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由于传统诗学对初期白话诗人审美心理的潜在影响,使得他们在进行新诗创作的时候,较多地借鉴了传统诗歌的诗境构造方式、语言形式,和“比兴”手法,因此一部分初期白话诗体现出了比较突出的民歌风味。传统的“比兴”在初期白话诗中的运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其表层的“修辞学”的意义,体现了中国传统诗学审美思维方式的内在引力,生动地展示了在“汉语言文学”这一大文化背景下汉民族诗歌的“特殊话语形式”对新诗的原型影响;同时,这种运用也显示了新诗在表现方法上的无限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秦雪 《文教资料》2012,(27):54-56
鲁迅与周作人的新诗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在白话诗的草创阶段却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新诗尝试和探索的初期,周氏兄弟的新诗都打上了时代精神的印痕,表现出许多相似之处;然而鲁迅和周作人的性格和思想各异,他们的新诗创作在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上的差异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学者胡怀琛在新诗发生初期,提出了颇具特色的“新派诗”,其“合新旧二体之长而去其短”的定位,使得“新派诗”理论在阐发时也表现出一种新旧之间的摇摆姿态。立足文本、劈肌分理,另踩定历史事实,试对胡怀琛“新派诗”理论进行细致分析,以求对该理论特点的把握,无疑会为认识新诗发生初期新旧诗之相互关系助力。  相似文献   

4.
由于从西方传入的“直言”方法与“五四”新诗人以思想解放为特色的文化心理相吻合,因此“直言其理”、“直言其事”、“直言其情”被大量地运用于初期白话诗的创作之中;胡适的《尝试集》中的诗歌十分突出地采用了这种“直言”形式。另外,以“五四”时代思潮为精神底蕴的初期白话诗,也在自宋以来的“以文为诗”的线索中找到了新诗“直言”形式与传统的内在联系;“以文为诗”一方面为初期白话诗建立了一种更适合于表现新诗人精神世界的新形式,另一方面,初期白话诗试图通过“以文为诗”达到“借历史以正名”的目的,这一事实本身,也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体现了新诗对传统诗学“话语原型”的“重温”,反映了新诗与传统诗学必然的“血缘”联系。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初期,闻一多不但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而且积极从事新诗理论的探讨,在中西文化大冲击的背景下,建构了相对完整的对新诗发展具有积极指导意义的诗艺理论体系.其诗艺理论的建构,既有对中国传统诗艺理论的继承,又有对西方现代文艺思想的借鉴.在对诗的本质、诗歌本体构成质素及新诗艺术形式美的探讨上,深受西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等现代文艺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诗初期,俞平伯先生在1919年说,新诗坛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知新诗的真正精神和价值,不过看这个东西很流行很时髦;用了浅显的白话,不讲对仗,不押韵脚,不用古典,他们随着嘴乱诌,似乎很容易,所以很喜欢他的。……这一派人对于新诗前途的发展很有妨碍,他们乱做乱投稿,弄到后来,社会上对于新诗自然要抱一种燃恶轻蔑的态度,新诗社会化的成功,就很难预期了。──《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观》七十多年后的今天,这仍是败坏新诗声誉,俄害新诗生命的大敌。回顾新诗的历史,可以发现,非诗化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对新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初期中国诗坛上出现了三种流派的新诗:自由诗派以创造完全解放的新诗体奠定了中国新诗的基础;格律诗派总结新诗运动的经验,对白话诗进行了反思与重构;象征主义诗人作为一支崛起的“异军”,为中国新诗开刨了新的诗风。“三大流派”诗人们的共同努力,促进了20世纪初期中国新诗的大繁荣。  相似文献   

8.
在情感系统方面同初期的其他白话诗人相比,沈尹默的白话新诗,几乎都强烈地投射出了一种悲感色彩,而这种悲感色彩又总是通过不同情境中的具体的悲感意识透射出来的.本文试图对沈尹默白语新诗中的悲感意识作出分类解读.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较为翔实的材料,从主、客体双重角度对新诗的初期发展给予观照和审视:在客体方面,考察了新诗的时代特质、守旧派的态度以及“五·四”落潮的影响;在主体方面,考察了新诗自身发展存在的局限——散文化倾向、哲理化倾向、缺乏诗性规范。本文认为,正是这主客体双重因素造成新诗发展初期“中衰”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新学异于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对理性的推崇,新诗也不例外。从陈独秀、胡适到建国后的各种理论,均以各种方式表现出对理性的关注。理性主义更是贯穿新诗的一条红线。这种以简单化为诗歌原则的指导思想,对新诗是一个本质上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写实主义作为五四初期新诗的一种美学建构,从外部因素看,固然深受从西方引进的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的影响,然而,从内部因素看,却是中国传统审美追求的部分延续。它重客观真实的描摹和抒写,重如实再现的手法,重主体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性体验。这使五四初期新诗自觉或不自觉地徘徊在继承传统与反传统之间,使来自西方的现实主义染上了本民族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在新诗发展史中,卞之琳迥异于新诗创作的前辈,在于他即接受西方现代诗的影响,同时又注意继承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强调具象性、理意、非个性和多重主体的变化,克服了初期新诗创作中空泛化、概念化的弱点,将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现代诗歌融为一体,互相渗透,形成了独特 风格。  相似文献   

13.
人们通常把1917、1918这两年问世的新诗称为初期白话诗。它的崛起不仅是新诗亘古未有的一次革命,开创了中国诗歌历史的新纪元;同时也引渡出一批缪斯的鸣唱者,如《新青年》的刘半农、沈尹默、鲁迅、周作人;《新潮》的俞平伯、叶绍钧、康白情;《星期评论》的沈玄庐、刘大白以及《少年中国》的田汉、宗白华等。而在这闪烁的群星中,起步最早、影响与页献最大者当推新诗运动的闯将胡适。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10年赴美后曾随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学习哲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士学位。在此期间,因受历史的文学进化观念浸淫…  相似文献   

14.
余光中的诗体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体建设是新诗发展中的重要话题,也是考察新诗艺术成就的重要角度。新诗的诗体探索在诗行、韵律等方面取得了成就,但也存在着散漫的不足。从诗体建设角度考察余光中的诗歌创作,可以发现他的诗体美学主要在三个方面体现出特色;对“综合语言”的寻觅;义与音的交融;律与变的协调。  相似文献   

15.
俄语诗歌对新诗革命和百年间新诗的体建设产生了较大影响,不仅影响到新诗的职能,也影响了新诗的形态,特别是影响了新诗的诗体建设。俄语诗歌使新诗更重视诗的济世功能,使新诗与古诗相比更具有现实性、严肃性,更政治化。俄语诗歌对诗的音乐性和排列美的重视,也使新诗将诗的音乐美与排列美作为诗体建设的主要内容。前苏联的诗歌观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诗,助长了新格律诗的流行。中国新诗人对俄语诗歌的形态有些“误读”,加剧了新诗诗体的自由化与格律化的对抗。  相似文献   

16.
在新文化运动初期的白话新诗创作中,沈尹默的新诗个性鲜明、特点突出.与胡适、刘半农等人的新诗相比,除了语言形式的新颖外,他的新诗在时代内容中浸透着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精华:意境美,表现出融古发新的艺术取向.而这与沈尹默独特的成长经历,深厚的传统家学底蕴,包容含蓄的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19世纪和20世纪中叶接受了象征主义,产生了象征主义诗派;象征诗派产生也有它自己的土壤与环境,它不是逆时代而动,而是“五四”时期的产儿。“五四”初期,在中国诗坛上出现了象征主义新诗的萌芽;“五四”低潮时,象征诗派兴起,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共同苦闷与怅惆的情绪。到了二十世纪中期,象征诗派成为“异军突起”的一支劲旅,那是新诗发展的必然。特别他们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性,合乎诗歌的艺术规律。自然有些诗过于晦涩难解,荒诞怪异,防碍了它的发展。到了三十年代,象征诗派被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所代替,也是新诗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诗革命初期,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诗歌始终是新诗创作的主流,这种历史是由初期白话诗人所肩负的战斗任务及其它所接受的主要艺术传统影响所决定的。但是创作的主流不能代替和阻碍各种支流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很多倡导者也注意到了白话诗歌失却了诗歌本应该具有的含蓄的特点,并且在努力探索和寻找新的表现方式。在这样的时候,留学法  相似文献   

19.
印度诗歌及泰戈尔对我国新诗诗体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通常认为新诗是西洋诗歌的横的移植,忽视东方诗歌,特别是印度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事实上以泰戈尔为代表的印度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较大。它不仅是新诗革命的潜在动力,还较大地影响了新诗革命的态度、新诗的形态及新诗的诗体方式,小诗体正是泰戈尔诗歌直接影响的结果。泰戈尔的做人方式和作诗方式对郭沫若、冰心等人的影响较大。他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他的强调诗的哲理性的诗现和散化式的诗体方式,对中国新诗诗体的建设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由于时代潮流和诗歌翻译等原因,中国新诗人也误读了泰戈尔,以为他写的都是无韵诗。  相似文献   

20.
胡适是中国新诗运动的先驱者,其新诗创作论差不多成为新诗运动初期白话诗创作和批评的金科玉律。胡适新诗创作论的主要内容是反假求真的文学观念,明白清楚的审美尺度,自然音节的诗体创造,这些理论推进了新诗运动的进程,在新文学史上具有创新和奠基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