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乡村与都市的交流。乡下人进入都市谋生,成为"城市中的异乡者",他们的生存境遇,他们在农耕文明与都市文明的冲突中的灵魂挣扎成为新世纪乡土文学的新视阈。但作家秉承的依然是尊崇农耕文明,贬抑都市文明的传统的思维理念,在"还乡"的梦中寻觅着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2.
陈辉 《文教资料》2010,(16):90-92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文明模式——农耕与游牧。在近代工业文明以前,整个世界的历史便是由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两者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所组成的,其交往过程主要为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冲击,这对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铺垫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强调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与此同时,世界文明的另外的三个起源地:埃及、巴比伦、印度也都在大江大河流域建立了古代文明。而这些文明都以古代的农耕生产和农耕文明为基础,也就是说四大文明古国都是以农业生产立国。因此在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的教材中突出了农耕文明教学这条主线,因此,如何把握农耕文明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地位是古代史教学的关健。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晋北乡村行酒令是在新旧文化交替、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碰撞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和鲜明的区域特征。而浓厚的胡人遗风和丰富的农耕文明使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民国时期晋北乡村行酒令具有心理宣泄功能、调节人际关系功能和娱乐功能,同时也表达了乡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乡村行酒令作为一种乡村风俗,对晋北乡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荔是黄河流域古老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大荔先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探索大量渗透于日常俗语中,这些俗语探索自然规律,总结种植经验,反映农耕文明,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值得现代人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孔子之前,中国文化中就包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人精神探索的结果,也和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孔子继承和发扬古代文明成果,追求天人合一,为后世做出了表率。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后,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更是蕴含着这种精神追求。当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我们更应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发扬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7.
中原文化四向传播的过程中,在北、西、南三面碰到的都是异质文明,只有东方的“夷人”属于同态文明,东北亚文明的通用元素是农耕生产形态、家族组织形态、礼让精神形态,东北亚文明的核心元素是君子人格。君子人格是文化积淀、文化阐释、文化选择的结果,是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的产物,是东北亚文化的共同遗产。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在农耕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也相应孕育出了内涵丰富的村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载体,也是传统村落文化的灵魂所聚。本文主要针对"非遗"文化视角下河北传统村落保护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了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策略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关于本课内容的要求是:"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商业是农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呈现出与农耕文明不一样的商业文明特质。商业发展建立在农业、手工业水平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的基础上,反过来又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农耕文明带来更多的活力。在农耕文明大背景下,政府长期实行重  相似文献   

10.
论滦河文化     
滦河发源于内蒙古,流经承德、秦皇岛、唐山等七个地区,形成4.5万km2的广阔流域。滦河文明发端于7 000-15 000年前。游牧文明、农耕文明以及近代工业文明构成滦河文化的三大源头。滦河文化内涵丰富,包括有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科学教育、文学艺术以及历史人物、事件、文物等形式存在的品类多样、内涵丰富的文化形态。滦河文化与周边文化融合,具有移民文化特征;在历史演变中,构建起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拥有与时俱进品性,形成了开放兼融的基本特征。刚健自强是滦河文化的精神内核,开滦矿工“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穷棒子”精神、沙石峪精神、唐山抗震精神,是滦河文化精神内核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邢台西部山区和山前区存在数量相当可观的古村落,大部分建于明朝或清朝。邢台古村落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北方农耕文明的活化石,邢台古村落中有移民文化、独特的建筑文化、体现农耕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于西周时期的民俗礼俗、反映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木雕、砖雕和石雕,有佛教文化和原始信仰以及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学,是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同时,太行山也是红色的山、英雄的山,太行古村落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  相似文献   

12.
"农耕文化、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主要贡献,是乡风文明的根和魂,而乡风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主要纽带。"学校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前沿阵地,农耕文化诗词是学校环境文化的主角,是中华文化瑰宝上的钻石,是根据办学特色传承弘扬文化自信的成功尝试活动。  相似文献   

13.
简论庙会与中国农耕文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庙会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组成部分,充分反映着广大民众的心理诉求和风俗习惯,其中的很多活动,都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的运作方式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庙会是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从庙会祭祀活动中的诸神、庙会节日时间的选取,早期祭祀的社会功能、庙会中的祭祀对象的文化渊源等等方面,都可以看到明显的农耕文化的影响印记。  相似文献   

14.
一、沈从文小说中乡土情怀的主题概述人之于故园的联系,是一种与生俱来无法理清的精神纠葛。当中国古代文人漂泊在这片具有漫长农耕文明的大地上,为着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而游走于仕宦之途的时候,游子思乡也就成为中国文学的传统主题。沈从文以湘西乡下人的眼光,发现都市文明世界里的中  相似文献   

15.
德育观念:道德知情权和道德使用权——道德为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转型与观念和人的某种断裂 我们首先要知道,这个时代处于什么样的文明之中:中国社会当下正在经验着历史上最大的文明冰河的转型初期——从农耕文明(河流文明,即内河文明)向工业文明(海洋文明)的文明转型,这个文明转型需要以世纪来论的时光。这个文明转型应该是人种、气质、道德、文化、精神、生活方式、社会、民族、国家和政府诸意义的全盘转型,而不是某一个方面的修修补补,  相似文献   

16.
申艳的诗歌风格质朴自然,情感真挚,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语言传达举重若轻,深刻的人生感悟、锐利的批判精神灌注于众多的物象之中,体现了诗人的忧患、悲哀与顽强。在对故乡的深情凝望中,申艳不仅为农耕时代的人性美、古朴美唱挽歌,也为农耕文明的漫长与停滞、窒息活泼的现代生命感到悲悯。  相似文献   

17.
邓建英 《广东教育》2008,(11):70-71
知识梳理 农耕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而言的经济形式。主要以农耕经济为主,手工业和商业是重要补充。它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这一单元,可以分开四大块来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18.
农耕仪式是农耕文化的一种具象反映,是人类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中,融合各种文化、各类宗教为一体,逐步形成的耕作仪式,既是人类认识、改造、利用自然的忠实记录,又是农业文明的表现形式之一。现以甘肃省古浪县横梁乡路家台村四种农耕仪式作一解读,以期揭示农耕仪式中所蕴含的丰厚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个人的进步或者退步,往往是在社会的“要挟”下的被动生存,或者是自然地生存,因为个人的生活与生存永远是原教旨主义的.个人为了不被社会“抛弃”或者“边缘化”,个人要么跟着社会的要求走,要么“识时务者为俊杰”,要么自然而然地活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以技术为王道的时代,技术成为衡量人的杠杆.技术属于“文明”范畴,“做人”属于“文化”范畴,人不能完全逃避时代.从大的文明或者生活方式来说,中国社会处于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初期,农耕文明以内在精神为核心,工业文明以外显物化为核心.在这个“文明”时代,质量成为对教师的一个核心要求趋势,教师如何在“文化”与“文明”之间翻跟头,既是时代的话题,更是教师能不能吃这碗饭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20.
汉中文化是一个禀赋独特的区域性文化名称。它具有开拓性和多样性、人本性和享乐性、厚道和奉献、保守性和封闭性四大特征。这些在农耕文明时期衍生的文化品格,在现代文明中开始显露出它的脆弱和苍白。我们应该探索地域文化如何为时代进步提供优良的精神原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