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清政府对外方略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政府盲目自大地将中国封闭于世界之外,因而在19世纪初迅速地落后于西方诸国。被西方炮火打开大门后,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清政府仍抱“中央帝国”的观念,持旧有的御夷之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内部从中央朝政的主持者到沿海、江南一带的疆吏因内忧外患的逼压,因受西方人“和平”策略的诱导,因有了较多的对外接触的体验,思想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共同促成中央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出台了新的对外方略。新的对外方略是中国认同西方资本主义国际外交规则的开端,也是中国外交政策近代化的嚆矢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以后逐渐形成的租界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际得以恶性地发展和广泛地推广。清政府在爱国官绅的呼号推动下 ,于甲午之后采取了在约开商埠以通商场抵制外人开辟租界的措施 ,并与日本就开辟苏州、杭州租界问题进行了正面的交锋。嗣后 ,为了“隐杜”列强增辟租界及其对我国“形势扼要之区”的“觊觎” ,清政府自主开放了十数个通商口岸 ,设立了一批供中外商贾居留贸易的通商场 ,试图利用通商口岸各国杂居的形势“互相牵制” ,达到“不以兵力相守” ,而收“商务保守”之效的目的。清政府的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列强开辟租界的势头。鼓浪屿和秦皇岛亦是这一时期清政府自主开放的商埠 ,但却变成了公共租界或准租界地区 ,从而留下了沉痛的教训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结束。究其失败原因,除了清政府的腐朽和英国强大外,清政府在外交上的失败是一个重要原因。但迄今为止,对此问题的研究尚属寥寥。作者试就清政府在战前的闭关政策,战争中的“战”“和”政策,以及清政府在外交上的总政策等问题,进行分析,找出清政府在外交上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八国联军入侵,清政府逃到西安,1901年清政府在西安宣布实行“新政”。1905年清政府又派出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1906年9月1日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从“庚子新政”到“预备立宪”都对中央国家机构和职官进行了改革,这场改革瓦解了清王朝,却奠定了近现代国家机构的刍形。  相似文献   

5.
19世纪70年代,为了度过工业化尝试的第一次危机,清政府采纳洋务派“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但正是由于“官”“商”两种不同的企业经营方针和管理方法上的糅合,成为官督商办经营方式终至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1840年,鸦片战争的枪炮声使清政府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中国这个曾经创造无数文明与辉煌的国度在世界上落伍了。回顾中国160多年的历程,她的国际地位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被动到主动、从落后到提高、从次要到主要”的过程。18世纪60年代,以英国为首的主要  相似文献   

7.
香港平稳过渡、胜利回归,已成定局.在这喜庆时刻即将来临之际,重新认识“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胜利回归中的地位,对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是祖国统一香港是中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心愿.香港之所以成为“问题”,完全是由英国侵略者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先占后割”、“先占后租”不断扩大对华掠夺造成的.首先,他们通过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了《南京条约》,把他们长期窥伺以至武装占领的“香港一岛”正式据为“割地”;其次,他们通过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60  相似文献   

8.
康熙22年(1681年),清政府平定三藩(指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定南王尚可喜)之乱以后,东南沿海包括金门、舟山群岛等大小岛屿均为清政府所控制,中国大陆已完全统一。但在如何对待台湾问题上却出现了严重分歧。康熙皇帝反驳了错误言论,出兵收回了台湾。在正式出兵台湾之前,清政府一直主张“招抚”,即用和平方式收回台湾。清政府条件相当宽松,答应清军不上台湾,台湾居民不剃发,也不必穿清服;甚至还放宽到“称臣入贡也可,不称臣,不入贡也可。”实际上,允许台湾实行和清政府不同的社会制度,让它们高度地方自治。  相似文献   

9.
甲午之前清政府驻外公使的选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前,清政府奉行的外交体制是一套所谓的“朝贡体制”。近代互派使节的制度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这一制度包括使节的级别,任期,奖惩规则等几个方面。对清政府而言一个理想的使才应具有以下素质:一是“体用番备”,二是“为守兼优”,三是“有胆有识”;四是“通权达变”。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为解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这场运动虽以破产而告终,但作为古老中国迈向近代化的第一次实践,它还是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教益。  相似文献   

11.
熊银忠 《中学历史教学》2006,(1):35-37,68,69
[专题解读] 近代史上美国对中国的侵略:1844年,强迫中国签订《望厦条约》,这是美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小平寺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伪装中立进行调停,实则联合侵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19世纪60年代,美国人华尔组织“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支持日本侵略中国台湾,客观上纵容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一战”期间到“二战”期间,扶植中国政治势力同日本激烈争夺对华主导地位,两国合作进行了反对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斗争;“二战”后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干涉中国内政。  相似文献   

12.
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18世纪中期后工业革命的推动,使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迅速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而此时的清政府却闭关自守、封建落后,被资本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大门。两次鸦片战争,资本主义列强都是从海上进攻并打败了中国,使清政府内部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开始注意海防问题。1874年,日本侵占台湾,更使满清朝野受到极大的震动,并由此引发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海防大讨论。清朝统治者在充分听取“海防派”和“塞防派”的见解后,做出了海防和塞防并重、南洋和北洋并举的战略决策。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洋务派先后创办了福建、北洋、南洋等水师。但在1883-1885  相似文献   

13.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1662年,郑成功赶走霸占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实施“军兵屯垦”政策,重视农业生产,“促进了台湾的拓殖”。1684年,清政府为统一中国,降服郑氏政权,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巡抚,台湾被置于清王朝的有效统治之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清政府把洋务运动推行到台湾,揭开了台湾近代化的历史帷幕。清政府在台湾积极推行洋务新政是与帝国主义列强觊觎台湾和台湾在中国东南海防中的战略地位被认识有关。自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后,在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里,英…  相似文献   

14.
清代遣员在新疆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遣员,又称废员,或称戍员,亦成革员,是被清政府以各种罪名革职后发遣边远艰苦地区“效力赎罪”的官员的总称。为了与同期被清政府发遣边远艰苦地区服役的普通军民,即遣犯或常犯相区别,有时又称为官犯。清代新疆是全国几个“边外极苦之地”中的一个,因此,也是清政府发送安置遣员的主要地区之一。据新疆官员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报告说,仅伊犁、乌鲁木齐两地,除已经返回内地的外,遣员共积达“二百七十余员名”。在嘉庆五年(1800年)伊犁将军举行的一次阅兵式上,仅惠远城一地即有“废员共七十二人”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时期华侨教育的发展分3个时期:19世纪70年代以前为华侨自发办学时期,该时期清廷在华侨教育上毫无政策可言;19世纪70年代起到19世纪末为部分清廷官员推进华侨教育的发展时期,该时期清政府的侨务政策发生缓慢变化,对华侨教育问题也渐渐重视起来;20世纪初至清末为华侨自觉创设新式华侨学校的华侨教育大发展时期,该时期清政府采取鼓励国内教员到海外任教、设劝学所、派视学员、制定华侨学堂规则、创立暨南学堂、推行“新政“广揽华侨人才等措施,使得华侨教育出现第一次兴学高潮.尽管晚清时期,清政府是在其思想、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利益驱动下才采取措施推进了华侨教育的,但是从客观上讲,这对华侨教育政策的转变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清朝国旗考     
清朝国旗的制定与近代新式海军的创建有着密切的关系。1862年底到1863年初,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筹建了一支由阿思本率领的舰队,英李泰国“建议采用一面绿地,有两个交叉着的黄条的旗子作为中国的国旗”。恭亲王奕訢于1862年10月“通知外国公使们说,一面三角形的黄旗,上面绘着一条龙的,已经被用作‘中国的官旗’,所以一切中国兵船都悬挂这面旗。”这种三角龙旗实际上还是船旗。1888年《北洋海军章程》载“同治五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初定中国旗式,斜幅黄色,中画飞龙。系为雇船捕盗而用,并未奏明定为万年国旗。”实际上“初定中国旗式”的年代应推前到同治元年,当时清政府并不懂得国旗与船旗的区别,故混称“官旗”。1868年,清政府派出以美国人蒲安臣为首的中国使团到欧美各国。蒲安臣也自制了一面“国旗”。据志刚《初使泰西记》记载:“蒲使  相似文献   

17.
振兴农务是清末新政时期(1901至191年)振兴实业的重要方面。早在19OI年秋,清政府就诏令“各省开垦荒地,振兴农业”。1903年10月,商部奏请振兴农务,光绪帝对此发布上谕“著各省大吏通饬各府厅州县认真确查,极力讲求,一律切实兴办”,并宣称“商之本在工,工之本在农,非先振兴农务,则始基不立,工商亦无以为资”D‘。这是清政府基于对农工商关系的新认识基础上的农本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清政府的求强求富活动在策略上的转变。正是在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与商业和使国家富强的基础这~崭新的重农思想的指导下,…  相似文献   

18.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1895-1898年,清政府进行了以“因时制宜”上谕所涉内容为核心的改革,这次改革既非“洋务运动”的简单延续,也不能看做是戊戌“百日维新”的序幕。由于清政府在“变法”问题上形成了某种共识,因而这次改革涉及许多方面,其达到的深度也是前所未见的,而且大部分得到或多或少的执行。也正因为如此,改革使清政府体制中一系列问题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无论对哪一派的改革而言,这些问题都是他们推进改革时必须解决的。  相似文献   

19.
在洋务新政的推动下,清政府于19世纪70年代至1897年间为实现国防近代化,主要以德国为蓝本实行军事改革。作为晚清军事史上的重要事件,“以德为师”的军事改革进程以及清政府选择德国作为效仿对象的原因都值得后世认真分析。  相似文献   

20.
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1901年,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为求自保,被迫实行“新政”。1904年(光绪二十九年)1月13日,清政府正式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时称“癸卯学制”,一直沿用到1911年清朝覆灭为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