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37年国际联盟通过的两个公约开创了通过国际立法打击和遏制恐怖主义的先河。冷战时期,伴随恐怖主义跨国流动性和联动性凸现,世界各国在国际、地区和双边三个层面开展反恐合作,全球性反恐合作体系初步形成。后冷战时代,恐怖主义从行为动机到行为特征的深刻转变,促使更多国家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推动国际反恐合作体系的深化和强化。然而,现代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全球化和区域化带来的权力流散以及现代世界体系的结构性失衡等因素,对国际反恐合作的实际功能形成严重制约。  相似文献   

2.
温特建构主义文化分析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他将无政府状态与文化联系起来,提出了国际政治存在三种无政府文化,文化通过内化的方式建构了行为体的身份。但温特的文化分析也存在着问题.忽视了文化的累积性、文化的内聚性、文化的霸权性。  相似文献   

3.
肯尼思·N·华尔兹在其《人、国家与战争:一种理论分析》一书中,提出了战争根源的综合因素说。认为人的本性和行为、国家制度的不健全、世界无政府状态的存在,是导致各种类型战争的三种不同层次的因素。开创了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层次分析,尤其是关于国际体系性质的分析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实存哲学,尤其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它赋予了我们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中所应有的悲情态度,以悲观的现实来预防乐观的理想所带来的冲击。这也就启示我们,实力是国家存在的依托,制度和文化比较而言并不是本质因素。于是,探求国际无政府状态现实下的实存精神,就成为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内在诉求。  相似文献   

5.
无政府状态是国际政治的一个核心概念,但主流理论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却大不相同。无政府状态确实是先验存在的,也必然使体系呈现自助性。同时,无政府状态还是不断演进的,从无政府状态的演进这一角度我们可以更为准确地审视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6.
国际无政府状态是国际政治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各大国际政治学派争论的焦点。西方国际政治的三大学派以此为基础建构了不同的国际政治理论。在本体论、认识论和研究范式上的不同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理解它们之间的不同对于研究国际政治理论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为学者们从更深的层面理解政治现象提供了启发:通过对国家的身份、利益和无政府文化等常见概念进行重新定义,温特指出了主流国际政治理论所存在的一些谬误和盲区;试通过对温特思想的梳理和分析,阐述这一思想对国际机制研究的影响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滨州学院学报》2022,(5):36-41
《孙子兵法》中并未有对春秋时期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直接描述,但根据孙子对战争的看法,及其以理性为特色的军事理论,可尝试推断、总结孙子的国际政治思想,即以国际政治的视角挖掘《孙子兵法》中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春秋时期华夏国家之间具有国际无政府状态的特性,孙子扩展了战争与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相关性,并主张应理性对待战争,因为战争既是国家保证生存和扩大权力的手段,也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一国权力的基础是其物质资源和兵力,而对权力的追逐应符合国家的自身实力,并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审慎的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9.
国际政治理论中的无政府状态假设:不同流派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政府状态是当代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各思想学派理论论争的一个焦点。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把无政府状态视为先验而又不变的结构因素 ,在此基础上构建国际政治理论 ,考察国际关系的冲突性或合作性 ;英国学派和建构主义则以演进观考察“国际社会”秩序机制及其文化属性 ,特别是后者赋予无政府体系多种逻辑 ,因而具有一定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0.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现实主义学派、理想主义学派和建构主义学派对国际安全的分析,都建立在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的假设上。现实主义学派强调国际社会处于"霍布斯"式无政府状态,理想主义学派认为国际社会处于"洛克"式无政府状态,建构主义学派则认为国际社会也可以建构一种"康德"式无政府状态。对无政府状态的不同理解也使三大学派给予了不同的维护国际安全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两个层面,回顾了美利坚合众国自独立以来,到伊拉克战争为止共计220多年的历史行为,初步探讨了美国政府长期以来所推行的一种强有力的内外政策——“战争经济”政策,并从认识论触角对美国人的国家意志和历次战争产生的社会经济、政治影响等方面作出了比较客观的评价,这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国际社会主流的背景下,进一步认清美帝国主义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际社会已进入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国际合作越来越成为国际行为主体谋求自身利益的重要选择,并且在合作范围、合作形式、合作主体和合作层次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虽然国际合作仍会受到国际无政府状态、全球权力分配以及信任危机等因素的负面影响,但随着合作内容的深入、合作机制的深化以及各行为主体之间利益和信任的增加等,国际合作最终将会促进世界各国走向和谐与共赢。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毛泽东的国际政治理论:即国家存在论(独立自主和利用外援)、战争和平论(战争与和平的思想)、和平共处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世界结构论("中间地带"论和"三个世界"论),以说明毛泽东思想在国际政治理论方面也是集大成者,最终明了他在此方面的贡献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国际政治理论大师相媲美.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人类文明的极大破坏,但二战客观上又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加速进步,主要表现为二战之后欧洲的殖民体系在全世界崩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蓬勃开展及世界经济的加速发展。战争的恐怖及战后核武器的不断升级,使今天的人们竭力避免用战争的手段解决纠纷,和平成为当今政治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5.
"和而不同"是指以"不同"为前提,在求同存异中推进事物发展。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建构世界新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从总体上看,国际社会秩序经历了从无政府状态向有秩序状态的缓慢演进过程,但历史的均衡秩序、霸权秩序、多极化秩序等都不是理想的国际秩序,不利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我们应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处理国际关系,审视世界秩序的基本特征和现实状况,建构"和而不同"的和谐世界,以更好地维护世界新秩序。  相似文献   

16.
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体系造成国家间的"文化安全困境",国家意识形态的竞争是传统文化安全的主要形式。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年代,国家间文化经济的竞争逐渐上升成为非传统文化安全的主要竞争形式,其中文化产业之间的竞争成为当代国际文化竞争的新形态。在无政府状态下,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而发展文化产业关键在于提升文化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试论罗斯福新政与二战前美国外交政策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 ,早已成为世界头号政治经济强国的美国却推行了一套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在分析该政策的成因时 ,我们固然不能离开美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孤立主义的历史传统 ,但不能否认 ,当时这一政策已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种特征来源于著名的罗斯福新政。新政经济民族主义的国际影响 ,并不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上 ,在政治层面上也成为直接导致战前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 ,目前我国学者在分析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成因时 ,并没有对新政本身给予足够的关注。例如陈兼先生在《走向全球战争之路》一书…  相似文献   

18.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战后重建和战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认为,这场名为"反恐"、"民主"的战争实际上是一场全球强权国家对地区强权国家的强权争夺战.作为全球强权国家,美国试图通过战争实现其潜在的经济利益.但是,这一目的能否达到,以及在什么程度上达到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当前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诸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伊拉克的重建和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恢复需要通过国际间相互协调合作达到,美国的单边主义将使它在实现其潜在利益的道路上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转折点。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冲破帝国主义的锁炼,建立起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在这个由苏联共产党所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由于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消灭了经济生活中的无政府状态、危机和失业,成为国家主人翁的苏联广大劳动人民发挥了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苏联的经济和文化,以资本主义国家所不能比拟的速度向前发展着,极迅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把帝俄时代所遗留下来的经济和文化的落后状况根本改变过来。四十年来,苏联经历了无数的困难:饥饿、內战、帝国主义者的包围和干  相似文献   

20.
国际无政府状态历来是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先验给定和逻辑起点。然而,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互动频率提高,互动密度加大,国际社会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无序状态将为有序状态所代替,国际无政府状态将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