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楠 《现代语文》2006,(2):117-118
中国是个“诗国”,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礼记·经解》曰:“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千百年来,“诗教”对形成中华民族温柔敦厚的优良传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蔡元培先生说得好:严格地说中国没有宗教,可以美学代替宗教,而诗歌便是美学的主体,可以诗歌代宗教。孔子所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正是就诗歌所具有的德育、智育和美育功能而言的。语文教学重视对诗歌的教学,既是尊重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也是我们迈出寻求未来发展道路的关键一步,更是我们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建设和进…  相似文献   

2.
《论语·阳货》记载;“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可以说是孔子对诗歌特性的简明概括.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诗》理解为广义的艺  相似文献   

3.
皎然为唐代最著名的诗僧,他的《诗式》、《诗议》、《诗评》是唐代理论色彩最强的诗学著作,他最早提出“意境”的诗歌美学范畴,在中国诗歌理论的建设方面,贡献特大。皎然诗学受到了佛学多方面的影响。皎然诗学中的“闲静论”、“难以言传论”,明显受到佛学的影响;皎然诗学在方法论上,颇有辩证色彩,这也得力于佛学的“中道观”。  相似文献   

4.
《论语》云:“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教”传统古已有之,在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并行的今天,诗歌更显示出其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把“怨”列为诗歌的四大作用之一。《诗序》说,“乱世之音怨以怒”,指出了“怨”诗是对乱世而发。《诗序》的首句可信者较多,其中指明风雅为怨刺诗者凡一百二十四篇。这说明《诗序》的作者很重视怨刺诗的作用。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所说的圣贤发愤之作,显然是指《诗经》中的怨刺诗。  相似文献   

6.
李翠华 《教师》2008,(4):80-81
记得T·S·艾略特说过,诗歌代表着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与智慧。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称为《诗》。在孔子的眼中,《诗》是具有多种社会意义和教育作用的教材。他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并称他的教育工作是“兴于《诗》”(论语·泰伯)。他说过一段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关于“兴”的内涵,尽管历来说法不一,汉代孔安国解释为“引譬连类”,宋代学者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  相似文献   

7.
童媛华 《现代语文》2009,(7):121-122
诗歌是文学之母,是“一切艺术中最崇高、最完美的艺术形式”(亚里士多德语)。因此,诗歌教学不仅是一种知识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诗教是传统教育宝库中众多优秀教育值得借鉴发扬的方式之一。它历史悠久,最早创立“诗教”内容和方法的是孔子。他以自己的睿智最早认识到“诗”的多种作用,并把它作为教学内容。他说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近之事父母,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由于这多种作用,孔子有“性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见解和主张,甚至于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他要求学生“诵诗三百”为此他完成整理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实际上也是我国最早的“诗教”课本。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一种简练的文学体裁。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着社会生活,同时,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即所谓诗言志。《论语·阳货》中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我们可以从诗歌中得到熏陶,得到教益,也可以从不同的诗歌中,体味到作者的心灵和脉搏,直至产生深深的共鸣。  相似文献   

9.
强化诵读教学鉴赏诗歌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春香 《语文天地》2009,(12):33-34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见。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必须强化诵读教学.从而有效鉴赏诗歌之美。  相似文献   

10.
《钱塘湖春行》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诵读欣赏”中的一首诗,笔者抓住诵读、想象画面、体悟情感三方面教学生以诗歌赏析的方法,然后结合同类诗歌《惠崇〈春江晚景〉》开展“学以致用”活动,并且进行两首诗的比较阅读。学生在本课中掌握了咏春诗歌赏析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1.
我国历来是举世闻名的诗歌古国,诗歌理论随着诗歌创作的繁荣而发展,日臻完善。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就说过,诗具有“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社会作用。后来,孟子在《告子》中,提出了分析作品和评价作家的两大原则:“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到了汉代,卫宏在《诗大序》中,对诗歌的性质、内容、体裁、作用及其表现手法都作了比较全面的闸述。到了南朝,《诗品》和《文心雕龙》等理论专集先后问世,开始起到了指导批评,指导创作的作用。时至唐  相似文献   

12.
我当过中学的领导,又是一个中学语文老师,从事教育管理和语文教学三十余年。在三十余年的教学中,我总是把诗词教学摆在重要地位,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达到既育才又育德的目的。一、诗教是我国优良教育传统*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把诗歌教学正式列入他为学生制订的课目,而且排在六门主科(诗、书、易、礼、春秋、乐)的第一位。他对《诗》的全部思想内容作了一个很好的概括:“《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对《诗》的作用也作了很好的肯定:“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相似文献   

13.
诗教是中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和优势。从“诗无邪”诗歌的本质探讨,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社会功能揭示;从“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广泛的受众基础,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教学方法的推介,无不体现诗歌对生活的深邃概括和诗教与时代的紧密结合,无不体现中华民族对诗歌的热爱与对诗教的推崇。  相似文献   

14.
读诗是一种高雅艺术,我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好的诗词都是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凝练、韵律和谐、意境优美,可以陶冶情操、净化情感、启迪思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体现了中国语文教育的民族特点。美育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从孔夫子到蔡元培 ,其教育思想都闪耀着美育的光辉。孔子在我国首先提出了“诗教”主张 ,他搜集编纂《诗经》30 5篇 ,指出诗歌具有“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的作用 ,强调“温柔敦厚《诗》教也”。后来 ,孟子的“养性”说、荀子的“移风易俗”说等 ,都对美育思想的发展起着推进作用 ,对后世无不有深刻的影响。可见 ,在语文教学中 ,把读书与美育结合起来 ,把思想情感的陶冶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 ,无疑值得继承、发扬。语文课要用“美”吸引学生 ,这是肯…  相似文献   

16.
“第一印象”,是对诗情的直觉感受阶段,它常常会接触到诗歌的个性特点和新鲜之处;但直觉欣赏还不能全部把握作品的感情底蕴,有时直觉欣赏也会出现偏差。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画有初观平淡,久视神明者为上乘;有入眼似佳,转视无意者。”读诗与观画一样,也有初读没有准确把握诗歌表情达意的特点和优劣的情况。所以,欣赏诗歌应该十分重视“第一印象”的感受,但又不能满足于“第一印象”感受,而应该将欣赏伸向深化,进行深层次的美学鉴赏。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诗的国度。干百年来,我国产生了大量的诗歌。从春秋时期的《诗经》到唐宋时期的诗词,到现代的新诗,字句玑珠之间折射出多少哲理的光辉。因而,我国历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利用诗来进行教育。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他多次强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寥寥数语,指出了诗歌的教育认识价值和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明代王守仁也把“歌诗”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之一。作为封建  相似文献   

18.
孔子对他的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对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由此可见,诗歌的作用可谓多矣!孔子重视诗教,不无道理,值得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们在欣赏《再别康桥》时,经常会引述徐志摩的求学经历、新月诗派的创作主张,进而谈到《再别康桥》的作法。但细思之下,我们发现这首诗歌之所以被广泛认可,可能不仅是因为它的“新”,反而更是因为它的“旧”——这首诗很符合我们鉴赏传统诗歌的经验。中国新诗对传统诗歌精髓的吸收,是天然存在的,也值得我们重视。正如郑敏在《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中所说:“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  相似文献   

20.
诗中的声音能调动起读者的各种感觉,用鲜明的、活生生的形象去感化读者。 《论语》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歌是灵动的语言,诗中的声音会创设出活灵活现的形象。让读者兴奋起来,置身于其中,为之悲,为之乐,为之迷恋不已!《诗经·卫风·氓》中“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