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和归纳法,对1987~2012年中外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好成绩进行比较研究,同时对中外女子优秀铅球运动员的身高、体重及年龄特征进行对比归纳,结果表明:中国女子铅球运动水平提高幅度缓慢,与国外女子优秀铅球运动员的成绩有差距;女子优秀铅球运动员身高体大,且符合力量型技术风格,是今后中国女子铅球运动发展的基本趋势及选材参照。通过对中外女子铅球发展态势分析,寻找制约中国女子铅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对中国女子铅球的发展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投掷项目     
G824.1 20022776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速度节奏的特征与模式研究[刊,中,A]/肖林鹏//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17(1).-30-32图2表5参8(LF)女子//背向滑步//铅球//速度//节奏//技术以我国国际健将级女子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速摄影及解析、生物力学分析等方法,对女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相关运动环节的速度节奏与铅球出手初速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数学方法建立模型,以探讨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正确运用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国际健将级女子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速摄影及解析、生物力学分析等方法,对女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相关运动环节的速度节奏与铅球出手初速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数学方法建立了模型,以探讨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正确运用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的规律及特征,从而为提高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亚洲冠军李玲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下肢速度节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玉蓉 《体育学刊》2008,15(5):90-93
以多哈亚运会女子铅球冠军李玲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背向滑步技术不同阶段下肢速度节奏特征.结果表明:滑步阶段人体重心与铅球的速度有明显上升趋势,与其它优秀运动员相比重心速度与铅球速度差值过小;过渡阶段较好地保持了人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最后用力阶段人体重心速度下降过大,对铅球最后加速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2009年第十八届亚洲田径锦标赛女子铅球前6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过渡阶段的技术特征。结果表明:在过渡阶段6名研究对象的铅球速度呈上升趋势,一直延续到铅球出手;6名研究对象在过渡阶段身体重心速度与铅球速度不具备显著性相关关系,左膝速度与左髋速度呈非常显著性相关,右膝速度与右髋速度不具备显著性相关关系;且研究认为过渡阶段身体重心的运动速度与铅球的运动速度的重合点,是运动员对铅球施力时机的判断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6.
采用关联分析方法,对我国8名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的7项身体素质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各项身体素质指标对运动成绩影响的主次关系。在此基础上,与国外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中国女子铅球运动员身体训练中的不足,并对今后的训练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问、近景动态立体摄像测量、三维运动学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以我国8名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推铅球过渡阶段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过渡阶段,我国8名运动员的铅球速度减小值较大;过渡时间较长,平均值为(0.1±0.04)s;我国运动员上体控制不理想.  相似文献   

8.
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技术动作录像拍摄与分析法、数理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的最后用力技术分别从身体各关节与出手速度、最后用力的两个阶段技术参数,人与铅球系统重心的位移等方面,结合铅球专项理论、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等理论进行运动学分析,旨在探讨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特点,进一步提高其训练的科学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9.
女子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分析和评定指标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 2 0世纪 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和现役国家队运动员共计 31人 15 5例试掷的运动学对比分析 ,建立了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员各项技术指标评定体系。本研究的一些结果可以为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员中、短期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三个多维测力平台和三维摄影测量方法对我国四名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的投掷全过程的技术进行了运动学和动力学同步测试。本文仅对未曾进行过动力学研究的滑步和过渡阶段这两个主要技术环节进行动力学特点的分析,并探索了动力学诊断的途径,从中寻找出了其关键技术和所需的主要素质。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九运会女子铅球的前8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影像分 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在滑步阶段,左腿有效摆动不足, 右腿蹬伸力量、速度不佳。脱离身体重心运动速度而片面要求滑步阶段的运动速度越快越好是 不合理的。在过渡阶段,右髋向投掷方向的前移不够,不利于身体重心速度的回升。最后用力阶 段,技术还不稳定,出手角度与出手速度之间的组合应该因人而宜,而不宜采用固定的理论模 式。  相似文献   

12.
发展我国高水平女子铅球运动员专项速度的探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对铅球项目的特点进行了再认识。铅球项目是速度力量型项目,它应以力量为基础,速度为核心。文中结合训练实践经验,探讨了发展高水平女子铅球运动员专项速度能力的方法及途径。  相似文献   

13.
张榴红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的速度节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女子铅球运动员张榴红为研究对象 ,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张榴红推铅球技术的速度节奏进行分析研究。结论 :在滑步阶段 ,张榴红左腿摆动最高速度基本上出现在右腿积极蹬伸的阶段 ,但存在着摆动腿垂直分速较大 ,重心腾起角度大 ,降低了人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 ;在过渡步阶段 ,张榴红由于右腿的迅速退让能力和由退让迅速转为克制的能力较弱 ,单支撑时间过长 ,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均呈下降趋势 ;在最后用力阶段 ,张榴红主要用力点较为突出 ,加速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我国六名优秀铅球运动员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应从力的本质上加深对推铅球技术的理解,而对现有文献资料的一些技术仍有必要商榷与修正。  相似文献   

15.
程晓燕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生物力学方法对女子铅球运动员程晓燕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进行分析研究。结论:程晓燕在起滑时左腿摆动垂直分速过大,水平分速相对较小,重心腾起角增大;过渡步阶段单支撑时间过长,铅球速度和身体重心速度均呈现下降趋势;最后用力阶段主要加速点(用力点)较为突出,加速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16.
李梅菊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的速度节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李梅菊推铅球技术的速度节奏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在滑步阶段,李梅菊左腿摆动最高速度基本上出现在右腿积极蹬伸的瞬间,但摆动腿垂直分速较大,重心腾起角度大,降低了人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在过渡步阶段,由于右腿的迅速退让能力和由退让迅速转为克制的能力较弱,单支撑时间过长,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均呈下降趋势;在最后用力阶段,主要用力点较为突出,加速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17.
推铅球运动项目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献资料法对国内外推铅球项目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简要的回顾,介绍了目前推铅球训练理论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总结了世界高水平铅球运动员训练的特点,揭示了推铅球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旋转推铅球技术对我国男子运动员适用性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访谈和对比分析法 ,对国内外采用旋转推铅球技术的优秀运动员的相关专项素质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身材高大、力量素质好的运动员能取得优异成绩 ,身体相对较小、力量素质相对较差的运动员也能取得优异成绩。根据我国运动员的身体特点、力量特点及较好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平衡感 ,探讨我国运动员采用旋转推铅球技术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用影像分析等方法对2名男子铅球优秀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最后用力过程中躯干转动的动作结构、速度变化等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最后用力阶段,运动员右髋合速度总体趋势上升,达到峰值速度后迅速下降,肩、髋轴的转动幅度在此阶段要远远大于过渡阶段,同时.肩、髋轴的转动速度都迅速增加,肩轴转动速度明显大于髋轴的转动速度,但髋轴先于肩轴达到峰值速度;躯干动作是一种在前振同时进行有序转动的复合运动,右肩的合速度在t1~t2阶段呈下降趋势;人体重心速度的变化在过渡阶段受OY方向的速度影响较大,而受OZ方向的速度影响不大;至最后用力阶段,OY方向身体重心速度迅速下降,OZ方向的身体重心速度急剧上升,而OX方向的人体重心速度对人体重心合速度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