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传统的新闻价值理论,一直把新闻的时效性、地域性、趣味性等作为衡量新闻取舍的坐标。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的坐标将逐步失去它们的功效,正像传统的长度单位,面对“纳米”时代显得一筹莫展一样。网络信息时代使得新闻时效性上的竞争成为“零差异”。所谓“零差异”其实仍旧是“有差异”。这种“差异”在相同的媒体  相似文献   

2.
新闻价值是媒体判断一个事实能否成为新闻以及如何进行处理的标准。通常,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都是新闻价值的基本要素,它们左右着媒体对事实的判断,并在版面上表现出来。 在新闻价值的各个要素中,“第一”、“率先”、“首次”等表达新鲜性的字眼往往能博得媒体的青睐。但是,在新鲜事物越来越多、新闻报道对象  相似文献   

3.
罗文全 《青年记者》2006,(18):75-76
新闻价值创造新闻影响力,新闻职业让了我们养成了这样的“本能”:当听到某件事情或事件的时候,首先考虑到这个线索有没有新闻价值。确定有价值之后,才去深入了解和核实事实的真实与否。如何成为发现新闻价值的优秀“选手”,是新闻实践中的一门必修课。  相似文献   

4.
王丽 《青年记者》2003,(9):26-26
“新闻由头”顾名思义,由者,缘故也。由头,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新闻的引子,或者叫“新闻根据”、“新闻依据”。“新闻由头”是新闻的基本因素之一,是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胡丹  唐天啸 《新闻知识》2005,(11):70-71
网络“新闻专题”,指的是网络编辑基于对某一个新闻事件或某一新闻主题价值大小判断的基础上,将相关信息挑选出来以后将其组合、编排成为一个整体,使之作为一个特设栏目在线驻留,供网民浏览阅读。网络新闻专题通常是针对重要的、往往是正在发生和发展的新闻事件报道所做的一种报道。如此处理方法,网络媒介往往能方便受众参阅多方面的新闻及意见性信息,  相似文献   

6.
对于每个电视记者来说,在日常生活与工作实践中,及时、敏锐地感知、发现直到准确地判断、报道新闻,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记者称职与否的必要条件。为此,就要求电视记者具有发现与判别新闻的“新闻嗅觉”,即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简单地说,新闻敏感是指迅速发现和判断新闻的感知能力,也可以说是指记者迅速识别和判断新闻事实中的新闻价值的能力。老道的记者一般既有一双“新闻眼”,又有一对“新闻耳”,还有一只“新闻鼻”,  相似文献   

7.
宋洪昌 《青年记者》2007,(12):47-48
新闻被称作“易碎品”,再好的新闻也会成为“旧闻”。然而,在具有新闻敏感和善于新闻策划的记者和编辑的眼里,有些“旧闻”就不仅仅是过时的新闻,而是宝贵的新闻信息资源。通过精心的策划和组织,“旧闻”往往就会被赋予了进一步深入发掘和拓展的价值,生发出新的更具广泛影响力的新闻来。这种利用旧闻而展开的新闻策划,可以称作从新闻中找新闻,是对既有新闻的“深加工”,或者说是对新闻的二度开发或者再利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从"十大新闻"评选看媒体的话语霸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媒介除了为受众设置谈论话题外 ,还能规定过去或正在发生的事件的重要性。从“十大新闻”的评选中看出 ,新闻事件的重要性是媒体设置的。大众传播在决定事件的重要性或者决定什么是重大新闻方面拥有足够“自主”和“灵活”的决断权。如果仅仅根据媒介人员自己的价值判断作出决定 ,这种判断只能说是一种霸权  相似文献   

9.
“新闻敏感是记者编辑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新闻敏感至关重要,它是记者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其职业个性的集中体现。高度的新闻敏感是一个记者在政治上业务上成熟的标志。新闻界大多是从新闻学角度看新闻敏感,但我们在“新闻敏感”这一概念中,会觉得可以将“发现”、“判断”、“能力”这几个关键词归入心理学范畴。这说明“新闻敏感”这一概念带有新闻学和心理学交叉学科的性质。  相似文献   

10.
刘晓程 《今传媒》2005,(4):18-20
在我国,“新闻阅评”与“媒介批评”这对概念一直未能明确区分。本文试图从二者的表现形式入手,分析它们各自的特征,归纳它们不同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媒介批评”的内涵与本质。人们常说的“新闻阅评”、“新闻审读”等都包含“批评媒介”的含义,它们与本文讨论的“  相似文献   

11.
刘嘉 《记者摇篮》2005,(3):62-63
对于“新闻敏感”这一概念.以往学术观点大都是从新闻学单方面做阐释。《新闻学大辞典》对此的解释是“新闻敏感是记者编辑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界定中的几个关键词就可以将其归入心理学范围。这几个关键词就是“发现”、“判断”、“能力”。这说明“新闻敏感”这一概念带有新闻学和心理学交叉学科的性质。  相似文献   

12.
刘敏 《新闻爱好者》2004,(12):47-47
古人云:“力贵齐,智贵捷。”一个优秀的新闻传播,必须具备灵敏的新闻嗅觉,从而及时、敏锐地认知新闻信息。这种嗅觉就是所谓的新闻敏感,即新闻记能迅速地识别和判断新闻事实价值的能力,亦是记对新闻事实、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鉴别、判断能力,或说,是发现和捕捉新闻线索的能力。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或称“新闻鼻”、“新闻眼”。  相似文献   

13.
新闻报道中的"平民化"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卫红  张彤 《青年记者》2006,(14):56-57
如今社会是一个资讯发达的社会,新闻对人们的影响是十分广泛而深刻的。新闻从业通过新闻报道传递出来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判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对这个社会的认知。所以,新闻从业面对社会时采取什么样的视角,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平民化视角”近年来成了新闻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4.
计科宪 《报刊之友》2012,(12):153-154
新闻评论作为“报刊的“眼睛”和“报刊自己的“喉舌”,其作用的发挥有赖于新闻评论者“思想的力量”,具体包括思维力、选择力和判断力。新闻评论者通过自己的选择、阐释、判断,增加了新闻事实的认知价值,提供了一种有附加值的新判断。  相似文献   

15.
(一)新闻摄影的复合型价值判断 与新闻写作的单一价值判断不同,新闻摄影的价值判断是双元复合型的价值判断。新闻摄影不可能离开新闻性这个所有新闻形式必须具备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特性,与此同时还必须具备具有特殊意义的形象性的独特个性。无需借助任何语言文字,一幅图画就可以将所携带的信息进行完整的传播,形象传播的神奇赢得了“一图胜千言”的美誉。新闻性是新闻摄影的共性,形象性是新闻摄影的个性,新闻性与形象性组成了新闻摄影简单而又复杂的双元价值结构。  相似文献   

16.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取决于新闻采访,新闻采访的方向来自于新闻发现。如何从纷繁的客观事物中发现新闻,并迅速作出判断、报道,能否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是衡量一个记者对事实中新闻价值的发现和鉴别能力的试金石。美国著名新闻学家李普曼曾说:“一条新闻的价值往往不在于文字上有多么优美,写作上有多么高明,而在于谁首先发现它,报道它。”  相似文献   

17.
新闻采访中,不少同行每每以“网鱼”做比方,把获取价值大、可读性强的新闻当成捞到了“大鱼”。但数年的新闻采访实践,使我对新闻有了一定的感性触摸和理性认识,我觉得新闻采访的路子与其说是像“网鱼”,倒不如说像猎人打猎更贴切。因此,在新闻从业中,我主张自己能成为一名  相似文献   

18.
新闻敏感,有人称为新闻“鼻”,也有人叫它新闻“眼”,是一种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记迅速、正确地判断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对于读的利害关系及其社会价值的一种能力。记的新闻敏感离不开政治敏感。没有政治敏感的记,无法发掘出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新闻。记的政治敏感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其新闻敏感的强弱,新闻敏感不是天生的,它可以通过不断提高政治敏感而提高。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人文社科情感转向理论范式以及新媒体网络运行逻辑,一种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暖”新闻理念应运而生。这一新闻传播理念体现以人为本的新闻“人学”转向和新闻“温度”与“品质”,是具有中国话语特点的建设性新闻观。宏观来看,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统领,其本身就为新闻传播工作指向了人。中观层面的新闻观应该怎样体现人?怎样为人的精神服务?这取决于新闻文本的价值观,它不同于新闻价值,它是用于判断和左右新闻价值的更为隐秘和更具决定作用的悬置的价值观在文本中的体现,这种价值观念内嵌于新闻文本中,并通过传播过程影响和建构整个社会的价值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李燕 《新闻窗》2005,(6):66-66
军事新闻传播是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战时还是平时,军队新闻传媒都是我军建设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新闻敏感性是指记者发现和鉴别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与人物的能力。换言之,是采写者善于在一大堆事实中,特别是在不被人注意或人们司空见惯的事实中,能迅速准确地识别、判断出有重要价值的新闻线索或新闻事实的本领。这种能力国外新闻学称之为“新闻鼻”,就是对新闻的嗅觉,也叫“第六感”,前五感指记者天然具备的眼、耳、鼻、舌、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