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教育培养的单一专门人才已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形势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按"专业招生、大类培养"与按"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强调加强人文素质与科学精神教育,注重提高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按照"厚基础,提高能力,因材施教,培养特色"的差别化战略来构建的符合目前经济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共同点是通过加强基础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好的成才环境,但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考招生、管理机制、学生培养流程等方面存在异同.  相似文献   

2.
调整课程体系拓宽专业面向强化通识教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适应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要求,加快向研究型大学教育教学模式转变,本科教育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工作.本文着重介绍了浙江大学2002级本科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举措将100多个本科专业归并为12个学科专业大类,构建前期两年打通培养,后期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为全面推进学分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传统教育培养的单一专门人才已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形势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按"专业招生、大类培养"与按"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强调加强人文素质与科学精神教育,注重提高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按照"厚基础,提高能力,因材施教,培养特色"的差别化战略来构建的符合目前经济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共同点是通过加强基础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好的成才环境,但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考招生、管理机制、学生培养流程等方面存在异同。  相似文献   

4.
大类招生培养在国内高校发展迅速,其中蕴含"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相符,有助于培养新型人才,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校在自主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改革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根据国内高校大类招生培养的现状,结合西北工业大学大类招生培养的实践,分析大类培养的内涵和目前的现实困境,提出在通识教育改革、管理模式调整、项目牵引的本科生导师制、多元评价体系等方面的解困建议。  相似文献   

5.
美国高校自20世纪明确提出通识教育理念后,至今已经经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并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从美国通识教育理念入手,与我国教育实际相结合,提出对我国大类招生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6.
胡科 《高等理科教育》2020,(1):17-18,42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我国借鉴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形成了以经济行业或领域来划分学科和进行专业设置的专业教育模式。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专业人才知识面窄、缺乏创新力等问题凸显,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专业教育模式不仅造成了学科之间相互隔离、各自专业形成“学术孤岛”、知识体系的支离破碎等问题,也导致了学科发展遇到瓶颈,大学教育质量受到质疑。人们发现,科学技术进步,工业生产程序革新,社会生产力关系再次调整,不仅理工科可以提供经济发展动力,人文社科同样也可以成为资本和生产要素,且知识创新、生产力提高等都需要多学科支撑,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一系列社会发展需求下,我国各高校进行了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的改革,其中最为明显的特征即是开展通识教育,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革新。在“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政策指导下,各高校纷纷出台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对策,并陆续有学者提出通选课、核心课程和实验班等通识教育课程模式。但目前通识教育改革仍存在一些误区,例如将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补充,或将其与人文教育等同,忽略了理工类通识课程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新时期,高等理工科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改革过程中,理工科教育应突破原有的以理为主、以专业为主、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德育为先过渡,尽量开展通识教育和创新教育,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新时期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具体来说,要做到确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为主体,同时兼顾学术研究、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在实践教学中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完整的人",因此,教育改革应积极创新培养模式,造就一批"才学通天人,睿智识古今"的通识人才.本文着重从淡化专业、扩大读书面、走向人文化和注重创造力四个方面对通识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9.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以培养知识宽泛、思维开放、能力全面的人为目标的非功利性教育思想与理念,已经在国内高校的本科教育中广为实践.研究生通识教育要追求文理通识,倡导以通促专,突出全人培养,强调导师素养.  相似文献   

10.
通识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的博雅教育,在耶鲁大学被继承和发扬光大,由蔡元培先生在改革旧北大期间引入中国高等教育系统。本科通识教育作为世界一流大学普遍践行的最先进的教育理论,在课程体系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历史和内涵。分析国外一流大学本科通识教育的有益经验和我国有关高校的探索性做法,可以为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通识教育是通过统整的知识培养健全人格,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基于通识教育及健全人格的涵义,分析了当前高校通识教育及健全人格培养存在:理解不深入、实施有偏差、参考资料偏少、系统研究不多等问题,并提出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和校园文化建设、构建科学的评价制度实施健全人格培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胡萍 《怀化学院学报》2010,29(1):116-117
交际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急需提高的综合素质之一,在通识教育中的培养却普遍较为缺乏。在通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即符合通识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符合通识教育"和谐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并且在通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具有其教育发展的充分缘由。因此,我们应认识到在通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公共管理大类人才培养模式路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杰 《教育教学论坛》2014,(36):196-197
我国高校的大类人才培养模式起于20世纪80年代,30年来已有百余所高校实施公共管理大类培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自2011年起试行大类培养,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作为试点,3年来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逐渐探索出"一导转二分流三专引四实践"的培养路径和"三课(课程、课堂、课业)"的培养要求以及"三协调"(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三协同"(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课堂内外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三者协同进行)的培养目标,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公共管理大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院系按专业大类招生和培养的改革与通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院系按专业大类招生和培养的改革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分析其具体实践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的基础上,分别从理念、实践、课程设计及师资教学四个方面对实施通识教育提出建议,以期开创出具有特色的真正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15.
张杰 《教育教学论坛》2014,(38):179-180
我国高校的大类人才培养模式起于20世纪80年代,三十年来已有百余所高校实施公共管理大类培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自2011年起试行大类培养,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作为试点,三年来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逐渐探索出"一导转二分流三专引四实践"培养路径、"三课(课程、课堂、课业)"培养要求、"三协调"(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和"三协同"(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课堂内外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三者协同进行)的培养目标,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公共管理大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围绕课程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创新人才是现代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面对目前数量庞大的学生群体和有待充实的师资队伍这一现实,如何为本科生提供适合其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的教育途径,已成为广大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问题.本文立足于本科教学课程这一载体,从微观、中观和宏观视角,分别就课程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制订和全校课程规划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高校如何通过对课程及其结构的合理设计和规划,为学生提供多样、有效的课程学习和选择机会,从而达到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7.
基于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教学方面的改革和创新,而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型人才的培养则有赖于摒弃旧的、传统的及落后教育模式和弘扬以"创新"为首要理念的新的教育模式,真正重视大学的"智能教育"和"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18.
大类培养模式下化学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大类培养的教育新形势,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依托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教改项目的立项支持,对矿冶材料类、生物医学类、化工与制药类等本科专业的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科学方法训练平台、教学团队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中取得了一些实效,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通识教育是一个国际化认同的议题,中国本土实践的通识教育仍面临由于"通"与"识"的模糊认识带来的发展困境.新时代,通识教育必须扎根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回应时代诉求,"以整全人的塑造"为价值理念培育时代新人,强化"阶段贯通""文化联通""视野融通",基于跨学科的广博性与基础性知识,聚焦于人文性与科学性知识,着眼于通过知识的学习培育"人"的通识素养,以深化、创新通识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20.
创造性教育思想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精髓.其创造性教育思想,以创造力培养为主旨,对当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依据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阐述了教育需要创新,并从"让生活走进课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让学生走进社会,开发学生创新潜能"、"让学生参加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介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