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鹏威 《情报科学》2018,36(4):91-94
【目的/意义】通过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为高校用户提供精准的学科信息服务。【方 法/过程】在对国内外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互联网+图书馆”视域下的高校学科服务平台进行了重新定义并提出 了建设原则,然后从平台的功能和结构设计入手,提出了功能结构建设方案。【结果/结论】以白城师范学院学科服 务平台为例,据此构建了学科服务平台安全策略和保障措施。该研究为“互联网+图书馆”视域下的高校学科服务 平台建设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加强信息素养培育,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坚守道德底 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过程】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分析,以及当 今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特点,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导向的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结果/结论】应 用现代技术把资源、馆员、服务协同嵌入师生的教学、科研、生活中,以师生为中心,强调资源、教学、科研,以及师 生、馆员的密切交互,是一种迅速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任萍萍 《情报科学》2019,37(12):93-97
【目的/意义】一流学科建设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部署,作为高校重要的教学科研支撑中心,高校图 书馆学科知识服务能力体系建设应与一流学科建设需求精准对接,实现学科知识服务能力流程、内容、模式的重 构。【方法/过程】通过优化顶层设计,构建学科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组建专业高效的学科服务团队,创新学科服 务运行模式,创建学科服务联盟共享平台,开发实体与虚拟共享空间,实现嵌入科研、教学、决策支持服务全程的智 慧型学科知识服务精准推送。【结果/结论】通过严谨规范的学科知识服务能力体系的构建,助力图书馆服务转型升 级,为高校调整优化学科架构、促进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对策指引,实现我国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内涵式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4.
闫雪 《情报科学》2021,39(1):163-168
【目的/意义】数据环境下,建立数据馆员岗位并提供数据服务是图书馆适应新形势、提升新能力的必然要 求。明确数据馆员的岗位职责与任职能力可以为相关岗位建设、人才引进与培养提供参考借鉴。【方法/过程】对国 外数据馆员研究文献进行调研,采用网络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梳理分析数据馆员的岗位职责、任职能力及特点。 【结果/结论】总结出国外数据馆员的三类职责及其对应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明确数据馆员能力的特 点,为数据馆员岗位设置与业务布局提供参考。【创新/局限】提出了数据馆员的能力体系及特点,研究方法局限于 文献研究,下一步将继续深入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揭示用户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获取及利用规律,预测信息需求情况的发展趋势,重构 高校图书馆协同服务机制,形成主动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服务范式。【方法/过程】运用灰色模型和Matlab拟合模 型两种数据拟合方法对高校用户信息行为的动态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对比分析两种模型的拟合结果,根据其特有 的内在规律作出必要的简化假设,掌握高校用户的信息行为动态,在本质上影响协同服务机制中各参与因素的结 构调整。【结果/结论】提出用户终端与移动终端相协同的PC-MT协同服务机制,包括信息需求响应机制、知识组织 与传输机制和服务评价与反馈机制,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益和用户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通过问卷调查了科研用户对于 RDM 增值服务的需求,分析了不同类型用户科研需求与 RDM增值服务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融合用户需求的科研数据增值服务模型,以优化 RDM系统功能 设计,提升系统的感知能力。【方法/过程】对科研数据管理(RDM)、增值服务等概念进行了理论梳理之后,在实践 层面展开对现有 RDM系统的增值服务调查研究。具体为:调查国内外最新 RDM系统平台中增值服务的发展现 状,对已经开展 RDM增值服务的系统与平台中用户类型、使用意愿及其科研需求进行调研,探究科研用户需求与 RDM系统增值服务之间的定性关系并建立模型。【结果/结论】为开展针对不同用户、不同学科、不同资源种类的个 性化科研数据增值服务,提供数据支持与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瑞  李北伟  朱婧祎  陈旭 《情报科学》2020,38(2):163-169
【目的/意义】探究新时代地方党政等用户决策咨询需求与地方决策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地方智库服务能力 结构与要素关系的变化。【方法/过程】剖析面向复杂环境变化的地方党政等用户的新需求,论证地方智库服务能力 的转型变革及保障机制,提出地方智库服务能力重塑的战略思路。【结果/结论】面向用户的决策咨询新需求,地方 智库需要建立与新需求相适应的新型服务能力,在完善保障机制的基础上加快地方智库服务能力的转型变革,构 建网络及大数据环境下的新型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互联网+”背景下,微信作为重要的社交网络应用之一,是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的重要平台, 其有助于更好地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微信息”文化需求,顺应“微时代”富媒体新环境。【方法/过程】本文通过分析 微信平台的服务特点、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整合图书馆各部门业务系统和文献资源,构建了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 平台的“O2O”(Online To Offline)微信服务模式。【结果/结论】该模式将实现微信与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有机融 合、完善用户体验和提升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信息化时代,网络舆情肆意传播,智慧图书馆承载着信息服务和知识组织管理职责,故构建智慧图书馆的网络舆情服务体系对提升用户舆情信息素养和综合情报能力,协同政府部门舆情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原则,在分析智慧图书馆舆情服务主体及其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利用情报感知理论从需求感知、数据感知、情景感知、态势感知和情报服务五个层面构建智慧图书馆网络舆情服务体系,并针对服务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保障机制。【结果/结论】所构建的智慧图书馆网络舆情服务体系能够面向不同的用户群体实现需求、数据、情景和态势层面的舆情情报感知,为用户提供智慧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舆情知识服务。【创新/局限】该研究能够拓展和深化智慧图书馆理论与服务模式,突出智慧图书馆的舆情信息服务价值和数字普惠能力。  相似文献   

10.
康英 《情报科学》2020,38(6):139-144
【目的/意义】为识别高校图书馆应用微信公众号阅读推广的关键影响因素,提升微信公众号阅读推广效 果。【方法/过程】首先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元人种志对原始研究进行综合集成形成影响因素集,然后通过DEMATEL 方法分析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识别关键影响因素。最后,依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的优化对策和建议。【结果/结 论】研究发现:推广主体维度的形象与权威性、馆员素养与能力、推广支持、服务意识;用户维度的用户需求与期望、 关注用户数量、用户活跃度;微信媒介平台的即时交互、功能设计;推广设计维度的推广营销策略、媒介推广宣传、 先进技术应用为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孙瑞英  王浩 《情报科学》2018,36(11):48-53
【目的/意义】从创新创业与资源冗余的关系入手,指出面向“双创”实践的高校图书馆冗余资源开发对用户 的创新创业的支撑作用;同时强调面向全社会“双创”实践用户的高校图书馆的冗余资源开发与情报服务是其履行 社会服务职责的必然要求;【方法/过程】通过与用户“双创”实践信息需求的对接,依据系统动力学原理,构建冗余 资源的利用途径。【结果/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面向社会用户“双创”实践驱动的高校图书馆冗余资源开发与情报 服务策略。  相似文献   

12.
李慧  魏萍 《情报科学》2019,37(7):79-83
【目的/意义】契合“双一流”时代背景,通过对一流学科人才服务场景的构建研究,盘活高校图书馆现有馆 藏资源,转变其被动服务状态,拓展学科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效能;加强学科人才科研、教学等保障,促进人才提升 自身影响力,推动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方法/过程】立足于一流学科人才需求,搭建人才服务场景框架明确场景 服务内容,通过互联网、VR等技术模拟构建科研服务场景、教学服务场景,以及虚拟馆员场景等,实现重组图书馆 服务功能匹配学科人才相应的需求服务。分析学科人才服务场景构建出现的相关问题并探讨应对策略。【结果/结 论】为高校图书馆增加学科人才黏性提供可能,给场景建设提供一定的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朱鹏威 《情报科学》2019,37(2):133-137
【目的/意义】在调查研究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服务现状,了解图书馆微信用户行为特点的前提 下,以用户信息行为为着力点进行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研究。【方法/过程】从信息需求、信息查寻行为、信息选择行 为、信息利用行为、信息交互行为等5个维度分析微信用户信息行为。【结果/结论】提出图书馆微信服务改进策略和 构建基于用户信息行为的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探讨认知需求和认知负荷在认知过程中的关联,探寻认知过程中不同个体产生差异的原因, 为如何提高用户在接受信息服务中的认知效率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认知需求和认知负荷相关理论及现象观 察为基础,分析二者关联,提出合理假设,并构建二者理论上的相互关联模型。【结果/结论】构建了认知需求和认知 负荷在用户认知系统内的理论关联模型,并据此对不同用户为何会对信息的认知过程产生差异提出理论解释,即 个体认知需求水平会影响其认知负荷情况,并导致认知效率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总结出可行性较强的科技期刊融媒体传播策略,以期使科技期刊能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更加丰富和贴近用户实际需求的功能、更加多元的传播形式和传播渠道面向学术用户,从而提高科技期刊的融媒体传播能力。【方法】以满足用户的学术需求为理念,分析科技期刊融媒体传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对《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融媒体传播实践案例的具体内容和效果进行研究。【结果】从服务、平台、内容、效率4个维度提出普适性较强的科技期刊传播策略。【结论】增强服务意识、建设传播平台、优化传播内容、提升传播效率是增强科技期刊传播能力和学术服务的重要手段,可以扩大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实现科技期刊的高质量传播。  相似文献   

16.
胡笑梅  吴思函 《情报科学》2017,35(12):50-54
【目的/意义】探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践中产业信息服务模式的构建对推动中国产业创新和推行双 创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是中国产业进步的根本动力。【方法/过程】在大众创 业、万众创新的视角下分析当前中国产业信息需求以及现有模式在满足需求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构建新型的 产业信息服务模式。【结果/结论】该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提高产业信息服务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相似文献   

17.
尚颖 《情报科学》2023,(11):42-50
【目的/意义】构建基于大语言模型的跨模态知识服务新模式,有助于快速适应ChatGPT主导的知识交互新范式,提高高校师生工作学习效率。【方法/过程】本文以服务用户个性化需求为中心,梳理了不同阶段高校知识服务模式的特征和局限,在此基础上,搭建了一套具有学习能力的数字生命知识服务系统,并以此探索出一种问答式知识服务新模式,并通过调研评估了该模式在个性化需求方面的服务效果。【结果/结论】以数字生命系统为核心的问答式知识服务模式改善了高校师生的个性化知识获取效率,并为虚拟化、智能化知识服务体系提供了决策参考。【创新/局限】数字生命定义了用户与平台的双向重塑机制,并通过多模态知识服务为数字生命的自监督学习提供可能。然而,其中仍有许多技术挑战,如语言模型的认知能力、实验工具的通用接口、信息安全的法规约束等。  相似文献   

18.
康英 《情报科学》2019,37(9):54-61
【目的/意义】为推动双创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和创新发展,延伸高校图书馆服务职能。为高校图书 馆精准知识服务创新创业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建议。【方法/过程】本文采用解释结构模型分析了双创环境下高校 图书馆精准知识服务的影响因素,分为表象层、中间层和根本层三层,解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和作用路 径。最后,针对研究结论和现有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结果/结论】双创环境下高校图书 馆精准知识服务影响因素分为高校图书馆、双创用户、知识、知识技术和知识环境5个维度,基于解释结构模型方法 可以划分为6个层级。用户参与意愿、用户知识需求和服务响应速度是表层影响因素。知识技术维度、高校图书馆 维度的资源建设水平、馆员数量和质量、服务意愿、馆建服务氛围以及知识环境维度的因素为根本影响因素,其余 因素为中间层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宋振超 《情报科学》2017,35(6):25-28
【目的/意义】不断改善和提高信息提供商信息服务水平和能力,满足需求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资源诉求。 【方法/过程】基于网络信息用户主观以及客观的双重因素影响下,建立了评价网络信息提供商的评价指标,对其产 生的四种使用评价心理进行分析。【结果/结论】此评价模型为网络信息提供商提供了理论参考,为其又好又快地提 供各类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提供了新的指导理论。  相似文献   

20.
在阐述学科化服务内涵的基础上,分析高校图书馆实现学科化服务的影响因素,包括深化学科服务理念、加强学科用户研究、提升学科馆员综合素质、提高学科馆员的工作要求.通过研究学科用户的需求,提出实现学科化服务的途径,包括学科化服务中的常规服务、个性化服务以及建立科学的学科化服务考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