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如果上帝逼迫我在新闻与人之间必须做一取舍,我宁可不要新闻,哪怕这条新闻有翻天覆地的传播力量."若干年前,曾有一位记者在一篇文章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然而在王菲生子引发的媒体大战中我们却看到了许多记者的另外一种抉择.  相似文献   

2.
编读往来     
读者来信《新闻天地》编辑老师们: 我是一名在读的新闻系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学校图书馆里看到了《新闻天地》杂志。读过几本之后,我也感觉到有一些问题。首先,我认为"新闻味"还可以更浓一点。其次,我觉得稿子还应该更有新意一点。如果能多发一些如《人间神鬼最难缠》这样的稿子就好了。最后,我希望能有机会介绍一些年轻的名记者、名主持人,这样能吸引更多像我这样的年轻读者。如果还能给我们这些"准记者"开辟一块习  相似文献   

3.
报纸是读者了解社会的一扇窗口。一份报纸,向受众传播的不仅是新闻信息,同时也在传播着一种"温度"。报纸通过新闻人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观照角度和情感态度,或隐或显地在向受众传达着一种价值取向、一种人性温度、一种舆论导向。虽然新闻报道历来强调客观,但"选择什么样的新闻事件"、"选择什么样的报道角度"来进行客观报道,这是记者和编辑都不可避免地要作岀的选择。不一  相似文献   

4.
搞新闻的人,坐在一起喝茶就喜欢谈新闻,谈新闻的捕捉、新闻的采访、新闻的提炼,特别是新老记者在一起,谈扯得更有味。一些年轻人问我采写新闻的秘诀,我的回答常常是一句话:善于突破"地平线"。太阳冒出地平线给人温暖,禾苗由种子冲出地平线给人希望,新闻冒出了"地平线"就让人觉得新鲜。从记者的角度讲,让新闻冒出"地平线",实际上就是突破"一般"突破"常规",抓出  相似文献   

5.
在一个所谓"公民记者"的时代,我们为什么写新闻?新闻若只是传递信息,那么,记者与一个同样可以传递信息的非记者何异?又与一部足以全息摄像的机器何异?人不是机器,因而,新闻也应该充满人的思考、人的温度.名记者郭玲春特别强调新闻写作中的那个"我",甚至于"常常不加掩饰地表露自己的倾向.有时按捺不住,会直白地呼叫、张扬我的观点."①今天,很多新闻难以打动人、震撼人,原因无他,就是来自记者作为认知主体的"我"不够强大、过于简单.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中恰当使用情感交流,影响读者情绪,支配读者行为,获得积极的社会效果,是可能的和必要的。但是,新闻毕竟不同于文学艺术,它有自己的规律。如果在新闻中滥用情感,就会违反新闻自身的规律,带来不好的效果。那么,究竟怎样在新闻中正确运用情感呢? 首先,要针对新闻的不同体裁加以区别,在通讯、报告文学中,可以带有浓郁的情感色彩,而在消息中,记者则要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让情感从消息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我们有些记者,很喜欢在消息中流露自己  相似文献   

7.
新闻角度是记者寻找、挖掘和叙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角度的不同决定了对观察事物的不同看法和认知。如果选择的角度过于平淡无奇,新闻就会没有新意;如果选择的角度新颖独特,写出来的新闻就富有感染力,所以我们新闻创作首先要做好的就是选择新颖的报道角度。  相似文献   

8.
20多年前,刚刚跨进新闻大门时,就看到一本新闻书中这样写道:中国新闻前辈范长江认为,记者要有健全的人格. 这句话我在心中铭记了20多年,随着我在新闻活动中遇到越来越多的各种复杂情况,越觉得范长江的话道理深刻.如果一个记者没有良好的人格,就不可能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在新闻作品与记者情感的关系这个问题上,一直有许多疑惑困扰着人们:新闻作品中能否倾注记者情感?作品中以怎样的方式去体现记者的情感?记者情感在新闻作品中应给予如何的定位?对此,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各执一词。我对这个命题的回答是肯定的。联系我采写的被多家报刊转载的作品《没有硝烟的沂蒙山保卫战》来分析,更有着深切的体会。首先,我认为,优秀的新闻作品必须倾注记者的情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无数被视为经典名篇的新闻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记者的各种情感。从  相似文献   

10.
2006年,有机会在四川与新闻院系的师生座谈交流,记得一名读新闻学专业大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年,我是怀着对记者这个职业无限渴望和热情报考的新闻专业,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但是如今,我看到的听到的更多却是关于新闻记者这一职业的负面报道,我惶惑且迷失了,我不知道我是谁,我在哪儿?"当时,一起参加座谈会的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陆小华老师回答了这位学生的提问:"年轻人,作为将来的新闻从业者,现在就思考这个问题,非常好,但是我希望你能多思考一句话,那就是--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该做什么?"  相似文献   

11.
<正>中央电视台知名主持人、记者柴静在新书《看见》的序言第一句便写到:"十年前,当陈虻(编者注:著名媒体人生前曾任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评论部副主任)问我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时,我说关心新闻中的人。"而对于传媒行业未来的讨论与探索从未停止。激荡变化,瞬息万变;我们关注的是传媒行业的发展,关心的更是处于大潮中一个个的人。2012,是不平凡的一年……  相似文献   

12.
在路上     
“看到我的时候,我在纸上;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在路上。”许多记者喜欢引用这句话来描述自己的日常工作状况。对于大多数记者而言,读者只看到他们在纸上讲述的新闻,而不知道他们在路上时是什么样子。读者会怎样去猜测新闻背后的记者?读者或许根本就不会去作这样的猜想,就像吃鸡蛋的人对鸡怎样下蛋不感兴趣一样。我们自己也常说:只看结果,不问过程。记者获得新闻的过程无论怎样艰辛与复杂,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呈现给读者的是什么样的新闻。  相似文献   

13.
报纸的服务对象是读者,如果一张报纸没有人看,没有人读,就没有了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一张报纸如何才能博得读者的青睐呢?这是我们每个从事新闻工作一线的记者所要思考的问题。一、记者要有良好的新闻敏感和新闻品质。新闻敏感对于任何一个从事新闻宣传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说一个人的精神表现在眼睛上的话,那么,一个记者的采访能力则表现在新闻敏感上。俄国小说家契诃夫有一对"钻子眼",培养新闻敏感,首先就是要培养这种钻子般的眼睛。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人:他们看不清政治形势  相似文献   

14.
戴墨 《记者摇篮》2007,(9):12-13
让新闻"实"起来,让新闻"活"起来,让新闻"鲜"起来,让新闻在一种"温度"中感动读者,无疑需要记者的深切投入。深切投入基层,了解新闻事实;深切投入生活,倾听群众呼声;深切投入人心,感受心灵诉求;深切投入情感,写出让人难忘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15.
新闻敏感,是记者、编辑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又称"新闻鼻"、"新闻嗅觉"。这是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修养。新闻敏感的强弱与新闻采访的成败有密切关系。这篇消息之所以能荣获第11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首先是作者具有可贵的新闻敏感。设想一下,如果作者最初看到这个新闻线索的一刹那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习惯地而且毫不犹豫地一走了之,显然,就不可能有这条新闻的诞生。据介绍,2000年12月14日,该文作者在北京西城区法院看到一位法警背着一名生病的女被告爬楼出庭,职业的敏感,促使他迅速用相机抓拍下这一感…  相似文献   

16.
论新闻情感     
新闻的基本属性是客观真实。它是决定一篇新闻是否成为新闻的基础,但作为报道新闻的主体——记者和通讯员,具有社会性,他们存在着社会心理状态。由于其生活阅历、政治倾向,个人爱好和认知水平不同,因而对选择事实、叙述事实和确定报道角度有所不同。这些不同则是新闻情感的外观。心理学家对情感的经典定义为:情感是人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新闻情感,则是记者通过报道新闻事实,在事实上体现出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它是记者、通讯员个性心理和受众社会心理的统一。新闻中的情感是由新闻事实诱引而产生的,记者、通讯员在…  相似文献   

17.
独家新闻,对于每一位新闻工作者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但传统意义上的独家新闻今天已越来越少,几乎很少有一件事是仅仅只让某一位新闻记者来处理的。于是,新闻角度的选择就成了关键,成为吸引受众注意力的重要法码。所谓角度,就是新闻采写的"切入点"、"着眼点"。角度不同,写的新闻也就不一样。如果新闻采写的角度不好,重大的新闻事实就会淹没在庞杂的现象中,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相反,新闻如果有了一个好的角度,则可以以小见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这条新闻,就是编辑部从记者写的长达几千字的会议新闻中"筛选"出来的。这就是巧选角度带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让新闻传递一种正能量,正被越来越多的媒体视为自身职责。“正能量”本是天文学的专有名词,但是在当今我们的媒体赋予了它全新的内涵——通过新闻传播激励人们向善向上、给予人们希望和追求、使人行动的动力和感情。让新闻传递正能量也是媒体的职责传媒具有满足受众信息需求、释疑解难的功能,对此,我们不仅形成了共识,而且在新闻传播中加大了信息量、加大了服务性、加大了解惑释疑力度,但是,我们却时常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媒体的另一项重要功能,即传递向善、向上的正能量,满足受众的精神情感需求。  相似文献   

19.
我对记者这一行业一直很向往。当我在电视里、报纸上、广播中听到、看到感人的报道,便会由衷地佩服被老百姓称为“无冕之王”的记者们。他们的作品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人们心中产生凝聚力,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最多、最新的信息。随着自己进入新闻单位从事档案工作,读的、看的、听的多了以后,便渐渐变换了看新闻的角度,开始用档案人的眼睛看新闻。  相似文献   

20.
欧晓玉 《新闻窗》2013,(4):84-85
观众在收看电视节目时,对于新奇的、少见的、趣味的、冲突矛盾的、悬疑的,总是抱有较高的兴趣,因此图像编辑在对于新闻图像的选择、同期声的应用、音乐的选用、后期特技的叠加等后期编排制作时,就应该带着这样的问题:如果我是观众,我希望从这一条新闻中看到什么?如果我是观众,我对哪一个或那一段素材最感兴趣?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可以快速、高效、高质的制作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