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妇女主义是艾丽斯.沃克为治疗美国社会的各种顽疾——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环境恶化等问题提出的一套实验性的解决方案。它倡导人们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一个男人与女人,各种肤色人种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妇女主义对诸多现实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与女性主义乌托邦精神内涵不谋而合,是现代女性主义乌托邦精神的具体再现。  相似文献   

2.
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代表诗人兰斯顿·休斯在他的许多诗歌作品中为人们展示了一个个乌托邦情境.他的“黑即美”、“泛非洲主义”和“种族融合”主张是对种族主义的黑人“亚人性”、非洲“无文明”理论以及种族隔离制度等的解构.他的乌托邦带有一定的神秘虚幻性,有着浓厚的唯美色彩,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更是对现实生活中恶的揭露与批判.  相似文献   

3.
进入20世纪以后,反乌托邦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卡尔·波普尔对乌托邦思想的批判尤其激烈.他认为:乌托邦工程的哲学基础和立足点是站不住脚的"本质主义",它蕴涵着通往极权主义的危险因素.卡尔·波普尔对乌托邦思想的批判存在诸多问题,他对乌托邦思想也存在一些误会.事实上,卡尔·波普尔仅仅是对极权主义进行批判而已,它并不能构成人们去反对乌托邦的充分理由.甚至,在他的思想里,依然存有着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4.
章太炎共和思想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清末民初的共和主义思想潮流中,章太炎力拒时贤普遍认同的以“代议制”为表征的西方式现代民主共和政体,主张就根据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创充一个有别于西方诸国的“第三种”共和政体,此一共和政体以五权分立与制衡(立法、行政、司法、教育、监察)为其运作形式,以“损上益下”、“抑强辅微”为其内在精神,充满了浓厚的“民粹主义”色彩,章氏由于拒斥“代义制”,将“公民主权”落产在卢梭意义的“公意”上,以“法治”(体现“公共利益”的统治)与“道德”作为其创设的共和政体的根干,导致了其向古典共和主义理想的趋附,使其创设的“第三种”共和政体有着明显的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5.
无政府主义     
作为一种激进的社会革命运动,无政府主义(音译"安那其主义")代表了人类的某些乌托邦理想.无政府主义包含众多分支和流派,它的创立者是葛德文,其后发展出包括施蒂纳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蒲鲁东的无政府互助主义、巴枯宁的无政府集产主义、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共产主义以及20世纪初的无政府工团主义等多种形态.  相似文献   

6.
由于乌托邦主义和反乌托邦主义都是建立在对人的一种预判上,而对人的预判是一种基于不完全归纳的经验性命题。经验性命题随着判断者经验的不同会有所差异。因此,对于"政治共同体是否需要乌托邦"的问题,既无法证实,亦无法证伪。退一步讲,假定政治共同体的维系确实需要乌托邦,那么,我们也要面临如何避免乌托邦的设计者将"己之所欲"强加于人的问题。由于乌托邦的特性决定了将其置于变动或模糊状态的做法,都会导致乌托邦的非乌托邦化困境,所以避免将乌托邦强加于政治共同体成员的惟一之路就是:使乌托邦远离强制性政治权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挖掘莫尔早年对皮科和卢奇安的翻译,以及与伊拉斯谟的交往,分析了文艺复兴时期毕达哥拉斯主义的两种形式。《乌托邦》最明显的三个特征——财产共有、劳动和对科学与技术的热情——就是这两种毕达哥拉斯主义的结合。对乌托邦宪制的细致分析表明,乌托邦岛本质上是一个异教版的神权政体。此外,通过分析莫尔的两次人生选择,指出了不能把希斯拉德的观点等同于莫尔的观点,莫尔的真正贡献在于发展了一种天主教版的入世禁欲主义。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乌托邦思想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审美救世主义、是不切实际地让美学承担了不可能实现的重任,到头来只能陷于唯心主义的虚无空想。不可否认,消极审美救世主义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乌托邦思想不仅只是如此的一无是处。只要跳出原来的成见就可以发现,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乌托邦思想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及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教育实践中很多鲜活的实例引起了社会对教育的诟病,与此同时,这些实例也表明实际教育活动的开展使教育式微。于是,我们有必要从教育的历史与现代教育的雏形中寻找本真教育的源动力。笔者认为,那就是乌托邦精神。乌托邦精神主要表现在对现在的"批判性",对未来的"完美性",以及实现从现在到未来的"超越性"。制度化教育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必须保持乌托邦精神,流动于"思""行"之间,行走于"有""无"之间,往来于"圣""俗"之间。  相似文献   

10.
林纾与五四时期"新青年派"的文化价值冲突主要表现在一种传统主义的常识与全能主义的理性之间的冲突;前者力图维护的是一种其所认为的超时代的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后者则是要追求至高的善,以建成一个现代合理性的社会。这种冲突也代表着一种文化典范的转换以及传统的后喻文化传递方式向并喻、前喻文化传递方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11.
建国后的知识分子形象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的精神走向:一是在1949至1978年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中昂扬乐观地走入精神“乌托邦”。建国的隆隆礼炮涤荡着来到阳光下的知识分子,实用理性和政治激情、英雄主义情绪的高度发扬以及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热情的支配,使得此期的知识分子疏于对自身命运的思考。“早春天气”中的知识分子孩子般地认为天是蓝的,地是绿的,人是美的。理想的现实化与现实的理想化使他们迅速走入精神“乌托邦”。二是在1978至  相似文献   

12.
乌托邦精神是植根于人类的生存结构与人性根基的自由精神,是对人的有限性与生存状态不完美性永远说不的超越精神.反乌托邦主义话语遮蔽了乌托邦精神,现代人"类"的丧失与社会"犬儒化"的存在状况又导致了乌托邦精神的失落.重建乌托邦精神是时代的重大问题.本文认为,这一精神的重建必须在康德与马克思之间寻求"信仰"与"运动"的张力,通过对这两种改造社会的力量实现有效的整合才可实现,在"信仰"中点滴地创造"运动"的历史契机,在"运动"中加强"信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真如”是佛学的核心范畴 ,它是佛家的一个理论预设。它不可正面描述 ,只可采用负的方法 ,须在辩证中把握。“真如”作为本体 ,一方面保持其本性永恒不变 ,一方面又随顺万物展示自身。认识“真如”,须采用“无念”的方法去体认 ,成佛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心理训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现代共和主义的理论范畴中,佩迪特教授的“无支配”共和理论是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通过从自由观与政府观两方面对“无支配”共和理论的概括和梳理,文章认为以“无支配”来概括现代共和主义理论精神这一做法虽然继承了共和主义一贯的哲学基础与理论风格,但其存在的争议也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15.
《人面桃花》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格非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推动小说中女主人公走向革命的主要是一种内在动力,即一种创造历史的乌托邦主义激情,对于这种历史乌托邦的审视,显然是这部小说的重心所在。小说以一种类似于成长小说的模式,完成了对历史和人性的双向反思。  相似文献   

16.
国内学术界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具有现实主义和乌托邦主义的倾向,这两种倾向阻碍了我们对于新闻专业主义更深一步的认知。新闻专业主义存在于媒体从业者的日常行动中,从解释学的路径出发,探讨媒体从业者的日常行动及其背后的主观意义,能够将个体行动、主观意义、权力控制等微观和宏观视角链接起来。由于这一视角是植根于媒体从业者鲜活的日常行动中,它能够深刻阐释媒体从业者的实践状况,重构新闻专业主义作为批判话语的解放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乌托邦既是对美好社会的设计,又表达着对不合理社会现实的批判和超越。从前一角度讲,它是空想的代名词;从后一角度讲,它又是一种健康的精神力量。在中国思想史上,先秦时期的儒墨道各家在对现实批判中都体现了一种乌托邦精神。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乌托邦精神又表现在不满于现实的士人的超世追求,主张改革的政治家和儒家学者的政治理想以及农民反对封建现实的追求中。近代以来则成为先进中国人判断资本主义、追求公平和谐的大同理想社会的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它仍是消除现代性悖论,建设小康、实现和谐和解决民生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一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学术界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流行着一种不确切的评价,认为民生主义是一种“主观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主观上”或“名义上要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发展资本主义”。有的研究者根据列宁《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与《两种乌托邦》的有关论述,认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从学理上说是错误和反动的。它模糊和腐蚀群众的社会主义意识”,它“是一种乌托邦”,是“反动分子的理论”,是“极其反动”的。  相似文献   

19.
乌托邦的生命力在于对现代性分裂的抗议中表现出的道德诉求.把乌托邦构想实践化必然导致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但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却带有超越性批判的色彩.工具理性和道德诉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一对矛盾.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要求既要划清道德乌托邦的边界,又要重视它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代乌托邦的演进、发展与实践过程使我们认识到对于政治乌托邦的梳理与反思是一个极为紧迫而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理念至上、逻辑推演的思维特征使乌托邦先天性地具有超验品格,而现代乌托邦的悲剧就在于其不屑于作为一种超验性存在的努力,这种努力使它往往把自己错当成“人间天堂”的可靠的现实力量。执拗的结果使乌托邦既失去了他原本的批判功能,又引发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灾难与困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