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王安忆"三恋"文本的分析,了解她在作品中对于女性生命欲望深层的探求与把握,从而使女性自身的意识得以彰显,获得了女性文学写作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王安忆“三恋”文本的分析,了解她在作品中对于女性生命欲望深层的探求与把握,从而使女性自身的意识得以彰显,获得了女性文学写作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王安忆“三恋”文本的分析,了解她在作品中对于女性生命欲望深层的探求与把握,从而使女性自身的意识得以彰显,获得了女性文学写作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长恨歌》是王安忆的巅峰之作,这部作品奠定了她在女性文学创作中的地位。作品中因其本身的女性性别身份以及潜在的女性主义意识,表现出了不同于男性作家的女性写作立场和女性话语方式,通过作者独特的女性叙事视角,塑造出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女性形象,文章主要通过《长恨歌》中叙事方式和王琦瑶的形象来分析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5.
当代女作家王安忆在涉笔性爱,使女性作品中的女性意识由社会层面发展到性别自觉阶段,达到了第一次飞跃和突破之后,其女性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并未仅仅停留在对内容的书写和挖掘上,而是进一步上升到对文本形式的改造和利用上。王安忆在其女性意识的发展过程中,成功实现了进一步突破,这奠定了她作为一个女性主义者的坚实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经历了从“人的自觉”向“女人的自觉”的不断探索的过程。其中王安忆的女性文学创作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她是最先探索女性意识、女性地位、欲望的中国当代女性作家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文坛上,她以“三恋”和《岗上的世纪》等大胆描写性爱的作品震撼文坛,作品真实地展现了女性自我本真的另一道风景,由于其中的“性爱”主题触及了对于女性欲望这一作为以往文学与道德禁区的幽深领域,所以引起了批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从女性意识这一角度对“三恋”文本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王安忆是我国新时期文学一个创作丰富、历久弥新的作家。在她的笔下总是飘逸着女性的温情,却难见男性昂扬的风姿。文章结合王安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品,着力从文本中对王安忆笔下的男性形象作一简单的归类,并从当时王安忆的创作心态中分析作者创作之因。  相似文献   

8.
韩梅梅 《文教资料》2012,(34):63-65
张爱玲和王安忆是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两位颇具代表性的作家,两人都以上海这座繁华的大都市为书写空间,描绘了一个个平凡女性的悲喜命运,对女性心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追寻,凸显出了鲜明的女性意识。王安忆显然是对张爱玲这一书写传统的继承,但她又有自己的发展。她在女性关怀方面更理性,也更现实。  相似文献   

9.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王安忆作品的女性主体意识。试以《长恨歌》为例,探讨王安忆作品中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及女性对"他者"的依附性。在《弟兄们》这部作品中,王安忆将男性意识植入女性个体精神之中,试图以男性意识代替女性的自我意识,超越女性自身的局限,结果恰恰相反,未能确立女性自我本体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反而导致女性自我价值的整体丧失。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女作家们自觉地疏离男性作家所热衷的政治、历史、社会之类的宏大叙事,回归女性的经验领域,专注于女性意识的书写,在林白、陈染、王安忆和张沽等女性作家的作品中,体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反抗和颠覆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世界进行重新书写;强调人的私人化的精神空间,以个体的生命意识来展示文学的审美追求;回到直面现实、自由书写的女性空间里,使女性主义文学进入全面关注都市女性生存命运与个体体验的新阶段;深入到情感的内部对爱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爱的质问与怀疑。  相似文献   

11.
陈染作为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的一个突出个案,曾引起文学界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尝试运用社会心理学的认同理论,并结合女性主义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陈染的作品分析,来揭示陈染创作中的身份认同轨迹。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陈染在20世纪80年代写作之初,还没有明确的性别意识和性别立场。这一时期她的创作经历了身份认同感的缺失与寻找的焦虑这两个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陈染的创作风格趋于成熟,她的作品开始具有了明确的女性意识,然而同时期陈染的作品还没有能力构建出理想的女性人格,她的身份认同之路依然充满了曲折。  相似文献   

12.
张悦然论     
本着对一个有潜力的文学新人负责的态度,细读其文本,将其置于文学史座标系中来考察,会发现张悦然的小说属于主观型创作,诗化小说;其小说存在明显的唯美主义追求,且充满魔幻与灵异色彩;从女性文学角度来看,其作品是典型的女性文本,具有女性的阴柔极致之美。  相似文献   

13.
宗璞是一位沐浴在西方艺术之中,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知识型女作家,其文学创作坚持“诚”与“雅”的原则,执着于知识分子生活的描写,并从中升华出哲思和理意,在艺术上追求“外观手法”和“内观手法”、再现和表现相结合。从整体上审视,宗璞的创作呈现出真性情、理趣化、含蓄蕴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陈衡哲是中国新文学第一位女作家,她的小说不多,但有着自己的独特个性,呈现出不同于大多数同时代作家的清新、理性气象。由于种种原因,关于陈衡哲及其作品的研究比较少,甚至有人说她的小说与当时国内的主流小说不一致。但是,从以“五四”为起点的现代性文学的基本特征来看,它们仍然体现了中国现代小说初期创作的面貌和特色,体现了现代人学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萧红是一个独具风格的女性作家,她习惯把自己的人生体验融入创作之中,这种书写自己独特生命体验的作品容易让人在精神深处有所感动。回望历史,萧红研究经历了从单一表层的思想主题研究到多视角深入的心理文化研究,萧红作品的价值不断被挖掘,但作品蕴含的丰富性与作者本身的复杂性给人留下很大的阐释空间。笔者试图将萧红的文学想象与她的人生经历相结合,在生活中寻找她的创作源泉,在小说中探寻她的生命影迹,从而探析爱这座大厦在萧红的生活实践与文学想象中的坍塌和重建。  相似文献   

16.
凌叔华是新文学初期活跃于文坛的少数女作家之一,其小说创作成就主要集中在20世纪20、30年代。关注女性生存、审视女性弱点,揭露军阀罪恶、谴责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和老少皆宜的儿童小说是其三大主题。细腻的女性观察,柔美、幽深的诗的意境和精巧的现代小说结构布局形成了凌叔华小说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凌叔华20世纪20、30年代的小说创作以不容忽视的成就垂名中国现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17.
作为"留学生文学"的代言人,於梨华及其留学生小说在台湾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於梨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呈现五六十年代海外华文文学无根、离散的漂泊的主题审美内涵,反映出该时期无根漂泊的游子,尤其是留学女性在异乡情绪下,国族身份认同的焦虑/迷茫和女性主体建构的艰难。  相似文献   

18.
男权社会是女性本质异化和失落的根源,而女性骨子里的以男性为中心为天为世界的奴性意识及病弱心理则成为阻碍女性自身发展的内因。执着于人性阴影的指认与鞭挞,是张爱玲对女性主义文学的深入拓展。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色彩浓郁而别致,本文拟通过对张爱玲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形象进行分类剖析、从女性异化的角度来探讨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9.
亦舒把女性的主体意识作为新的精神注入到其作品中,将时代女性的独特经验、群体感受、生存困境,矛盾心理一一展现给读者,其女性主体意识主要表现为:倡导经济独立、与异性交往中的自主意识、对同性之谊的珍重。这种女性主体意识使其小说在当代女性文学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吴素萍 《丽水学院学报》2007,29(1):46-48,109
卫慧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表现在她试图通过强化女性的独立力量、颠覆和解构传统的爱情模式以及躯体语言策略的运用,从而实现欲望时代女性主体的自我拯救.然而卫慧的写作似乎是一场艰难的突围表演,难以逃脱"被看"的遭遇,也没能摆脱市场商业化的操纵,进而被视为迎合男性读者低级趣味的色情文学的一部分,从而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