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在“互联网+”背景下,档案部门须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档案服务.本文从O2O服务模式的必要性和档案服务的可行性入手,提出档案O2O服务的基本模式,并分别从拓展线上渠道、强化线下服务、线上线下联动、改善用户体验、形成良性循环等方面详细阐述,最后形成档案O2O服务的改进模式.  相似文献   

2.
图书馆O2O服务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O2O服务模式应用入手,梳理了图书馆的APP、微博公共帐号、微信公众平台等O2O服务的手段和内容,分析了O2O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指出图书馆必须构建线上线下协同系统,把握线上系统特点,创新线上功能,完善线下服务等发展策略,才能有利于O2O服务模式优势的发挥,从而树立服务品牌,提升服务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冯婷 《新闻知识》2015,(3):26-28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纸媒实体店铺举步维艰,而线上店铺缺乏体验的劣势也逐渐被放大。在这种情况下,将O2O模式应用于出版营销中,让线上的便捷优势与线下实体店的体验结合,让预读体验和支付便捷捆绑,让线下实体店的优雅环境和线上的一键下单相结合,让线下店插上网络化的"翅膀",让网络店引领读者走进线下店去体验书"香"。出版营销的O2O模式构想,需要在政府资助、技术支持、有效链接、优化分配的条件下得以实现,这将是一个系统工程,否则很难持续地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针对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简称"图博档")等文化遗产机构用户服务渠道阻塞、目标用户接触不充分、馆藏资源利用率低等现实问题,基于"互联网+传统馆藏信息服务"探讨线上至线下服务模式的可行性。[方法/过程]通过文献调研从理论上分析传统模式的滞后性和O2O模式在图博档领域的应用性,并举例说明国内文化遗产机构"线上至线下"服务方式的应用现状。提出传统馆藏O2O信息服务模式,阐释其内涵、要素和形式,并探讨其实际运行情况和服务流程。[结果/结论]文化遗产机构正以主动的姿态适应数字时代变迁,传统馆藏O2O信息服务模式符合这种变化趋势,对开展用户服务和实体馆转型均有助益。  相似文献   

5.
以城市地下流动阅读空间——地铁图书馆为研究对象,梳理国外地铁图书馆的建设历程,分析我国自2008年以来地铁图书馆的建设情况,从建设主体、服务模式、资源载体、技术设备四个方面对我国各地地铁图书馆建设情况进行比较.针对当前我国地铁图书馆失书率高、建设成本高、自助借阅机利用率低等问题,引入电商平台O2O模式,嵌入SoLoMo的三大功能,从线上资源推荐、线上用户订单、线下按需投递、线下用户还书、线上评价和荐书五大业务板块设计地铁图书馆O2O平台,提出地铁图书馆O2O平台连接线上到线下的纽带——智能快递柜.图2.参考文献14.  相似文献   

6.
近来大热的O2O概念为出版业带来全新的发展契机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O2O所代表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也正适应了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要求.从本质上看,出版业所要的是数字化转型而非转场,只有融合线上、线下的发展,才能实现对传统产业的继承与扬弃.本文将从产品研发、营销、交易以和数据挖掘四个方面,尝试探讨O2O为出版业带来的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7.
程艳 《中国出版》2015,(7):44-47
O2O作为线上与线下运营相联通的商业模式,对于当前专业出版社的营销具有深远的意义。专业出版社的O2O营销,不但应当注重线上与线下的运营手段,更应当重视线上入口与线下出口之间的介质——“用户数据”。在大数据时代,专业出版社应当最大限度地抓取、维护具有“精确制导”功能、富于温度的“用户数据”,有效贯通线上入口与线下出口,构建以多元化的、可以有效吸引特定读者群的线上入口为导引,以线下扎实的图书产品和图书销售体验、阅读体验为基础,以聚合特定专业读者群的用户数据为内核的系统,最终形成海量的、忠实的读者群体。  相似文献   

8.
O2O模式是近年来伴随着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兴起的一种全新商务模式.高校图书馆通过微信公众号应用O2O服务模式,进行线上线下联动,可以实现传统图书馆无法实现的功能,增强读者和图书馆之间的互动,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高校图书馆应用O2O模式还应注意确保线上和线下服务的一致性,重新理解读者需求,进行精准营销,提供更友好的用户验证平台并保障数据的安全性等.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上的虚拟世界与线下的现实生活之间的互动形成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即O2O商业模式。阐述了O2O模式的相关理论,分析了O2O模式的相关文献,针对科技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O2O的科技服务模式的设想。以科聚网为例,介绍了基于O2O的科技服务模式构建框架、O2O科技服务平台的功能以及闭环流程。最后总结了基于O2O的科技服务模式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10.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时代,图书馆的服务应更多借鉴成熟的商业服务模式来开展,O2O是已广泛使用且被证明的成熟的商业模式,在APP、微信、wap的普及率不断提高和技术不断成熟的条件下,图书馆可以利用最新的网络工具,将读者易于接受的线上服务和传统的图书馆线下服务结合起来,让图书馆的服务由传统走向现代,实现线上线下齐头并进、相得益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O2O模式已成为我国高校图书馆提供馆藏借阅、文献查询等服务的主要模式,其服务质量的提升可有效促进学校师生科研工作跨越式的发展。文章以LibQUAL+■模型和KANO模型为理论基础设计问卷,共包括2个层面、6个维度和23个指标。以聊城大学图书馆为实例,通过问卷调研,获取聊城大学师生对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评价及其影响因素,最终提出高校图书馆O2O模式的服务质量优化路径与策略。研究表明,高校图书馆应注重馆员良好心态的培养,加强线上服务中“个性化服务”和“动态更新”的建设,改善线下图书馆资源获取途径与馆内设施设备,实现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融合,提高高校师生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O2O在电子商务领域中已经占领主导地位,具有让消费者享受真实的消费体验、实时互动等优点,在图书馆服务中有着广阔的使用前景.文章从O2O服务模式的定义、特征入手,论述了O2O模式在国内外发展的应用现状,分析了O2O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得出图书馆做好O2O的关键是精准服务内容、标准化管理、形成闭环链接,同时指出高校图书馆建立O2O服务模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总结了高校图书馆发展O2O服务模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媒介融合形态打破IP产品线上(Online)与线下(Offline)出版发行的壁垒,IP产品全媒体、全版权营运时代来临.国产动漫IP产品的开发与传播尚处于起步阶段,急需建立完善的O2O传播模式,应整合现有的国产动漫IP网络出版平台,重构国产动漫IP线上与线下的评价体系,注重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融合线上与线下传播的优势,推动国产动漫IP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4.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各种移动终端的应用,突破了人们交往的时空限制,方便了人类的沟通.人们的社会交往由原先的面对面交往为主逐渐向线上交往转移.但是,线上交往和线下交往并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相反,线下和线上两个时空相互交融渗透,人们交往呈现出O2O的形态.O2O社交重新定义了交往的时空概念,给人们交流带来福利,也隐藏着交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得益于移动设备的普及,支付和交互技术的实现,受众跨情境消费的习惯养成,移动O2O广告通过线上和线下的信息联动,动态匹配用户需求,实现用户精准定位,完成了户外广告的O2O闭环。移动O2O广告的推广应充分利用移动设备优势,快速精准地对用户行为作出反应。  相似文献   

16.
文章梳理了O2O模式的特点,对其在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营销中的应用进行了SWOT分析,并指出了O2O模式在阅读服务营销中的价值,进而提出了利用O2O模式进行阅读服务营销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论文根据互联网的特点,结合少儿读者成长环境的要求,提出将O2O服务模式引入江苏少儿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它从O2O核心理念出发,对少儿数字图书馆平台建设的内容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目标、功能、架构及应用等方面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8.
沉浸体验和档案馆场景化服务的深度融合,是推动档案馆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文章通过阐释基于沉浸体验的档案馆场景化服务特征,结合沉浸体验的前因因素,从识别场景需求、划分场景类型、适配场景内容以及开展场景服务四个层面分析档案馆场景化服务的运行机理,并提出营造档案馆场景沉浸体验、实现档案馆叙事沉浸体验、优化档案馆视听沉浸体验、增强档案馆交互沉浸体验等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9.
020模式是现今商业运作中的一个线上线下打通的运营模式,意思是online and offline(线上和线下),移植在我们电视节目中,我认为就是采用线上手机直播和线下观众现场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去传播影响力,现场观众和线上观众都可以实时参与互动。  相似文献   

20.
张兴 《情报工程》2017,3(2):093-099
O2O 模式符合人们的媒介使用习惯,图书馆 O2O 信息服务模式能够较好地满足用户的信息 需求,极大地提高图书馆的影响力。O2O 的社交互动属性、媒介融合以及互联网思维是图书馆信息服 务的借鉴思路,科技与跨界融合开发信息资源的价值,创意活动贯通线上线下服务以及挖掘价值共创 与集聚大众智慧发展服务项目是图书馆 O2O 信息服务的路径。本文最后阐释了图书馆 O2O 信息服务 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