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中国文明发展史上,井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的出现标志着先民开始从洪荒中开辟出相对稳定的生存空间,聚井而居,共井为邻,开始进入定居式的农耕文明阶段.于此,它超越了人工水源的本义,成为一种"定居、居住"的意象,与"家乡、乡土"之意紧密相连,孕育出了独特的以"井"为核心的文化现象. 一、并与家园意识 古代,凿井不仅是人民食水的进步,也是村落赖以维系的一个重要物质条件.古代凿井不易,人们往往聚井而居,井的开掘位置一般都选在村落的中心,所以井与村落便有了不可割舍的内在联系.李白《陈情赠友人》中的"卜居乃此地,共井为比邻",就是当时人们聚井而居的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考古材料也表明中国早期的水井一般分布在居住遗址和手工作坊附近,而且每个村庄往往只有一口水井.由于民众汲水的需要,"井"逐渐成为村庄人们社交往来、沟通信息的公共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2.
文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文化既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又是衡量幸福指数的重要尺度。基于地方文化生态多样性的现实考量,地方高校以文化传承和文明育人为切入点,强化与地方社会发展的共融共生,服务经济社会进步,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这是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增长点,也是地方高校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只要有土家族生活的地方,就有竹子的存在。在千百万年的历史中,竹子成了土家族创造文明的使者。具有土家族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竹文化,是土家族灿烂瑰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家族的保护神和敬仰崇拜的图腾,它自成体系,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 ,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是先人留给人类的瑰宝 ,是古代灿烂文化和文明的见证 ;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地方文明的标志。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的宗旨是保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 ,使之世代传承、永久利用  相似文献   

5.
汤因比打破了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以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在他看来,文明没有优劣之分,任何文明都具有价值上的等同性。文明在哲学上是同时代的,也是平行的,亦可比较,通过对文明成长兴衰规律的历史考察,从而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文明作为一个有机体,有着自身独特的生命周期,任何文明都将经历起源、生长、衰落和解体的发展阶段,这是文明自身演进历程中无法逾越的内在界限。其中,挑战—应战模式贯穿文明发展始终,是文明成长的内在动力。汤因比立足于文明内在性的发展视角,凸显了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具有深刻的历史底蕴和浓郁的现实关怀。其观点虽然过分夸大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带有文化决定论的思想倾向,但仍不失为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也为当下深入理解文化自律与文化他律问题提供了合理借鉴。  相似文献   

6.
地方文化是一个地方的人的情感之根,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性土壤。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可感性,学生可日视之、耳闻之、心触之。引导学生走进地方文化,可以把他们带向更深远、更广阔的文化空间,拓展他们语文学习的外延,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神,同时也是这个民族文化的根。地方传统文化是地方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地方文化的主体。本文主要通过地方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优势,利用自身多年的实践和经验,分析探讨了云南“小河淌水”的故乡——弥渡县,如何利用地方传统文化的精髓,努力为地方民族社会的和谐与文明,进步与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一样 ,是古老的文明。世界民族大都在原始时期曾有过游牧生活与生产的经历。随着历史的沿革和地理、环境的改变及社会变迁 ,有不少民族在很早前就从游牧转向农耕。但也有不少民族继续沿袭传统的生活方式至今。因此 ,游牧文化的产生既有其古老的渊源和广泛的影响 ,又具有其自身传承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内蒙古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区 ,畜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重要的比重。游牧生活与游牧文化由来已久 ,传袭至今。因此 ,从区域文化角度探讨和研究我区游牧文明的发展历史及游牧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对我区今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湖南永州与文本桂林同属湘桂走廊。漓湘文化是永州、桂林二市乃至湘、桂二省(区)的重要战略资源。湘桂走廊在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作用。作为思想观念形态的文化,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积淀与升华,是一个区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文明标志。  相似文献   

10.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地方文化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明不可或缺的精神基础。它富含优秀文化成果,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和自然资源。引导学生感受地方文化的丰富多彩,用心灵去亲近、解读地方文化人文精神,这对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其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感,塑造健全人格,提高人文素质,培养他们服务地方、建设地方的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在高等教育中结合地方文化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彝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支系最多的一个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要研究彝族的传统文化,最直观的材料就是彝族祭祖仪式。彝族氏族祭祖大典,是彝族宗教活动中超度祖先亡灵最为隆重的祭祀活动,它体现了彝族的宗教、哲学、历史、民俗、伦理、文学等各方面的文化,更对彝族文明的发展起着多重的社会功能,在彝族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对古蜀文明的解读,至今还为西方史学的阐释体系和话语权所束缚,本土文化立场缺失,本土文化失语,缺乏本土文化自身的学科术语。本文认为以古蜀仙道为核心的仙源文化是蜀人文化想象力的核心,它的神髓在道藏里,它的最高结晶是仙学,故鲁迅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循着仙化思维,不难找到古蜀文明的本土解读,找到古蜀人精神家园解读的钥匙,不难建立本土特色文化体系,摆脱“文化西来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在古小说版画中,《水浒》插图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杜堇作为明代中国版画发展进程中的先驱人物,作品《水浒人物全图》以洗炼传神的线条,生动地再现了原书人物风貌、故事情节,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彝族是我国西南的古老民族,拥有丰富的彝文典籍与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彝族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和谐理念,来源于先民天地人合一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他们的自然崇拜活动中,不仅体现出对生存环境的保护意识,更有着各方面的具体要求与措施。彝族传统文化同样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主要体现在彝族的兄弟意识、社会结构、伦理教育与女权现象中。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古青州文化和音乐的纵向梳理,将其发展脉络较为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对古州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做出恰当的定位。全文论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古青州文化和音乐综述;二是古青州文化和音乐的独特性;三是今日青州文化和音乐风采。本文从历史事实出发,结合考古发现,来窥探古青州文化和音乐之一斑。  相似文献   

16.
《考工记》、《管子》和《齐民要术》这三部名著,是齐科技文化发展的代表性成果。科技文化在古代齐地的繁荣,不仅丰富了齐文化的内容,还对当地乃至先秦诸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这种推动作用中人们还能够看出,齐科技文化中包含着现代科学发展的思想意蕴,这无疑将成为现代人们进一步挖掘齐文化现实意义的一个重要侧面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金本《水浒传》是中国小说史上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明清时期传奇小说评点的最高峰,也将中国古代小说的评点之风推向高潮。金本《水浒传》自出版以来受到了不同时代读者的热烈追捧,不仅在国内风行三百余年之久,在国外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而究其能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原因,是与金本《水浒传》有利于传播的一系列特质密切相关的,即英雄《水浒传》的确立,金圣叹独特的个人特质及匠心独运之小说评点方式。  相似文献   

18.
燕赵文化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赵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这种文化以好气任侠、慷慨悲歌的主曲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燕赵人。燕文化是一种苦寒文化,有一种坚韧的追求;赵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高扬着进取的旗帜。二者虽有不同,但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燕赵文化的迁延发展,如今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涵,展现出了不同时代的风采。特别是在今天燕赵大地上建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河北人民前进的巨大动力。因此,解析燕赵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四库全书总目》为中国古典目录学集大成之作,既是四库馆臣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亦是中国古代书籍与文化的大总结.蜀籍学人杨慎作为明代开考据之风气者,受到了四库馆臣精审之批评.指出其著述“瑕瑜互见,真伪互陈”,其学术“博洽冠一时”“只成杂学”.四库馆臣在继承并理性辨析杨慎考据工作的基础上,揭示其学术源流概况,表彰其考据中强调“博学”与“博征”.通过梳理《四库全书总目》对杨慎的评价,说明了清代考据学启蒙于中晚明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体现着特定地域内人们适应自然、乐观生活的智慧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是一种重要的潜在的旅游资源。文章以辰州傩戏的保护与开发为例,对欠发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开发的战略对策进行积极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