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塘湖春行》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诵读欣赏"中的一首诗,笔者抓住诵读、想象画面、体悟情感三方面教学生以诗歌赏析的方法,然后结合同类诗歌《惠崇春江晚景》开展"学以致用"活动,并且进行两首诗的比较阅读。学生在本课中掌握了咏春诗歌赏析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何晶 《语文天地》2019,(1):39-40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第二单元诗歌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诗歌美的意境;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继续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  相似文献   

3.
湖北夷陵中学袁楚桥老师执教的《离骚》通过“初读诗歌明节奏”“披文入情感其忧”“品鉴诗句悟其志”“文以润心敬读诗”四个教学板块,让学生逐层深入到诗歌文本中诵读、感悟、赏析、品味,在以读促悟、读赏一体的巧妙融合中得到了阅读真趣,达到了难诗易教、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解读诗歌,我们需要找到正确的解读方法。诵读涵泳、知人论世、赏析意象、对比印证等,是我们常用的也实为有效的方法。苏轼在《书柳子厚(渔翁)诗》中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这样的诗歌创作理论义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解读诗歌的有效通道,那就是“于反常处见精神”。  相似文献   

5.
张振波 《辽宁教育》2014,(10):81-81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对诗的感悟理解离不开联想与想象。诗歌的想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想诗歌的图画美诗歌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可以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口头表达,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真正地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乡愁》这首诗中的每一节都是一幅画,学生可以通过诗眼“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浮想联翩。学生在想读中真正的进入角色,也就达到预期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一堂公开课上.一位老师执教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诗歌是这样的:“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老师首先让学生诵读这首诗,并在学生诵读诗歌的同时,把这首诗抄在黑板上。  相似文献   

7.
在感受赏析诗歌时,应辩证看待诵读与赏析在教学中的相互作用关系,教给学生科学的诵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通过诵读完成对诗歌的赏析,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语言美、情感美。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而诗歌赏析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这些能力,虽然诗歌赏析考查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其中的基本解题技巧是共通的。  相似文献   

9.
<正>【教学目标】1.结合课下注释译读《黄鹤楼》,能够把握诗歌大意,描绘诗歌的重点画面。2.抓住诗眼,能够结合诗句分析诗歌“愁”的丰富性,掌握赏析诗歌的策略方法。3.通过比读、联读,能够辨析不同诗歌表达情感的异同,了解古人“寄情山川风物,借诗言志咏怀”的传统。【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学习主题是(PPT)“从单篇走向群诗”(学生齐读)。那么,我们要重点学习哪一首诗歌呢?《黄鹤楼》(板书)。为什么要从这首诗歌学起呢?下面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诗歌:  相似文献   

10.
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的鉴赏,“见仁见智”或许是比较好的方法。诗歌的思想感情最难把握.人们对海子的诗和海子的死一直有争议,这节课我选择的鉴赏点是对诗歌内涵的把握。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分析诗句,感受体验诗情,鼓励学生积极、合理地建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诗歌,语言高度凝练,简洁的语言蕴涵了丰富的内容和情感,诗歌的特点决定了诵读是引导学生感受和领悟诗歌韵律美和意境美的重要方法,让"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就抓住了诗歌教学的关键。初中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有限,所以我们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朗读赏析方法,以求激发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诵读赏析诗歌的能力。诗人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淡淡几笔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这种写景抒情诗,我们常采用"唐诗素描"法去引导学生赏读。所谓"唐诗素描"就是加以想象,把诗改写成散文的形式,融进改写者自己的感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7-9年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代诗歌五首》(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是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后第一次“遇到”的古代诗词,因此,该组诗歌的教学,对落实诗词教学的课程目标,显得尤其重要。这里推荐荆州市刘海源老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课例。刘老师对诗歌教学有他自己的领悟,他谈到,优秀的古代诗歌中,美丽的景色、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审美的趣味,对学生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都会起到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古代诗歌的学习,他强调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并尽可能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同时提出要根据诗歌的意境、诗情、诗味、诗节、诗眼、诗律、诗韵进行诵读创造。我以为,这都符合新课程理念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当然,“诗无达诂”,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如此。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里,我们可以看看刘海源在这方面所作的探索。史绍典  相似文献   

13.
王飞 《语文天地》2014,(1):33-36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是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重要文学样式,学好诗歌是进入文学的重要一步。而学好诗歌的关键是诵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读”,可见诵读对于品味诗歌情感的重要性。本文以赵嘏的《长安晚秋》为例,尝试探索古典诗歌的“五读教学法”。  相似文献   

14.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永恒的经典,要把诗中的意境美、思想美、语言美、文化美挖掘出来,就需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正确的指导。古诗词的诵读不同于一般文章的诵读,这是因为古诗词的语言更具空灵感和意境美。如果在诵读中不把诵读与联想、情感体验、文化意识结合起来,是无法读出古典诗词的诗味,无法把握诗歌的内涵。因此,要读好一首诗,首先,借助诗歌通过意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将诵读与联想、想象结合起来,关注诗中的意象,领略每首诗歌的美感。其次,进行分类诵读,自然接受诗词中的文化意蕴。这样,学生就会轻松进入诗词的海洋,领会诗中的“情、爱、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5.
《春江花月夜》是唐朝诗人张若虚的作品,后人给予这首诗极高的评价:“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此诗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该诗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有很高的价值,其中值得品味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我在教学该诗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能流畅地诵读诗歌。2.分析诗歌中抒写的景、情、理及其完美融合,感悟诗歌。3.分析古典诗歌中的特定意象,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实践中扣住“品读、感悟、创造”这条主线,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詹丹 《语文学习》2010,(5):42-45
我在此前发表的有关郭沫若《天上的市街》分析文章中.谈到了诵读与解读相辅相成的依存关系。尽管那篇以分析为主的文章,只稍稍谈及诵读问题.但这绝不意味着我对诗歌诵读方式的轻视。诵读既是感性把握诗歌的重要方式,也能把理性的解读重新整合进一个统一的艺术世界。这里,我将以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为对象(上海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反复朗读这首诗”的要求).试着探讨一下解读与诵读相结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修订版 )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 150篇”,同时,还附有 8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古诗博大精深,凝练含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儿童诵读古诗既是人文精神的熏陶,又是古诗语言的积累。为此,笔者自三年级上学期起,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开展每周诵读古诗一首的活动。   一、规划诵读内容   每周的诵读内容切忌信手拈来,临时准备。在活动前,教师应当整体规划诵读内容,做到心中有数。首先,参考《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看图读古诗》、《儿童启蒙古诗三百首》等古诗蒙学书籍,选…  相似文献   

18.
诗歌,诗宜歌,诗亦歌。诗歌是一种最适合朗诵的文体,声情并茂的朗诵容易使人领会诗的内蕴,感受诗的美感,更能传达诗的灵魂。《天上的街市》就是这样一首适合诵读的诗歌。  相似文献   

19.
继《在语言的天空里飞翔》《洪镇涛语感教学实录》的先后问世,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我国语感教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洪镇涛先生领衔主编的又一鸿篇巨制——《洪镇涛语感培养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又由北京开明出版社隆重推出。《教程》分“诵读”和“品读”两个系列共六个分册。“诵读”系列有《古典诗词诵读》(小学卷)、《古典诗词诵读》(中学卷《)精粹古文诵读》(中学卷)。其编写体例为:每首(篇)诗文后有“注释”“译文(诗)”“品味”“背诵”。“注释”简洁明了,极具权威性;“译文”生动流畅,尤其是译诗,简直就是一首首优美的白话诗词;“品…  相似文献   

20.
《秋夕》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属写景抒情叙事为一体纤巧之作。本文将愈陛云、袁行霈、臧克家、施蛰存等名家对这首诗的赏析进行了比较分析,笔者从诗歌的逻辑性、诗意世界与诗歌鉴赏中破除定势思维等方面对《秋夕》的赏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