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润湿性是描述两种非混相流体对同一固体表面的附着程度。在油气田开发中,很多学者研究了润湿性对毛管压力、相对渗透率、初始含水饱和度、采收率以及岩石电阻率的影响。据Wagner和Leach(1958)年报道:在水驱过程中调整润湿性可以提高驱替效率。1967年,Froning和Leach在Clearfork和Gallup进行了现场实验,验证了通过改变润湿性来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在最近的理论研究中,李克文和Firoozabadi提出如果孔隙介质的润湿性能从非气润湿到气润湿的转变,那么气藏的产量可以大大提高。并且在试验中证实里气润湿反转可以油气田提高采收率。但在煤层气开发中,至今还没有应用这项技术,所以本文将探讨气润湿反转提高瓦斯(煤层气)开采效率方面的应用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主要研究了添加Ni对Sn-0.7Cu焊料的物理性能及其润湿性能的影响,分别测试了焊料的熔化温度、电阻率、热膨胀系数、抗腐蚀性能及其润湿性。结果表明:添加微量的Ni元素使得Sn-0.7Cu合金焊料的熔点有小幅度的升高,当添加Ni含量为0.2wt%时,Sn Cu基焊料熔点为228.83℃;焊料电阻率随着Ni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焊料的热膨胀系数随Ni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当Ni含量为0.12wt%时,焊料在室温到100℃区间其热膨胀系数为12×10-6/℃。同时,增加焊料中Ni元素的含量提高了焊料的抗腐蚀能力及其在Cu基板上铺展面积。  相似文献   

3.
针对中原油田目前采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对非润湿单分子成膜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非润湿单分子膜剂驱油机理,对单分子膜剂的表面性质、驱油效果以及对岩心的污染性进行了实验.实验表明,单分子膜剂不在于降低表面张力,而在于改变固液界面的润湿性,它可以使水湿(接触角<90°)或油湿(接触角>90°)界面变为中间润湿(接触角约90°);加入单分子膜剂可使固体表面的水膜破裂,从而剥离表面的残余油;在一定温度及压力下,单分子膜剂比注入水驱可提高采出程度10%以上,且对岩心的污染极小,或没有污染.室内实验及先导性试验表明,非润湿单分子成膜技术具有良好的驱油效果,是一项具有很大潜力的技术.  相似文献   

4.
<正>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随机网络模型建立方法,实现随机网络模型与实际岩心的自动拟合,得到能反应实际岩心孔喉结构的网络模型。根据岩心实验测得岩石润湿性、毛管力曲线等值,进而得到孔喉参数的大体分布范围及润湿强度。以孔喉参数、配位数作为优化变量,以毛管力曲线作为拟合目标,应用遗传算法进行拟合得到能等效实际岩心的网络模型,并进行了算例分析,将预测得到的相对渗透率曲线与实际数据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17,(8)
二维电子气(2DEG)特性决定了AlGaN/GaN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性能。为了提高器件的2DEG密度、迁移率和漏电流,本文采用AlGaN和GaN之间引入一层薄的Al N间隔层的方法。使用Silvaco仿真工具模拟了不同AlN间隔层厚度对载流子浓度、迁移率和量子阱深度的影响。器件仿真结果表明:在HEMT器件中插入薄AlN间隔层可以增加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并加大了导带不连续性。另外,器件的电子迁移率在AlN厚度为0.2nm时取得最大值,而载流子浓度和漏电流随AlN层厚度增加而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6.
油气藏碱水驱过程中,通常会改变液固接触关系,本文以接触角为表征参数,探讨了NaHCO3存在使液固接触关系的动态变化,分析了NaHCO3对润湿过程影响,并建立了动态接触角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接触角变化过程中,接触角逐渐减小,减小速度初期较大,后期较小;NaHCO3降低了水在石英表面的润湿速率,润湿速率随NaHCO3浓度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不同浓度条件下润湿动力学模型不同。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17,(19)
随着能源需求增加,以及能源价格的增加,非常规能源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成为全球第一热点。作为页岩非常重要的特性之一,润湿性的研究同样备受关注。通过大量文献调研,笔者将目前国内外页岩润湿性进展进行了详细总结。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邻苯二胺-KBrO_3-H_2SO_4体系无催化振荡反应,考察了不同反应物浓度、温度、酸度及添加剂对振荡反应的诱导期、周期及其寿命的影响,给出了该体系振荡反应的主要规律——分区振荡现象。  相似文献   

9.
采用自制的氯甲基倍半硅氧烷(CM-POSS)对环氧树脂E-51进行改性,考察了CM-POSS的加入量及温度对E-51/Me THPA/TEA体系粘度变化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环氧体系粘度在室温条件下随CM-POSS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当CM-POSS/E-51/Me THPA/TEA体系温度小于90℃时,体系粘度随着温度升高而下降,温度大于90℃时,粘度随着温度升高而迅速上升;当体系温度在35~50℃时,建立并求解了CM-POSS/E-51/Me THPA/TEA体系的流变模型,结果证明CM-POSS/E-51/Me THPA/TEA体系粘度变化规律符合Roller半经验模型。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SnAgCu系稀土钎料合金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其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对SnAgCu系稀土钎料合金的熔点、组织、润湿性及界面反应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
袁德雨  周晔  杨琪 《内江科技》2008,29(5):49-50
张店油田属高凝油油藏,原油含蜡量及凝固点高,且储层物性差,注水困难。本文针对张店油田欠注井层从油层物性、毛细管力、油层润湿性、注水温度等方面进行了欠注影响因素研究分析,找出了张店油田主要影响注水因素,储层岩石润湿性、高含蜡原油的结蜡及胶质沥青质沉积与毛细管力共同作用形成了张店油田注水难的现象,为油田增注及注水过程油层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史深11块注水井增注措施有效期短的问题,研究了复合活性体系增注技术。该技术首先采用酸液进行解堵酸化,然后注入复合活性体系对地层进行处理,改善储层润湿性,降低注入压力、提高注入量。  相似文献   

13.
采用传统生长模式和脉冲生长模式开展了蓝宝石衬底上AlN薄膜外延生长研究。通过XRD、透射谱、Raman等分析手段,研究了不同生长模式对AlN薄膜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采用脉冲生长模式的样品与采用传统生长模式的样品相比,晶体质量显著地提高,AlNω(102)的FWHM从2093 arcsec减少到835 arcsec,有效的限制了深能级缺陷。由于采用脉冲生长模式样品中的位错密度较小,所以样品中的残余应力略有提高。研究结果表明脉冲生长模式能有效的提高蓝宝石衬底上AlN晶体质量。  相似文献   

14.
实验采用高温热爆的方法,将Ni-Al粉末压坯进行反应合成,同时测得实验中燃烧温度曲线。通过与合成体系绝热燃烧温度热力学计算结果进行对此,发现实验温度此计算略低。应用热力学原理,分析该燃烧合成体系的平衡产物相为NiAl和Ni3Al。热爆合成产物经XRD分析及SEM显微组织观察与热力学分析结果相吻合,说明该燃烧合成反应进行的较为彻底。  相似文献   

15.
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2层经过数十年的注水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阶段,储层润湿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利用不同含水阶段检查井岩心分析资料、室内渗流物理模拟、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研究了储层润湿性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储层润湿性变化的机理,并对润湿性变化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长期注水冲刷使该层由亲油转变为亲水;油藏含油饱和度变化对储层润湿性有重要的影响;储层润湿性变化有利于剩余油的采出,提高了油藏的最终采收率,使开发效果变好。  相似文献   

16.
李世明 《复印》1998,(2):52-52,48
本文就当今小胶印机地业存在的润湿装置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分析了不同润湿方式的利弊及适用场合,并指出了小胶印机润湿装置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2层经过数十年的注水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阶段,储层润湿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利用不同含水阶段检查井岩心分析资料、室内渗流物理模拟、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研究了储层润湿性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储层润湿性变化的机理,并对润湿性变化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长期注水冲刷使该层由亲油转变为亲水;油藏含油饱和度变化对储层润湿性有重要的影响;储层润湿性变化有利于剩余油的采出,提高了油藏的最终采收率、使开发效果变好。  相似文献   

18.
汤战宏 《内江科技》2010,30(1):75-75,77
表面的自由能越低,其疏水性越强由于表面能是材料的固有特征,具有最低表面能的光滑固体表面与水的接触角也不超过120°.纳米粉层表面不光滑,具有一定的粗糙度,正是这种粗糙度造成了表面的润湿滞后,这种滞后是一种静态滞后,当水滴克服这种静态摩阻并开始滑动后,表现为明显的滚动特征,未见水滴有粘滞现象浓度较高会在岩心表面吸附更多的纳米粒子,弥补了结构性缺陷,使表面疏水性比较稳定疏水纳米粒子吸附所构连了这种二级复合结构正是岩石表面产生超润湿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通常对于疏水性的除菌过滤滤芯使用异丙醇作为润湿液进行泡点测试,通过对比异丙醇做润湿液采用了过滤溶媒(乙酸乙酯)作为润湿液进行了泡点测试,取得了最小泡点值。  相似文献   

20.
苏布道 《科学文化评论》2007,24(6):995-1001
首次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了冰片与DNA的相互作用,以期发现冰片的抗病机理。通过共振光散射技术、荧光光谱法以及粘度法,确定了冰片与DNA的作用方式为部分嵌入式。在pH7.40,温度37℃,离子强度低于0.01mol/L条件下,冰片与DNA发生反应,导致410nm和470nm处的共振光散射增强,且反应体系至少在12h内保持稳定。通过改变反应体系的离子强度和pH值,发现二者的反应对离子强度及反应体系的pH值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同时通过粘度实验和EB(溴化乙锭)荧光探针竞争实验发现:冰片的加入使DNA双螺旋发生扭结,导致DNA的粘度减少;冰片使EB-DNA体系的荧光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