还是西洋绘画,都是人类精神实践活动的创造,其中必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东西方人所处的生活环境、自然条件、文化传统、人生观以及宇宙观的差异,反映在艺术创造和表现形式上必然有所不同.绘画是用笔等工具和墨、颜料等材料,运用点、线、空间、色彩等艺术语言,反映生活和表达感情的一门艺术.因而有必要从线、点以及中西方地域、文化、审美习惯的不同来研究中西方绘画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关汉卿与莎士比亚各自代表了中国和西方古典戏剧的最高成就。虽然他们天各一方,但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他们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有代表性,反映了中西方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审美心理以及戏剧艺术实践等方面的区别。对他们进行比较研究,对于了解他们各自的创作、中西方社会文化以及中西戏剧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对不同系统中的作家进行比较,不是为了分出孰高孰低,而是为了从中总结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东西,以推动文艺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与进步。莎士比亚是英国古典戏剧的最杰…  相似文献   

20.
认识对象并非现成的存在,而是对象化的结果。对象化有两个路向,即“形的路向”和“力的路向”。前者指向结构性对象,其典型形态是物体,体现出“客观思维”的特征。后者则指向境域性对象,体现了“身体的综合”功能。西方传统哲学依循“形的路向”,中国传统哲学则依循“力的路向”。两种路向的互补、沟通是现代哲学进步的一个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