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教育权是教育法研究的核心。教育权可从广义与狭义、主体与客体等层面分别定位为国家教育权、社会教育权、公民教育权。教育权的横向分配和纵向分配都有不同模式。我国教育权分配模式的现实选择,既有其根据也有其问题,需要在改革中完善。  相似文献   

2.
论教育需求多元化视域中的教师教育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现有的教育供给制度中,最主要也最基本的是教育权的分配制度。这种分配是多元的、全方位的,不仅包括中央和地方间的分配,也包括教育权这一客体在不同的主体如国家、社会、家庭与公民个人之间的分配。在教育权的这种分配体系中,基于教师的特殊身份及其所具备的特殊功能,教师教育权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因而,在教育需求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教师教育权的重新定  相似文献   

3.
教育公正刍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受教育权分配问题上 ,简单的效率优先论和平等优先论都不完善。只有在综合了自由、平等、效率和社会合作等基本价值的教育公正理论指导下 ,才能较为合理地处理受教育权分配问题。本文借鉴罗尔斯的正义论提出了现代社会的教育公正观 ,联系我国现实提出了五个教育公正原则 ,并对当前我国在受教育权分配方面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4.
2006年发生的"孟母堂"事件折射出我国教育权配置的不合理。根据教育产品及其经济属性原理,教育权配置应该遵循三大基本原则,即"以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权实现为中心"原则、"阶段性分类配置"原则"、教育义务分配的量的均衡性"原则。  相似文献   

5.
周翠彬 《培训与研究》2010,(10):73-75,89
教育公平,是指公民的受教育权能够通过制度性的保障而公平地得以实现的一种社会权利分配状态,它是社会公平在受教育权方面的具体表现。受教育权可以分解为学习机会权、学习条件权、学习成功权三个子权利,从微观上看,教育公平表现为社会个体享有的三个子权利的公平;从宏观上看,教育公平则体现为社会群体在教育资源竞争过程中的公平。  相似文献   

6.
以权利的四项要素为依据可以看出,应试教育并不是对受教育权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受教育权某些基本要素的过度强化和对另一些要素的弱化,从而造成事实上的不平衡,是公民的受教育权扭曲的表现。应试教育从未体现出权利和义务分配的合理性,导致受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失衡。  相似文献   

7.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了公民受教育的权利。与传统的权利相比,公民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由国家保障其实现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我国,少数民族公民受教育权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其现实的意义,因而,少数民族公民受教育权实现的特殊要求是确保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8.
受教育权是宪法权利、基本人权,也是大学生的核心权利。法治社会要求有权利必须有救济。当前大学生受教育权的法律救济途径不畅通,应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受教育权的申诉机制.构建大学生受教育权的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制度,以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受教育权.  相似文献   

9.
教育公平是指公民的受教育权能够通过制度性的保障而公平地得以实现的一种社会权利分配状态。在高等学历教育阶段,也应当保证教育公平。高等学历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其法价值追求是程序公平。其立法应该贯彻必要差别原则。  相似文献   

10.
尽管未成年学生监护人是教育法律关系中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与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教育基本法却并未给予其应有的关注与地位。未成年学生监护人的教育权具有权利与义务二重属性,在强调监护人教育权义务属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权利属性。相对国家教育权(主要透过学校教育来实现)而言,监护人教育权无疑居于从属性地位,但不能因此而漠视监护人的教育权。近些年来,监护人教育权意识的不断提升以及某些具体“抗争”,开始让学校教育有些无所适从。教育法规应对监护人教育权与国家教育权、学校教育权的边界作进一步明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