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浒传》所体现出的侠义精神和水泊梁山的组织形式对后世帮会文化有巨大影响。时至今日,帮会文化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因此,研究《水浒传》与帮会文化之间的联系,总结其经验教训,将有助于我们吸收、弘扬帮会文化的积极影响,消除其消极影响,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文化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所体现出的侠义精神和水泊梁山的组织形式对后世帮会文化有巨大影响。时至今日,帮会文化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因此,研究《水浒传》与帮会文化之间的联系,总结其经验教训,将有助于我们吸收、弘扬帮会文化的积极影响,消除其消极影响,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文化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因其高超的艺术价值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形成了久盛不衰的水浒文化。元末明初施耐庵隐居白驹场(今江苏省大丰市所辖)著《水浒传》。美术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审美教育上,从美育的角度认识大丰水浒文化,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水浒传》一书中地方语言、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器物造型等透露出的大丰本土文化气息,它们的特征恰恰是审美教育所依凭的重要载体。我们在开展小学美术教育实践中,尝试将大丰地域的水浒文化融合进小学美术课堂,取得了一些成效。  相似文献   

4.
<正>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两部典型的男子汉文学,《三国演义》写在朝的帝王将相,《水浒传》写在野的英雄豪杰,两部小说让男人扬眉吐气,把男人的辉煌写到了极至。对女人来说却是历史的倒退,书中描写的女性形象是父系文化中的女性形象,是对父系文化最主动、最愚昧、最痴白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经典名著《水浒传》中蕴含着数量众多的文化负载词汇,对这些体现着高度文化差异的词汇的翻译一直以来存在着同化与异化之争。霍米.巴巴的杂合理论能够解释沙译《水浒传》中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问题,该理论对于促进不同文化间交融和翻译研究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复杂而矛盾的接受史源自于该书丰富的文化内涵,大体而言,儒文化和侠文化是其中最重要的思想主干。基于理性精神的儒家文化和基于感性冲动的侠客文化,既矛盾又统一地存在于宋江等主要人物身上,使个体的心理结构呈现为一种血性与理性相互交织的秩序。这是《水浒传》中儒、侠文化的基本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7.
《窈窕绅士》借助电影叙事艺术地再现了中国消费社会出现过程,男主人公通过对物的符号价值的占有,对文化资本的占有和欣赏趣味的提高,最终在消费中实现了自我的身份认同与他人的"承认"。然而,通过仔细研究发现,影片通过消费社会的符号意义的诠释揭示出了消费社会的本质、消费社会的悖论,指出消费主义文化对个体的意义以及消费的无限性造成个体严重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水浒传》这一文本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所表现的社会历史背景入手,分析其所体现的儒墨互补的双重文化品格,从而说明文化研究对文本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的现代社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个体持续地接触就会引发对文化认同的思考。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石,近年来已经成为多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心理学家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在心理学视野下,文化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及跨文化心理学等领域。发展心理学的视角强调个体文化认同的建构和形成是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社会认同理论关注文化认同和自尊的关系,强烈安全的民族认同会促进个体自尊水平的提高。文化适应理论则重视个体在文化认同发展中的不同应对策略,如整合、同化、分离和边缘化。人口统计学指标、文化差异、父母和同伴的社会支持是影响个体文化认同建构的主要因素。未来对文化认同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在理论方面,既要检验已有理论的普适性,又要根据具体的国情和研究对象,拓展并完善相关理论,体现出理论发展的创新性。在方法方面,应加大纵向研究、跨地区跨民族的对比研究以及质性研究,从而为更好地理解文化认同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和交锋日趋复杂,使得"我们是谁"的身份拷问日益凸现在每个社会成员面前。詹小美教授的专著《民族文化认同论》(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长期进行民族精神研究的基础上对民族文化认同这一重大问题的探索。《民族文化认同论》以中华民族文化为主线,从理论和实际两个层面、国内和国外两个视角、民族整体和个体成员两个主体。  相似文献   

11.
文化身份问题是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现代性话语。文化身份是其既有稳定性又有变动性的构成因素(阶级、性别、国别、年龄、性、种族、道德、政治立场等)在异质文化冲突中的嬗变及其组合。文化身份在异质文化的冲突中发生嬗变,广告、消费文化在文化身份问题中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超级女声》通过“超级”确立身份,通过交往构建身份,通过自我身份认同达到社会身份认同。文化身份危机的根源在于自我认同的建构与社会认同的背离。个体文化身份要超越符号认同的屏障,重建文化身份的深度模式,摈除焦虑;社会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为个体身份的重建开辟绿色通道,最终达到个体文化身份和社会文化认同的双重建构。  相似文献   

12.
异国形象创造是对一个文化形象的塑造,它体现了个体与群体对异国的认知特点,具有跨文化、跨种族写作的特点。作家对异国形象的创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创造者的文化认同/身份在形象创造过程中起着关链作用。异国形象创造是确立创造者主体性作用和重建自我文化认同的一个过程。作为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异国形象创造自始至终都体现了认同与颠覆两极的张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一个新生命的成长过程中,个体自我会借助镜像阶段在动态的关系结构中建构主体;在人类社会的文化接触和交流中,文化认同也会在文化镜像的原理下不断更新和发生变化。同时,无论个体身份还是文化认同,在交流语境中遭遇他者和展开对话时都会持有特定的态度和立场,即异质文化会激发文化主体的认同想象,但是文化接纳却会以自己的价值判断为依据。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认同不必也不可能固守文化原貌,但是面对文化交流中的权力关系和民族国家内部发展失衡的文化潮流,人们有必要从具体的语境出发抵抗不合理的强势文化,一方面维护文化传承的合法性地位,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新的反抗和价值选择也是形成新的主体认同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扶桑》体现了移民身份带给严歌苓的文化身份认同焦虑,及由此引起的对Fantasy的关注和书写。面对身份的焦虑和困惑,身处边缘的严歌苓放弃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一个绝对的归属,进而选择寄居于文学这个超越文化藩篱的归属,并以她独具风格的写作,将个体、民族特质融合在文化属性和文化身份的寻找中。边缘的身份会引起对异质文化各种经不起现实考验的Fantasy。严歌苓运用新移民文学的创作验证、思考这些Fantasy和Fantasy破灭后对现实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於梨华的近作《彼岸》描写了三代华人女性融入美国社会的历程。与早期作品相比,於梨华对于文化协商和身份认同的看法有明显变化,从寻求中国文化根源转为对中西文化的双重认同。《彼岸》中的跨族婚姻和饮食描写体现了这种新的文化立场。  相似文献   

16.
《水浒传》无意于对宗教有所毁誉贬褒,作者只是借助僧道来写人、写故事;《水浒传》体现了我们民族宗教的儒、释、道相融的特点;中国的庙宇供奉的是人而不是神,《水浒传》把普通的渔民、仆役、工匠等说成是天上的星宿,这种宗教观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11年9月"十字坡""野猪林"与水浒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毗邻河南的山东莘县举行,讨论的主要问题有:有关《水浒传》十字坡、野猪林的地理与历史掌故;有关《水浒传》十字坡、野猪林叙述的精神意义与艺术特点;有关《水浒传》文本及其渊源、文化精神研究;《水浒传》文学史影响及其当代价值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18.
《水浒传》作为一本表现我们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的作品,积淀和储存了中华民族大量的历史文化意识。对体现在梁山英雄思想行为中的下层俗文化意识进行研究,批判和摒除其消极落后的东西,继承和吸收其积极优秀的成分,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9.
借助互文性理论,尝试分析《忠臣水浒传》之于《水浒传》的仿作和戏拟。山东京传的《忠臣水浒传》通过对原作《水浒传》情节的直接引用、转换引用以及对人物形象的组合拼贴等,与原作发生多重层面的互涉关系;并且通过互文性的叙述手法,超越了原作《水浒传》的主题,使小说文本获得了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吴子林新作《经典再生产——金圣叹小说评点的文化透视》以深层的历史文化视角,立足于对金批《水浒传》的文本细读,将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相互贯通,进行了整体性、体系化的美学阐释,为我们探寻金批《水浒传》的美学魅力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