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目前,城乡、县(域)内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师资水平总体上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这已经成为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突出问题。由于师资不均衡现象突出,导致出现"择校风"、乱收费等现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流动轮岗"。引导教师科学合理流动,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地中小学在教师流动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如辽宁省沈阳市试行了教师定期交流制、上海市  相似文献   

2.
我国基础教育正从“有学上”逐步向“上好学”过渡,目前,优质教育资源不充分、学校之间不均衡还困扰着我们。可以通过让公办名校、特许学校和民办学校协调发展.促进学校与学校之间总体水平的均衡;让公办名校成为教师成长的孵化基地,促进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的均衡:让校长任期制、培训制、考核制成为常态制度,促进学校与学校之间领导的均衡等战略来进一步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范畴,提供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教育,保证教育的公平,是政府的义务。然而,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究其原因,就是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从而导致家长和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要减少或消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就必须坚持以县为单位。在此基础上配置教育硬件、教师、管理等教育资源,尽可能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已经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热点。依法合理有效地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主要是政府教育部门的事,我只是从基层学校角度作一点思考。一些城区老校、名校,办学历史悠久,名气大,师风、学风、校风优,评上“市一级”多年,但仅因占地面积不达标等因素,导致上省一级学校艰难。我在想,这类学校的大量优质资源怎样在区域范围内实现扩张、共享?这也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研究课题。结合愈演愈烈的择校现象思考,我以为有两种解决问题的方式。第一,采取师资结构调整、配置流动的方式。有信息显示,江苏省仪征市在全市统一调配…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到教育上,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资源需求和当前优质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及总量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也表现为由于中小学教师不合理流动所加剧的城乡间、地区间、校际间的教育发展不平衡和教师专业发展受限而制约教育的整体提升.当然,这与现实条件的阻碍和相关主体对教师流动价值的认识不足不无关系.因此,新时代需要正确认识教师流动的价值,充分做好教师流动保障工作,提高教师流动的质量和效益,不断释放教师的潜能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而增加优质教师总量和提供更多优质教育,从而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到教育上,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资源需求和当前优质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及总量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也表现为由于中小学教师不合理流动所加剧的城乡间、地区间、校际间的教育发展不平衡和教师专业发展受限而制约教育的整体提升.当然,这与现实条件的阻碍和相关主体对教师流动价值的认识不足不无关系.因此,新时代需要正确认识教师流动的价值,充分做好教师流动保障工作,提高教师流动的质量和效益,不断释放教师的潜能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而增加优质教师总量和提供更多优质教育,从而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郑州市近年来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调整城乡中小学布局、改善农村地区办学条件、加强教师的流动和交流、扶持弱势群体、关注农民工子女入学等方面获得了许多好的经验。于此同时,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长期存在的二元城乡结构、学校投入不平衡等因素使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对此,必须创新思路,明确目标,采取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等措施,使区域内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学校之间形成均衡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8.
师资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核心因素,师资力量不均衡配置是制约教育公平的关键点,而教师流动是师资力量最大限度均衡化的重要途径,中小学教师的有序流动是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合理追求和表现,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目前教师管理主要实行"教师校管"的方式,这尽管有利于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但是阻碍了教师流动。立足于石河子学区集团化管理下的教师流动现状,探寻教师被动流动原因,并提出构建合理学区间教师流动机制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9.
透过"教师流动"筹划"教育动态均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追求教育均衡是当前教育政策的重大课题。教育均衡包括静态均衡与动态均衡两种形态。如果只是追求静态的教育均衡,那就要重新配置教育资源,可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必然导致“几家欢喜几家忧”的局面。如果追求教育动态均衡,问题就不在于如何重新配置教育资源,而是如何优化与使用教育资源,以教师流动为例予以说明。根据当前教师流动现状,可以将其分为市场流动与行政流动两种形式。市场流动是指教师与学校间以市场交易为原则实现的人事流动;行政流动是指教师与学校间按照教育行政决策与教育制度安排实现的人事流动。从教师流动结果来看,教师市场…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同一地区校与校之间基础教育出现极大的反差,为了更好地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提升区内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从有效利用资源入手,实现校际之间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南昌教育》2006,(9):1-1
新学期一开学,沈阳市城区254所中小学的1977名教师将完成沈阳教育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流动”;超编学校教师向缺编学校流动;优质学校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如此“折腾”,目标只有一个:通过3年至6年的优质师资“大流动”,基本实现中小学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杜绝择校现象。  相似文献   

12.
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教育任务和要求。《义务教育法》也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8年9月6日自治区出台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加强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及城市薄弱学校之间联合办学,优化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消除大班额现象,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缩小城乡和校际之间办学差距。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中所遇到的难题,最为人所关注的莫过于教育的均衡发展。尤其在政策制订过程中,究竟如何推进教育均衡,常常是人言人殊。围绕教育均衡,在实践中出现了两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当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中从强势地区、学校向弱势地区、学校流动时,这种情况下的教育均衡观通常被称为“削峰填谷”。与此种观点相反,有人提出了基于“造峰扬谷”的教育均衡观,即认为教育系统中的强势地区、学校与弱势地区、学校能够实现双赢,实现共同发展。这两种教育均衡观及取向均有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4.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基础教育作为人生命中最根本的教育,这一阶段强调教育公平尤为重要。基础教育中存在教育资源配置及师资力量不均衡、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群体受教育的不均及学校和课堂中的不公平现象;从加强政策保障和监管机制、加强法制化和制度化建设、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转变观念等方面来降低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由于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在办学条件、教育资源、教师待遇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差距。这使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些优秀教师不断外流且外流入数逐年增多,呈现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普通学校流向重点学校、从公立学校流向私立学校,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的倾向。这样的一种现象对教师流出地的教育发展有着极其消极的影响。亟待关注。  相似文献   

16.
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重点学校明显优于一般学校,教育资源严重浪费,教师队伍发展不平衡。其原因是农村中小学资金投入不足,教育理念的相对滞后,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教师管理不规范等。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校长队伍,规范招生制度,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打造优质教育。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教育的差距依然较大,其中最突出的是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可以说这是教育不均衡的集中体现。城乡教育失衡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造成的,而在所有资源中教师的差距最大。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农村课堂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就必须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素质。  相似文献   

18.
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对我国区域内师资均衡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了解决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特别是为了促进同一区域内(一市、一县范围内)校际之间教育的均衡发展,我国可借鉴日本的教师“定期流动制”,实施我国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要做到:制订相关政策与法规,保证教师流动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实施“同级同工同酬”政策,规范工资外收入,适当提高流向偏贫地区学校、城区薄弱学校教师的待遇;将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的实施与教师的人事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注重宣传和精神鼓励,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  相似文献   

19.
教育生产函数与义务教育公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地区和学校间的教育质量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也非常不均衡。教育生产函数的多水平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以生均公用经费和教师质量为核心的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乡、地区和校际教育质量的差异。保障我国义务教育结果公平的前提基础是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资源的均衡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重心在于学校公用经费和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教育均衡的深入推进,由行政推动的教师流动成为大势所趋。江苏一些县市已经有过尝试,但从抽样调查结果看,有的地区的教师对"流动之举"认同度并不高,对流动之"效"也不看好。因此,要推进教师流动,应该更多地考虑教师的合理关切,多调查研究,方案设计尽可能合情合理。另外,师资问题不是教育均衡的全部,不能把教师流动作为解决教育不均衡的唯一药方,而应首先弥补硬件设施上的差距,还要着力加强薄弱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缩小学校间软环境上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