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统编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每个单元都是一个整体,这为单元统整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要有大格局,依据教材特点,先明确每个单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再以单元为单位,围绕单元主题,紧扣单元语文要素,进行统整教学。这样教学,以学生为本,能有效发挥教材文本的教学价值,促进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真正习得所学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
<正>语文要素的编排与设置为教与学指明了方向。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一些教师对语文要素的解读不到位,在语文要素落实方面存在着直接告知、过分渲染、草率落实、忽视过程的现象,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笔者主要针对语文要素落实过程中的“忌”与“宜”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一、忌套用目标,直接告知,宜勾连已知,无痕落实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导语页明确提出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这是编者处于对教材编排体系的考量。在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时候,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师备课或者上课时是在“教教材”还是在“用教材”,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观念。“教教材”是把教学狭隘地理解为传授知识,把教科书当作教学的唯一内容。它提倡教师备课要“吃透教材”,即吃透教参中的标准答案;上课要“以本为本”,不能超出大纲。学生的学习应“围绕教材”,学校考试应“紧扣教材”,试题答案应和教材“保持一致”。因此,语文课就是语文,语文教材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而“用教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观念,它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教学的内容不仅是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包括了蕴涵在书本知识后面的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活生生的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回应。那么,教师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呢?  相似文献   

4.
教师、学生、教材是组成教学结构的三大要素,教材是中介,在“教”与“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语文教学来说,“大语文观”的提出,跳出了语文教育自身的视野,以人本主义、发展哲学为先导,大力倡导提升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综合性、信息度,倡导把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与实践体验等紧密结合起来。这些先进的教学思想落实在操作上,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主动、生动、互动的效果。其重要的标志是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不再是“学”课本,而是用课本“学”。这是课堂教学从“掌握型”走向“创新型”的一个标志。1…  相似文献   

5.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不少的难课文。对这些课文的教学,一些教师的文本解读存在偏差,追求所谓的“深度”,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在难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全面地解读文本,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浅”教的策略,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文本知识。课堂上,教师可根据语文要素选择教学资源、根据课后练习制订教学目标、根据文章体裁确定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样能引导学生理解难课文的内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统编版教材好教,但教好不易。引导已经初步具有阅读教材、一定思考探究能力的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开展深度先学,既能让学生自主完成部分语文常规内容的学习,为单元语文要素学习做好铺垫,又能让教师了解单元语文要素的教学起点,为“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陶丽春 《福建教育》2023,(14):28-31
大单元教学要求教师把握学段要求,正确解读教材,以完整的“大任务”统摄单元教学;设计进阶活动,凸显语文实践,组织引领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事件”;同时,优化作业设计,并相机融入学习,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完整教学实施”。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个要求隐含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理念并没有被教师真正领会和把握:一方面是多数教师依然故我,不折不扣地“教教材”;一方面是少数教师脱离教材,任意地拓展和生发。  相似文献   

9.
戴容宏 《学苑教育》2023,(30):13-15
“语文园地”作为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单元末尾编排的一个学习板块,是单元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好“语文园地”的教学功能,挖掘其各个部分的价值,能更好地促进单元语文要素的整体推进和落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但是,当前“语文园地”的重视程度偏低,课时安排的比重较小,缺乏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这就没有很好地发挥这一教学栏目的价值。本文以中高年级的“语文园地”为例,分析该栏目的编排思路,探讨用好、教好“语文园地”的方法策略,真正用好教材、教好语文。  相似文献   

10.
教学的运行过程是学生、教材、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四大要素协同运行的过程。魏书生说:“一堂课是否讲得生动、成功,第一重要的不在教材,也不在学生,而在教者。教师倘若设计得合情合理,那么任何语文课文,讲给任何学生,都会产生吸引人的效果。”教育家爱弥尔也说:“教育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可见,教师要把教材和学生的关系处理好,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设计。  相似文献   

11.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长文章的教学给师生带来困扰。文章通过分析长文教学的难点,提出巧用“预习单”、巧理“关系网”、巧借“课后题”、巧链“资料袋”等策略,做到提前精准分析学情,深入解读语文要素,合理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有效教学活动,实现“长文短教”,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长文教深、教透。  相似文献   

12.
孙娅 《考试周刊》2010,(44):38-39
根据系统学原理,语文教学系统是由语文教师、学生和语文教材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学生是核心要素。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因为学生“学”的状况较为特殊、复杂,所以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语文教材的“编”,都应对其予以重视.“学生”作为核心要素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教师应抓住语文教学中的这个核心要素.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优化中职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3.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需要熟读教材,并注重教学设计的“三性”,让课堂变得鲜活而有“语文味”。阅读教学不能只关注文本“写了什么”“为什么写”,还要关注文本是“怎样写的”。教学设计,需要层层剥开语言的外壳,引领学生进入到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揣摩语言表达的魅力,体现出教师“导”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14.
肖莉萍 《天津教育》2024,(9):173-176
<正>吴忠豪教授针对一线语文教学问题大声疾呼“由教课文转向教语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教课文”问题,项目团队从“学习任务单”设计入手,经过十四年的探索,在解读课文和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依据教学内容选择匹配的教学方法,构建了基于“慧学单”的小学语文“三维六方”魔方整体教学新模型,实现了由“教教材”向“教语文”、由“教师教”为主向“学生学”为主的根本转变。成果在赣州市南康区十余所学校协同实践,效果显著,在江西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多家省市级媒体对相关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  相似文献   

15.
统编教材使用后,“语文要素”得到语文老师的高度认可,但是,“高度认可”不等于“科学落实”。“语文要素”的落实,还需要科学、精准地进行设计和实施:精准研读教材,对接语文要素;单元整体推进,落实语文要素;利用课后思考题,巩固语文要素。  相似文献   

16.
<正>文本解读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是教师依据文本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撰写教案,设计教学环节等的依据。教师只有对所教文本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解读,才能准确把握文本所承载的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流程,真正落实“用教材教”。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是一种内潜性很强的观念性活动,学生接受文本绝不是一个被动的印入过程。提倡“心根语文”的特级教师刘云生说:“千重要,万重要,吃透教材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不懂教材没得法。”特级教师薛法根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只有“读懂什么,才能教什么”,因此,要追求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首先要紧扣文本,吃透教材。那么。如何才能“吃透”教材呢?  相似文献   

18.
张敏 《辽宁教育》2014,(8):24-27
叶圣陶教诲我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理解教材的真正意义,不仅是“教教材”,更主要的是“用教材教”,将教材“活化”,迈向语文教材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上好阅读课 ,让学生学得快活 ,教师教得轻松 ,是语文教师长期研究和探索的课题。本文从语文教材是“活”的学习对象 ;学生是“活”的教学对象 ;生活是“活学”的源泉三个方面对阅读教学进行深入的探讨 ,从而阐明 :“阅读教学应鲜活”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有效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从而让语言实践活动情趣盎然,让学生在个性的张扬中全面提升语文素养。这个“弯”曾一度使许多教师顿生迷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