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业升级的路径由其比较优势演化路径所决定,而产品空间结构能够反映并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比较优势、核心竞争力等经济元素的变化。为了明确产业升级的方向路径,文章基于Hausmann等学者提出的产品空间与比较优势演化理论,结合江苏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构建了显示性比较优势、产品邻近度、产品空间密度等指标,深入研究了产品空间结构对比较优势的影响。研究发现,产品邻近度、产品空间密度等指标都能够对显示性比较优势产生影响,即产品空间结构的变化会促使比较优势发生改变,这为确定产业升级方向路径提供了新的视角。最后,文章根据江苏省装备制造业的产品空间结构的状况,提出了如何改变产品空间结构以促进比较优势演化进而实现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产业升级必须在识别优势产业前提下进行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任何不以优势产业进行升级的产业升级都是产业升级的异化。一国的比较优势变迁决定了一国产业升级的路径。不同地区由于其长期积累的比较优势不同,产业升级的方向和路径也会不同。同时,比较优势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文中正是基于以比较优势动态演化为核心内容的产品空间理论的视角,研究浙江省装备制造业7大产业的生产能力及各产业间的联系。通过产品空间相关模型识别其中优势产业,为产业升级提供方向和路径。文章指出,产品空间决定了比较优势的演化路径,根据对浙江省装备制造业优势产业的识别,产业升级应沿着与现有产品临近度高、空间密度高的方向进行,大力发展通用设备制造业等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的产业,增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等产品复杂度较低产业的技术含量。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地区差距进行产业分解的基础上,运用空间统计的Moran指数分析方法,分析了1997-2008年间我国31省区市制造业和服务业空间集聚的结构特征与变化趋势.研究发现,东部与中西部制造业和服务业空间集聚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化发展趋势,且在极化区域内通过集聚的路径依赖与累积循环机制,影响地区差距的演变.尽管以上海为中心形成的强强集聚区产生了正向增长极效应,但这不足以短期内完全打破两极化发展的分化现象.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考虑到了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事实与趋势,发现服务业对地区差距的贡献日益强化并可能成长为主导因素.因此,从长远发展看,要缩小地区差距,应加快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强化三大增长极的辐射效应;同时,应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优势,优化投资环境,培育强势产业,积极加强与东部地区的产业分工合作,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产品空间理论比较金砖五国2000—2015年的产业升级路径,首先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和密度指标的实证研究表明,金砖五国产业升级均是偏离比较优势的发展路径,中国的偏离幅度最大;其次比较经济复杂度、增长绩效、能力距离等指标,得出结论中国和印度产品空间演进能力较强,巴西和南非产品空间演进能力相当,而俄罗斯产品空间演进能力几近停滞。综合来看,中国和印度的产业升级竞争力较强,巴西、南非和俄罗斯的升级竞争力较弱。就中国而言,其产品多样性和经济增长稳定性具有明显优势,应继续实施偏离比较优势的跨越式发展路径,适度提升产品多样化水平、降低优势产品的普遍性、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不断提升经济复杂度,以期优化产业升级路径。  相似文献   

5.
技术进步路径选择是推动制造业升级的重要途径,而在此过程中也会受到产业之间的邻近关系的影响。因此,文中从产品空间角度出发,利用浙江省2012—2020年的制造业面板数据,以产品之间的邻近度作为门槛变量,综合考察产业之间的邻近关系与技术进步路径之间的适配问题,以及在“中心—外围”式的产品空间中相异的技术进步路径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与制造业升级之间存在显著的产品邻近度双重门槛效应,自主创新式的技术进步路径整体上对产业的升级有正向影响;技术引进式的技术进步路径则对于产品空间邻近性较低区域产业的升级具有显著性的影响;位于产品空间邻近性较高区域的产业采取自主创新式的技术进步路径更能推动制造业升级,邻近性较低区域产业则应当通过技术引进的路径来推动产业升级的实现;模仿创新对产业升级的作用受到吸收能力的调节。  相似文献   

6.
中国制造业如何能够在现有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获得产业升级是一个学术界普遍关注的议题。为此,本文以知识溢出为切入点,通过揭示中、美、德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产业升级的路径差异来为中国制造业发展寻找可借鉴的产业升级模式。以近三十年全球2000余种制造业300万条贸易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并以中、美、德三国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社会网络方法、产品空间理论和Logit回归模型,深入探讨了中、美、德制造业知识溢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产品空间核心区域的产品尚未形成规模化的生产模式;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更多遵循“渐进性发展”路径,盲目追求知识溢出的效果反而可能带来风险;中国加入WTO以来,不仅能够依靠生产能力累积而实现渐进式产业升级,还可以在产品生产能力累积与知识溢出强度的交互作用下,通过破坏式创新实现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7.
长三角地区凭借资源和政策优势承接FDI获得了比较优势,实现了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但却无法实现功能升级,且陷入跨国企业的低端锁定状态。鉴于此,长三角地区应有序地从制造业承接转向新兴产业的集聚,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昆山市为例,探讨了长三角地区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发展阶段与特征,分析了长三角从制造业承接向新兴产业转型的变迁动力与变迁机会,并提出了长三角从承接制造业向新兴产业转型的变迁路径,诸如高新技术化路径、新兴产业配套路径、有序退出淘汰路径、科教资源产业化路径。  相似文献   

8.
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环节,亟需突破路径依赖、实现产业升级,而确定影响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因素是探究其产业升级路径的首要环节,也是研究的主要目的.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运用因子分析法,在构建中国装备制造业升级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厘清了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技术创新环境、资源投入状况、产品市场转化能力在其升级中最为关键,进一步说明产品研发和销售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升级的关键环节,同时发现其升级存在引进上游外资较多且行业分布失衡、产业集群区域发展失衡、装备制造企业吸收转化能力亟待提升等问题.针对研究结果,从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集群区域转移、引导外资流向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对于探究升级路径更凸显现实性.  相似文献   

9.
王婷伟  苏梽芳  李嘉政 《软科学》2024,(3):14-20+28
基于我国287个地级市相关数据,采用NCA与fsQCA相结合的方法,从组态视角探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与驱动路径。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以及营商环境呈现出非均衡性以及地区分布差异的特征;单个条件变量并非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普适作用;3条组态路径可以产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包括产业升级型市场驱动、技术与金融服务型驱动以及政府助力的创新型驱动。  相似文献   

10.
针对产业转型升级动力效应领域定量化探究产业环境、要素流动、技术创新等维度的影响研究较少的现状,从产业环境、要素流动和产业转型升级三大维度对影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效率的传导机制开展定量研究。基于要素流动的视角,将技术创新因子纳入要素流动范畴,并根据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密集度与产业要素优化效率关系,将制造业转型升级分解为创新性转型和要素性转型两种类型,利用我国30个省份2014—2016年、2018—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产业环境优化能显著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其中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效应最大,该指数每增加1%则制造业转型升级效率提高6.80~6.94,产业吸引力、碳值控制、政府创新激励次之,而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环境规制呈现抑制效应;同时产业结构升级在两种分解效应中均为正向驱动作用,但政府政策调控对制造业创新性转型有激励作用而对要素性转型有阻碍作用。(2)要素流动能显著直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并发挥部分中介效能,驱动效果表现为“技术>资本>劳动力”,中介能力依次为“资本>技术>劳动力”。(3)技术、资本、劳动力3种主要要素的跨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