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2 毫秒
1.
卢卡奇对语言的研究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本体论转向及其发展的重要环节。卢卡奇以语言本体论来揭示社会历史的存在,语言本体论是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基础和深层内涵。卢卡奇反对仅仅从工具的意义上理解语言,而主张从存在的意义上说明语言,也就是说,把语言当作人的存在,当作人性的规定来理解。  相似文献   

2.
传统语言观认为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或是表征事物的工具。因此,从索绪尔开始,人们一直关注对语言的内部结构的描写。当人们逐渐将视线从语言内部转向语言外部研究时,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解释学语言观则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家的语言本体论思想,即人不可能在语言之外从本质上把握语言。通过解释学对语言工具论的批判,揭示了语言的本质,即语言并非工具,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语言是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论语言科学与语言技术的新思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语言学已经凸显“语言科学”与“语言技术”的二分互补格局,语言技术包括语言本处理技术和语言系统模拟技术。计算语言学是利用计算机作为语言研究工具和探索语言的可计算性问题,同时建构基于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基础之上的语言理论的新学科。面向语言系统模拟的计算语言学研究可比喻为“电脑模拟语言能力工程”或“语言能力移植电脑工程”。第五代计算机研制的搁浅表明,建立在“人一人对话”行为基础上的语形语法学难以完成这一任务。人类语言的本质共性是语义性,语言能力移植电脑工程的基础研究是语义结构网络研究,这一研究可比喻为“语言基因图谱分析工程”。研究对象的语义性转移和研究成果的技术性趋势将成为21世纪的语言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语言的谋划     
语言不是人类的工具,相反,语言是人类的主人。语言的本质就是它自身,语言“说”,语言才敞开,世界也才能敞开,语言不“说”,世界混沌一片。语言开启了理性的世界。我们所有的思考都存在于语言的“说”中。语言“说”出它的存在,语言敞开,显示。语言“说”,语言在谋划,逻辑思维是语言的谋划,文明也是语言的谋划。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阐释学这两位重要代表人物从各自理想的角度对语言进行了哲学思索和本体论规定。在海德格尔那里,语言被赋予了理想化的诗意韵味。伽达默尔在沿着海氏语言观所启示的方向思索语言的同时,强调了语言与自我、与历史的必然联系,摆脱了海德格尔所思虑的两种相互对峙的极端可能性:语言是存在的牢狱和家园,代之以中庸的、调和的可能性———语言是能被理解的存在,从而把阐释学所追求的语言与意义的本体论同一的语言观向前推进了一步,并为一种本体论阐释学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6.
哲学的语言转向唤起了教育的语言转向。教育的语言转向有双重意蕴:语言是教育的工具,语言是教育的家。不同的语言与教育相遇,展现的是不同的教育研究和教育生活图景。通向语言之途的教育,所要达于的是一种超越了工具论和本体论的语言,是一种在更高层面实现了二者辨证融合的语言。  相似文献   

7.
语言本体论认为:语言不是传达意义的工具,语言就是意义本身。作为意义本身的语言指的是实际使用中的语言,而不是字典辞书中的语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教学生动地体现了这种理论观点,广大的对外汉语教师也有必要自觉站在语言本体论的视角去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  相似文献   

8.
承认语言是一种世界观,就会给语言以本体论的地位,就会更加注意从民族和民族文化的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更加重视思维对语言的影响,就会把语言研究重点放到语义上,也有助于我们运用辩证的方法研究语言。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这是“语言工具论”的主要观点.语言因其象征化功能、言语行为的特性、语言在自我内部和自我之间的流动、语言假设的自我失败和自我实现机制等,建构了权力体系、性别差异、人际关系、制度事实等一系列社会实在,这是“语言建构论”的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这是“语言工具论”的主要观点.语言因其象征化功能、言语行为的特性、语言在自我内部和自我之间的流动、语言假设的自我失败和自我实现机制等,建构了权力体系、性别差异、人际关系、制度事实等一系列社会实在,这是“语言建构论”的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不是一开始就作为学的第一要素的,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心目中语言在学这个人类精神家园里,它只是处于“老四”的位置,这是亚里士多德“把学看成是自然与社会人生的摹仿”的摹仿说观念使然的。到了20世纪30年代,高尔基提高了语言的地位,称之为第一要素,在学这个人类的精神家园里处于“老大”的位置,它暗含了20世纪初以来出现的现代学语言观.即学语言本体说,也就是把语言看成学的本体.学就是语言的建构,语言是学存在的家园.与科学和日常生活不同.语言之所以能成为学的第一要素,主要在于三大条件,即言说方式;它蕴含的丰富性或多义性;它蕴含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12.
当代哲学已经从以语言哲学为中心转到以心智哲学为中心。心智是涉身的,心智哲学也是涉身的和经验、体验相关的。心智哲学与关注主体的心智和认知能力及其相关联的语言能力,是一种体验型的哲学。语言不是认识论的工具,而是本体上的状态;言语就是身体,言语就是存在。认知语言学提倡人的主体性,研究心智活动及其外部表现,认为语言是人类相同的心智基础和涉身体验的外在表现,将对人类心智问题研究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3.
本质主义的文学本体观念是制约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的主要瓶颈。20世纪的西方哲学和文论研究为克服文学本质主义,为确立文学存在方式的文学本体观念开辟了道路。中国当代文论教材中存在着文学本质与文学存在方式并置带来的文论知识体系两层皮的缺陷。在文论教材编写中确立文学存在方式的文学本体观念,是中国当代文论教材改革和建设首先应加以考虑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哲学实践本体论认为,人类世界的本体是“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它不是恒定的、预成的,而是动态的、生成的,自然界、社会和人就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生成的。生存论的实践本体论内蕴着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以联系和发展为总特征的辩证法理论的本体论基础就在于人的生活实践之中。辩证法既不是单纯的主观辩证法,也不是单纯的客观辩证法,而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5.
建构主义翻译学的理论基础有实践哲学、交往理性、共识性真理观、言语行为理论等等,但是交往观是始终贯穿在建构主义的各个理论基础之中的.探讨了交往观是如何体现、贯穿、连接各个理论基础的,并坚持以语言为本体,最终实现正确、合理的理想的交际.  相似文献   

16.
教学哲学是教学论的哲学层面,使教学论具有了哲学性质和哲学内涵。为些需从教学哲学和教学论的关系入手,研究教学论的哲学内涵,用思想的方式探寻教学本体、追寻教学理想。  相似文献   

17.
孔孟儒学的诗学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学的基本形态是由相关的哲学基本形态分析而来。在中国哲学总体结构中,从诗性哲学到诗性艺术与审美(诗学),是一个伸延的过程,是从本体到现象的一个方面。孔孟儒学的诗学基本形态,是“礼——乐”诗性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形态。孔孟儒学的诗学方向,基本上是围绕“礼——乐”社会存在本体论的方向旋转的。如果向内深挖一步,此即儒家哲学之心性本体,这是“知人尽性知天”的巨大生命力,更是一种诗性精神(亦哲亦诗);如果向外拓展开去,则是由象征性思维方式呈现出来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诗现象。儒学的诗性智慧,按中国哲学的互补互动功能,又可大别为两种类型:以“水”为象之乐和以“山”为象之乐,即山水(智/仁)之乐。  相似文献   

18.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就是以工具本体和心理本体为基础,重视个体存在的独特性,阐释自由直观(以美启真)、自由意志(以美储善)和自由享受(实现个人审美主体性),重新建构内圣外王的哲学、伦理学和美学本体论,是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19.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这一变革的实质在于,使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转换,即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本体,从认识世界转向改造世界;消除人的生存的异化状态,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是马克思毕生关注的焦点和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历史唯物主义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根本内容和当代意义之所在;历史唯物主义以现实的人为思维坐标,以实践为出发点范畴,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即人与世界的关系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从而建构了一个新的理论空间,即批判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不过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代名词,二者从不同的视角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本体论原本是一个哲学概念,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后被用于研究实体存在性和实体存在的本质等方面的通用理论。计算机界借用这个理论,把现实世界中某个领域抽象或概括成一组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构造出这个领域的本体。因特网中的教学资源越来越受到关注,将本体引入到网络教学资源集成中核心问题之一是构建网络教学资源本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