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舞蹈课是对学生进行形体艺术教育的课程.但就舞蹈课来说,选择乐曲却有其重要的艺术性. 一、从音乐在舞蹈课中的艺术表现功能说起 音乐是一门成熟的、独立的艺术形式,具有多种艺术表现功能.它有声无形,最擅长表现事物的运动性特征,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一首动听的乐曲,会使人的生理、心理发生变化,这是因为音乐能刺激运动器官的灵活性与协调性,使人的审美能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是欣赏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比如.我们在听到一首乐曲的时候,对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它或是快乐的,或是悲哀的,或是慷慨激昂的等).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体验。  相似文献   

3.
二胡演奏是音乐表演艺术,其表现方式与绘画、文学等艺术门类有所不同。它必须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一一二胡所特有的音响来实现审美价值。欣赏者可以透过二胡发音的运动形态,体验出它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进而能够把握乐曲中的内容、情感与意境,获得充分的审美体验。弓弦乐器与其它乐器主要区别于发音、发声不同。“每一门艺术都会创造出一种不同于其它艺术的独特经验。每一种艺术在构造自己的最终创造物或作品时,都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原则;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材料,如乐音适于音乐,彩色适于绘画等等……”掌握二胡的用弓方法,是二胡演奏艺术体现心灵、表达感情、表现不同乐曲风格最直接的技术手段。二胡的用弓是最为基础的技术,我们要扎实的掌握才能体现乐曲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李诗英 《湖南教育》2004,(24):38-38
同一首乐曲,允许有多种情感理解学生欣赏一首乐曲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乐曲的再创作过程。这就意味着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一种主动创造的审美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生活经历、思维习惯以及心理特点来创造性地理解音乐作品。例如让学生欣赏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多数学生都认为这支乐曲明朗、清新,描绘了苗族人民愉悦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但是其中有一位学生却这样对我说:“听到这首乐曲,我想起了我的爷爷,他也是苗家人中能歌善舞的一个。可是,他现在去世了,让我心里很难过。”正是因为“音乐语言”的…  相似文献   

5.
井华 《教学与管理》2002,(11):54-54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首乐曲都寄托着作曲家的思想感情,它通过音乐特有的表现方式,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使人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冶炼,从而更好地感受、体验音乐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相似文献   

6.
音乐是学校进行艺术教育的一种有效的艺术语言。音乐教学绝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唱几首歌曲,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同时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陶冶,心灵得到启迪。一、通过演唱,培养学生审美表现能力一首好的歌...  相似文献   

7.
<正>音乐是美的艺术,听觉的艺术,声音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的最基本的性质就是审美性,它是通过音乐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美的音乐、优秀的音乐作品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从而去创造美的人生,美的世界,使他们成为情操高尚、趣味高雅的人。一、音乐的审美功能音乐的审美功能可以表现为可以使人们感到身心愉快,从而陶冶性情,提高  相似文献   

8.
琵琶乐曲《天鹅》是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创作曲"人生篇"中的一首。针对演奏者表现乐曲《天鹅》的两种错误倾向,从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技术技巧、音乐审美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解决演奏者在演奏乐曲《天鹅》中出现的"重技轻艺"、"重艺轻技"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爱祖国”主题单元中的《红旗颂》(片段),旨在通过爱国主义题材的音乐作品,激发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真挚热爱和美好祝福。教学中,笔者通过以下方法将音乐课程思政与音乐核心素养培养有效融合在一起。一、深研乐曲内涵,在情感共鸣中强化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是艺术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体验音乐情绪与情感的第一步,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与音乐作品的情感共鸣中激发爱党、爱国等情感,形成乐观的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备课阶段,教师可以从艺术表现、思政内涵等角度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乐曲内涵,确保音乐的感性特征、审美特质与思政教育自然融合,让作品的思政内涵与美感一同根植于学生头脑中,滋润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10.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寄托感情、表现感情的艺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情感的抒发和感受,可以产生认识和道德的力量。音乐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艺术,音乐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在小学音乐学习中,教师要切实做到"以情动人、以情育人"。  相似文献   

11.
古往今来,就音乐艺术的领域而言,最有表现力、最能打动人心的是旋律。一首歌曲,那怕它曾经很流行,由于岁月的冲涮,人们可能记不住它的歌词了,但是旋律却不会被遗忘;一首乐曲的和声配器无论如何丰富,色彩如何鲜明,但人们首先注意的还是它的旋律,不妨说,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旋律是千变万化的,能够适应人们的各种心态,透澈淋漓地泄露人们感情的秘密,把人们的品格提升到崇高的境界,使人们得到最动人的审美享受。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流派的旋律风格都有明显的不同,具有非常鲜明的历史特点,听“巴罗克”时期巴哈的音乐和听古典主义时期贝多芬的音  相似文献   

12.
《粱祝》小提琴协奏曲用音乐的形式艺术地再现了《粱山伯与祝英台》这一民间传说中的爱情故事.乐曲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进行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将爱情故事的主要情节概括为三大乐章.音乐形象如有眼前;音乐意境让人迷醉.本文分析了这首乐曲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音乐特色与高超的演奏技巧,给人们欣赏这首凄美圣洁的经典乐曲提供重要的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我们所说的“音乐语言”,只是具有一种象征的含义,作为非语言的交际手段,音乐语言不象文学语言那样传达语义,而是感染自己的对象,或者直接传达感情。那么,这种音乐的语言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作用究竟如何呢? 一、能唤起音乐形象,表达感情节奏,导入音乐意境。作为艺术总概念下的语言艺术和音乐艺术,不无相通之处,在音乐中,给思想感情以最佳审美形式的是由有组织的乐音所组成的音乐形象。在诗歌中,给思想情感以最佳审美形式的则是具有多重审美特性的语言所组成的文学形象,不同的表现形式,却具有相通的艺术思维。因此,历史上不乏出于同一意境,同一理想的诗作与乐曲。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牧神的午后》前奏曲,神秘其妙。这首乐曲就是德彪西为法国印象派诗人马拉美的长诗《牧神的午后》谱写的同名管弦乐前奏曲,前奏曲的风格  相似文献   

14.
《儿童钢琴组曲》是柴可夫斯基针对儿童演奏者或钢琴初学者而创作的内容丰富的24首乐曲。每一首乐曲都反应了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性格特点。24首乐曲备有特色,表现出孩子在生活中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及生活场景。在演奏每首乐曲时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刻画怎样的音乐形象和音乐场景,因此要运用不同的演奏速度、力度、触键方法来准确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教师应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同一个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应重视音乐实践中的创造过程,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6.
周爱兰 《小学教学研究》2010,(5):117-117,119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一首歌曲或一首乐曲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音乐教师应该把这些思想感情充分地揭示给学生.引导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使他们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熏陶.心灵上受到启迪。  相似文献   

17.
音乐被誉为"最情感的艺术"、"人类情感的速记",是实现审美体验价值的最佳载体.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能使人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  相似文献   

18.
舞蹈课是对学生进行形体艺术教育的课程。但就舞蹈课来说,选择乐曲却有其重要的艺术性。一、从音乐在舞蹈课中的艺术表现功能说起音乐是一门成熟的、独立的艺术形式,具有多种艺术表现功能。它有声无形,最擅长表现事物的运动  相似文献   

19.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首具有典型琵琶武曲特征的作品,它形象鲜明,充分体现了人物形象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统一。在演奏时,充分挖掘音乐中的情感内涵是对每一个演奏者表现作品情感的最基本要求。分析和探讨乐曲的曲式结构、演奏技巧表达的情感与艺术处理,可以使演奏者对该曲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为该曲的再度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顾彩红 《教育》2024,(8):46-48
<正>一、研究缘起我校推行校园音乐铃声已有两年,根据校园四季文化特色,结合校园四季活动主题,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下,选择和剪辑契合师生精神生活、契合校园文化气息、契合办学理念的、能够提升师生审美素养的音乐铃声。为了充分发挥每一首曲目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不仅能对这些乐曲耳熟能详,还能对创作它的音乐家的其他作品如数家珍;不仅熟悉这些乐曲的每一段旋律,还会将音乐背后的故事和家人、朋友进行分享。我们向全校师生进行招募,组建成立了“校园音乐铃声跨学科主题项目研究小组”,由这个主题项目研究小组去充分挖掘每一首入选乐曲的美育熏陶和滋养功能,提升学生的音乐感悟力,滋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激励和激发全校师生爱国、爱家、爱校、爱生活、爱艺术的积极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