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作为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一道亮色.在今天,《道德经》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深入研究有利于加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据对《道德经》原始文本的研读,提炼其蕴涵的养生、处事、修身、处世和治国之道,有利于将《道德经》德育思想同我国当前的德育工作进行结合,并为我国德育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思想文化典籍翻译的译入和译出问题上,译者们观点不一。中国《论语》《道德经》和西方《圣经》皆为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思想文化典籍。通过与《圣经》翻译历史和现状的对比翻译,分析探究中国思想文化典籍翻译历史不尽人意的深层社会、历史原因,并从马士曼、马礼逊两位被译者熟知的双语翻译家身上反思自己作为中国译者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3.
《道德经》是世界翻译史上除《圣经》外,译本最多的典籍之一。法国则是西方世界第一个回应其翻译召唤的国家。1842年首个《道德经》法语全译本的出版,带动了整个欧洲重新认识中国哲学家老子、重新认识中国文化。在此后的三个世纪里,《道德经》在法语语境下的传播,经历了以学术化翻译为开端、以大规模复译为发展、以跨文类衍生创作为特点的三大历史阶段,与目的语文化不断交流互动,生成了丰富的译本形态,成为中国思想、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瑰宝,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推动作用。它是首部在中国历史上保存非常完整的哲学文化著作,是中国唯一在世界上翻译印刷的数量仅次于《圣经》的中国古代经典著作。《道德经》中的文化负载词力图真实反映当时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在对《道德经》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中,应从哲学角度对比《道德经》文化负载词的差异,借此来说明文化负载词在翻译发过程中呈现的多变思想,并通过对比五大类的翻译研究过程中文化负载词的差异,研究如何使《道德经》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更为清楚更为直观。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人们似乎已经忘了自己的本真,变得一味去追逐、去索取,物质几乎占据了人们所有的感观、心理空间,而心灵生存空间却在极度萎缩。在人们向前狂奔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停下脚步进行思考,为现代社会处于精神空虚的人们寻找一个精神出口。老子《道德经》中的"道"与《圣经》中的"上帝"作为东西方文化、心理的终极追求,充分体现出东西方对于人生价值的诠释、定位。通过比较《道德经》中的"道"与《圣经》中的"上帝",来对比中西方精神的实质内涵,以期找到人们心灵的依托和归属,为当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寻找一个歇脚站。  相似文献   

6.
冯卫沙 《考试周刊》2010,(48):235-235
老子的《道德经》文笔洗练、言简意赅,立意高远、哲理深刻,虽寥寥五千余言,却涉及到诸多领域的思想内容。老子养生学对中国传统的宗教养生文化的影响深刻。《道德经》虽不是一部养生书,但却包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提出了养生学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的养生方法。本文主要从"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功成身退"、"以啬养生"和"以静养生"四个方面讨论老子的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7.
探讨《道德经》写作历史背景,认为其是道家哲学思想重要来源;指出《道德经》中所蕴含的政治思想和辩证法思想;提出《道德经》对现代生活的启示,认为现代人生活富足但是社会问题又层出不穷,我们应像《道德经》中所提出的那样回归自然、尊重自然规律进而消除人类自我中心主义,回归到人与自然融合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8.
国内学者多认为乔叟是一位人文主义思想者,其作品具有反宗教的性质.本文尝试从艺术、思想和结构等方面分析《坎特伯雷故事》与《圣经》的关系,以阐述《坎特伯雷故事》中的《圣经》典故、原型及思想,说明乔叟作品中的宗教色彩及其对基督教因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9.
老子哲学思想被道家学派奉为其始祖,不仅仅对我国古代先秦思想文化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对中华民族两千多年以来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道德经》包含三方面:一:常、道、反;二:无为、无不为;三:守柔、不争、小国寡民,试图从这三个方面对《道德经》思想内涵进行分析论述,层层分析,诠释《道德经》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0.
《道德经》廉政观构建在辩证法与宇宙论的哲学基石上,《道德经》以事物的差异性为基石,阐释了包容性行政的理念.《道德经》廉政观体现出从"道德修持"到"为政导向"的转变.寡欲情操下的廉洁政府,慈爱品格的民本政府以及"无为而无不为"的高效政府成为《道德经》廉政观的核心内涵.《道德经》廉政思想具有浓厚人文色彩,其廉政追求与当代廉洁、高效的政府建设多有理论契合.  相似文献   

11.
对《唐虞之道》文本包含的基本逻辑关系的分析有助于解决其学派归属问题。而分析仁、义、孝、圣、养生概念是把握《唐虞之道》思想进程的关键。从基本思想进程来看,《唐虞之道》与《墨子》、《孟子》、《中庸》的相关思想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与道家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大诗人中一位富有思想深度的作家。就其基本思想而言,传统的观点主要有两种道家说和儒家说。陶渊明出仕、隐居、躬耕、读书、作诗的生活历程、具体诗文作品以及陶渊明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综合分析说明,无论是人生态度、生活方式,还是诗文创作,审美情绪,道家思想对陶渊明更带有根本性的影响,陶渊明的任与隐都不类于儒家而近于道家,老庄哲学是陶渊明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道家养生文化的人学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家养生文化关注人的精神健康,推崇清心无为、见素抱朴、致虚守静、少私寡欲,不为物累的自然人性思想,强调心灵的内在超越;道家把人生命的价值放在首位,提倡内养和外炼结合、静功和动功结合的养生之道;道家特别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发展,将人的命运轨迹与自然的无形而化联系起来,体现了人学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4.
嵇康所关注的,是士人个体在现实条件下的生存困境与社会责任。通过老庄思想,他论证和建立了一套系统的人格建构的理论。嵇康的人格思想集中体现在养生论中。他提出了养形与养神的关系问题,从而把个体生命的长延与精神的自由和解放融为一体。嵇康又提出以音乐养神、山水养神的思想。嵇康的人格实践,从内到外,闪烁着美的光辉。  相似文献   

15.
嵇康的音乐和养生思想是嵇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嵇康的音乐和养生思想实则是其率真的个性与当时社会现实之间产生矛盾后,寻求主观超越的一条途径。嵇康认为音乐出于自然,音乐的本质属性在于“和”,即“五音之和”,“自然之和”,“人心之和”;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问题上,嵇康认为“声无哀乐”;在养生方面,嵇康主张通过情欲的超越,物的超越,抛弃智巧的滥用来达到其理想的超然境界。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灾害频仍、民生凋敝,对此,严复颇为焦虑杌陧。他以为天灾(包括疫灾)与人事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主张加强人事、发展科技、讲求卫生,积极预防和救治灾害,并在灾害救治中加强自救引导。严复的灾害观为其时乃至后世政府和社会,及时有效地建构灾害预防、应对机制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启示,折射了以他为代表的近代社会精英对其时中国国家和民众现代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文章着重论述了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始终的三方面基本观点,即重视实践——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坚持实践标准;重视生产力——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坚持生产力标准;重视人民群众创造性——解放人民群众创造力与关心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统一——坚持人民利益标准。这三方面基本观点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充分反映了邓小平理论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8.
以文化哲学的性质为根据,可以把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分为若干学派。而关于现代新儒家是否属于中体西用派,历来聚诉纷纭,莫衷一是。试图透过对现代新儒家之文化哲学的梳理与廓清,从道统论、中体优于西体、精神高于物质、西学中源说四个方面来阐述其中体西用思想。  相似文献   

19.
老子不仅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其实还是伟大的养生家。其养生思想主要有:清心寡欲以养神、啬精以保精、安心守窍以通经、结善以积德等。老子的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几乎所有的养生家和医学家,尤其是道教徒都受到其养生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思想文化发展历史,就我国古代思想的发展而言,儒佛道三家并驾齐驱,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而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是天冬合一观念,由此出发.关于心理健康思想方面引申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以及人与终极价值的统一四大命题。本文以儒佛道思想为内容,以心理健康思想为目标,初步探讨了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以期丰富当今心理健康理论,以中国哲学智慧进一步阐释建设和谐社会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