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季更替,万物繁衍生息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各级媒体要忠实地记录各种社会事件和活动.作为县级台,由于区域面积小、新闻来源少,再加上采编能力有限,新闻往往过多依赖时政活动,节目播出经常捉襟见肘.在经过几年时间的基层台工作实践后,笔者认为,基层台做新闻栏目和四季更替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掌握好了这个规律,县级台的新闻栏目也能奏出优美的四季交响曲.  相似文献   

2.
朱春 《记者摇篮》2007,(7):100-100
当前几乎所有的城市电视传媒都在开办法制栏目,这些栏目的时长普遍在10分钟以上,且有越来越长之势。两年前我台结合栏目改革创办了7分钟的法制小栏目《法律  相似文献   

3.
《河北广播》2007,(1):14-14
在第三届省台广播电视“双十佳”评选活动中,我台选送的“十佳”候选栏目,一个被评为特别荣誉奖栏目,五个被评为十佳栏目,四个被评为优秀栏目;选送的“十佳”候选人,一人被评为特别荣誉奖,五人被评为十佳,四人被评为优秀。  相似文献   

4.
韩承峰 《视听界》2006,(5):93-94
由于人、财、物的限制,县级台的自办新闻节目一般只开一档以时政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新闻栏目。笔者长期在县级电视台工作,认为县级台新闻的现状实在不尽如人意,“八股”现象始终未得到改善。所谓“八股”,是指把新闻节目中的时政题材,长期以一种空洞的、陈旧的内容和机械的、单一的形式进行采编播的现象。“八股”一天不破,县级台新闻改革便一日难成。一是新闻题材上“惟官”。二是报道角度上“惟工(作)”。三是报道手法上“惟旧”。同样的画面,今天能用明天也能用,这儿能用那儿也能用,有也行,没有亦可,终于把时政新闻磨成一张几十年不变的“…  相似文献   

5.
周毅 《新闻界》2007,(1):84-84,76
近年来,一种新兴的电视节目形态迅速发展,很快成为波及全国的一股风潮,这就是用方言来主播或主演的电视新闻栏目、电视谈话栏目和电视栏目剧,我们姑且称之为“方言电视”。对于这几种电视节目形态,无论是电视业界还是理论界都给予了高度关注。笔者在此拟对“方言电视”进行一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6.
张华明 《视听纵横》2005,(5):107-107
地方电视台囿于地域性和财力人力物力等因素,与中央台、省级台相比,拍摄节目存在许多困难。长期以来,地方电视台的许多栏目,拍摄力量不足,没有亮点,也拿不出手,大多都是应付着播出,平淡无奇。  相似文献   

7.
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节目正式开播,以其鲜明的平民性和参与性获得空前成功,继而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了一股“民生新闻”热,不仅卫视台、省级台纷纷效仿,推出了民生新闻类的新闻节目,市级台甚至县级台也不甘落后,推出了本地的民生新闻栏目。  相似文献   

8.
2009年8月1日,中央电视台沿袭了几十年老面孔的名牌新闻栏目《新闻联播》在众说纷纭的议论声中作了部分调整。尽管央视方面并不承认这是一次改版,但细心的观众还是发现,与老面孔相比,新版《新闻联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家领导人的会议新闻,增加了各地民生新闻、国际新闻,并加入本台短评。尤其在调整初期,《新闻联播》曾有几天破天荒地未出现一条会议新闻,整个版面风格比过去轻快了不少,但又不失庄重沉稳。  相似文献   

9.
在2001年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新闻专栏评选中,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荣获中国新闻名专栏奖。时至今日,在竞争渐趋白热化的新闻界,“冰点时评”的热度仍旧有增无减,成为中国青年报吸引受众眼球的一张王牌。笔者认为,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来打造自身特色、凸显言论的力量是读者喜爱的缘由之所在,也是它留给新闻评论性栏目最突出的启示之一。具体而言,“冰点时评”栏目的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洪弋 《军事记者》2002,(2):49-49
岁末年初,不少报刊社要对自己的报刊来一次“改版”。读者爱新,报刊社能不断“推陈出新”,当然是好事。但如何“改”,出什么“新”,看来也是有文章可做的。笔者就常见一些报刊,他们的“改版”,往往仅仅就是将原来的版面、栏目等,拆掉重新组合一下。如忽儿将综合报改成几个专刊,忽儿又将几个专刊并成综合报。同样一类杂文稿,去年都在副刊刊出,今年又安排到有关专版上去了。总之是翻来覆去,任意改拼。也有一些报刊只是将原来的色彩、版式、字体、编排等稍稍改动一下,就大喊大叫“改版”了。如此“改版”尽管有的改动可能比以前有…  相似文献   

11.
王桂芳 《视听界》2011,(2):112-113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县级台导视栏目一度繁荣。如今,大多数县级台已取消导视栏目,或消减栏目投入,导视栏目被简短的包装宣传片取代,内容简单,往往是画面叠加字幕。县级台导视栏目的弱化,主要缘于以下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徐静 《新闻前哨》2003,(8):60-60
中国电视已经进人竞争激烈的时代,只要我们打开电视,便可收看到几十个频道。众多的电视台、众多电视节目的竞争使电视人时刻感到危机四伏,局促不安。而观众则是不管哪个台,哪个频道,只要是喜欢看的栏目和节目,就会把遥控器锁定在某个位置。因此,一个电视台,只有办出尽可能多的品牌栏目和节目,才  相似文献   

13.
牟敏 《新闻传播》2009,(12):52-52
电视竞争中的“模仿趋同”现象是指电视台在上级台或兄弟台通过创新获得的市场优势的感染和暗示下,为了改变自身的不利地位而开始仿效和追踪其他台的运作模式,导致电视台在栏目设置、主持风格、节目题材等方面的趋同化倾向。电视节目的趋同则是由于媒体之间的模仿而产生的雷同现象,因此称之为“模仿趋同”更为合适,即由于模仿而趋向雷同。  相似文献   

14.
我是凤凰卫视的一名忠实观众,每晚总要看完“时事开讲”后才入睡。5月27日,借赴港参加“中文新闻标识语言国际研讨会”的机会,走访了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想探究一下凤凰卫视是怎样造就并凝聚一大批“名嘴”,打造出“凤凰”这个令全球华人瞩目的品牌的。  相似文献   

15.
姚福军 《视听界》2012,(3):86-87
2010年,新组建的镇江广播电视台开始改版。5月20日,镇江台教育频道全新改版,主打民生牌。短短一年多时间,该频道就迅速成长为镇江数字电视网络内最强势的频道。2011年,频道主打新闻栏目《看见大市口》被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授予“2011年全国电视十大创新栏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台电视民生新闻传播低俗化、琐碎化、同质化趋势的加剧,不少城市台"新闻立台"战略并未从民生新闻传播中得到持续有力的支撑。因此,当前城市台要想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大战中"突围",加强和改进民生新闻传播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湖北电视台体育部有个棋类节目专栏叫《赛事解析》。播出时间为每周二中午12:10是围棋,周五中午12:10是中国象棋。栏目长度是50分钟。这个节目和中央电视台,北京、上海、辽宁等省市电视台同类节目长度差不多,内容雷同,形式也非常相像。就像同名的学生,老师如果点名会站起来一大排,如果湖北台的《赛事解析》依样画葫芦,就没有特色,观众不欢迎。因此,栏目从形式到内容必须要有变化。 怎样变?《赛事解析》如何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呢?我们先看其它地方台棋类节目的“特点”,找出它的“特色”。在地方台办棋类栏目不…  相似文献   

18.
程鹏 《声屏世界》2005,(11):20-21
午间电视新闻栏目的现实处境与发展契机 如今,电视新闻已经成为许多中国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新闻立台”的理念出发,各家电视台都在新闻栏目、新闻节目上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除了保持主打新闻联播的强势地位之外,大多还在早间、午间、晚间等时段都开办了新闻栏目,有的还实现了新闻的滚动播出,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新闻体系。  相似文献   

19.
电视节目的日益栏目化,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电视栏目的竞争上,对电视栏目进行科学的管理,是栏目生存的关键。栏目的规划管理无论是一家电视台,还是一个电视频道,需要设置多少栏目、设置哪些栏目、在什么日子推出、在什么时段播出,都要反复论证,订立规划。一个台的栏目应该是有机联系着的、有序排列着的,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互补性。栏目规划的依据是综合的、多元的,因为它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如本台(或本频道)的人力物力财力状况、本台的发展战略、观众的分层构成及需要、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舆论环境、兄弟电视台(或频道)的栏目设置与编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来,各省级台地面频道和城市台为争夺本地观众,上演了一场新闻大战,构成我国电视转型期新闻栏目一道独特的风景,大饱了百姓的眼福。这些栏目取材相近,手法相似,而且都打出了“民生新闻”的旗号。一时间,民生新闻似乎成了一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救“视”良方。金华电视台2005年1月节目全新改版,也重点打造了一档时长三十分钟的《百姓零距离》新闻栏目,节目一开播,即以全新的面貌赢得了观众的眼球;根据央视索福瑞的调查数据,栏目开播第二周就达到了最高12.38的收视率,到第二个月最高冲到了16个点,如今十个多月过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