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许大英  范勇 《情报探索》2023,(10):129-134
[目的/意义]研究政府R&D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对优化政府R&D补贴政策,厘清R&D补贴如何通过创新影响企业持续经营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过程]以政府R&D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国内文献为研究对象,阐述现有国内文献分析政府R&D补贴发展逻辑,政府R&D补贴的前因及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结果/结论]鉴于政府R&D补贴与企业R&D投入的影响效应,建议政府调整和优化R&D补贴在企业中的分配结构,提高财政科技经费使用效率,根据企业所处地域、行业有针对性的制定和设计R&D补贴政策,完善R&D补贴的决策机制和资金使用评估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的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深入考察R&D补贴、非R&D补贴这两种单项补贴工具及其工具组合对企业创新的真实影响。研究发现:在激励企业提高创新数量方面,补贴工具组合优于R&D补贴;而在激励企业提升创新质量方面,R&D补贴优于补贴工具组合。“大龄”且处于“成熟期”的国有企业往往更易得到政府R&D补贴的垂青,而董监高研发背景以及低杠杆率也会提高企业获得R&D补贴支持的概率。政府倾向于为高新技术企业及获得风险投资的企业提供补贴组合支持。此外,企业在产权性质、生命周期、行业类别、地域区位等方面的差异会对不同补贴策略的实施效果起到显著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R&D的外部性及其内部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与一般的产品竞争不一样 ,R&D竞争存在外部性。首先分析了R&D外部性 (溢出效应 )的产生机理及其对R&D激励的损害 ;接着考察了外部性的内部化机制 ,着重探讨如何通过专利保护、合作R&D、政府补贴及特许权经营等方法将R&D的溢出效应内部化。最后 ,讨论对我国企业R&D激励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参考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1990~2000年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R&D支出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R&D支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政府对高校研发的资助将会对企业R&D支出产生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最终反映在企业减少其向科研机构委托研发的经费支出上。  相似文献   

5.
政府研发补贴在弥补市场失灵、提高R&D资本配置效率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研发补贴能否缓解R&D资本配置扭曲,尚存在较大争议。以Brandt模型为基础,对2009—2020年省际层面的R&D资本扭曲程度进行定量测算,并展开比较分析,探讨政府研发补贴影响R&D资本配置的理论逻辑,并基于2009—202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并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实证检验了政府研发补贴强度对R&D资本扭曲程度的非线性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东中西三大地区之间的差异。研究发现:我国R&D资本扭曲程度正在缓解,大多数省份的R&D资本配置逐渐趋于合理;政府研发补贴强度对R&D扭曲程度呈“N”型影响,过低和过高的研发补贴强度均不利于缓解R&D资本配置扭曲,当政府研发补贴强度在[0.0491,0.1399]区间内,能优化R&D资本配置;三大地区的最优补贴强度区间差异明显,最优补贴区间的中心数值东部最低,其次为中部和西部,最优补贴区间跨度最大的是中部地区,其次是西部和东部。  相似文献   

6.
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R&D支出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参考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1990~2000年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R&D支出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R&D支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政府对高校研发的资助将会对企业R&D支出产生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最终反映在企业减少其向科研机构委托研发的经费支出上。  相似文献   

7.
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致使企业的RD投入低于期望的最优水平,政府应对其进行补贴,但是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态势存在明显差异,政府应制定差别化的最优补贴率,并引导企业在RD竞争或RD合作中作出正确的选择。主要采用博弈论的方法,以企业数量的多少来衡量市场结构的差异,着重考察4种不同市场结构下政府的最优补贴率及其对企业研发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政府的最优补贴率为1,不管企业之间的研发方式如何(RD竞争或RD合作),都不会对最终的研发投入水平产生任何影响;而在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下,政府的最优补贴率为0.33,由于市场上仅有1家企业,因此不存在RD竞争或RD合作的选择问题。(2)在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下,政府的最优补贴率应随企业数量的增加、溢出效应的增大而增大,即竞争越激烈、溢出效应越高,政府越应提高补贴率;而企业之间的研发方式选择主要与溢出效应有关,若溢出效应小于0.5,则企业应选择RD竞争;若溢出效应大于0.5,则企业应进行RD合作;若溢出效应等于0.5,则两种研发方式不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R&D财政补贴能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也可能替代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如何使之发挥激励效应是实现R&D补贴有效性的关键。从实施机制而言,任何政策都是一项机制设计。台湾小型企业创新研发(SBIR)计划卓有成效,其中,有效降低项目管理信息成本和实现政府与受补贴企业之间激励相容的机制设计功不可没。为提高中国R&D补贴的有效性,宜借鉴台湾SBIR计划的成功经验,在委托专业机构从事项目管理、完善研发信息报告制度等机制设计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9.
政府R&D经费区域分布非均衡是不争的事实,且政府R&D经费投入由于具有外部性特征,在配置过程中对邻近地区将会产生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对此,基于新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将政府R&D经费投入空间溢出效应的传导渠道划分为政治性空间溢出和功能性空间溢出,详细阐述这两种溢出效应的产生过程和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30个省份2009—2018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考察政府R&D经费投入的政治性和功能性两种空间溢出效应传导渠道。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政府R&D经费投入对邻近地区政府R&D经费投入表现出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即政府R&D经费投入的政治性溢出效应得到了检验;同时,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及研发人员规模的扩大均有助于提升政府R&D经费资助规模,而财政分权的影响不显著。第二,政府R&D经费投入对邻近地区的技术创新产出表现出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即政府R&D经费投入的功能性溢出效应得到了检验;企业R&D经费的投入同样有效地促进了技术创新产出。最后,围绕上述结论,提出优化政府R&D经费空间配置、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我国1999—2014年29省区面板数据,利用空间面板Durbin模型,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出发,研究技术进步在地区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企业R&D资本投入、政府R&D补贴投入与财政分权等因素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对区域技术进步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从静态角度来看,各省技术进步率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高技术企业的R&D资本投入不仅促进了当地的技术进步,还对邻近地区的技术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而政府R&D补贴仅能提高本地技术进步增长率,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从动态角度来看,前一期较高的技术进步率会对当期技术进步率起到负向影响,从而抑制当期技术进步的增长速度;企业R&D投入对地理邻近地区的反馈效应要先于经济邻近地区,经济距离邻近的企业R&D溢出效应是逐步释放的;政府R&D补贴对技术进步的作用不仅存在地域性,还表现出“短期效果强于长期效果”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企业的R&D投资结构失衡、研究型投资严重不足是企业缺乏原始创新和创造性毁灭与产业结构升级缺乏核心技术支撑的根本原因,其源于外源资金主体对企业R&D资金配置的功能错位.本文使用2007—2015年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发现: 在企业R&D资金配置过程中,由于金融体系功能发展不完善,甄别市场风险有相对优势的金融部门资金并未显著促进试验开发型投资;政府研发补贴显著促进了试验开发型投资,但并未显著促进研究型投资,这与政府矫正市场失灵的优势功能错位.上述两个方面对企业在两阶段研发活动的资金配置上产生了一定的结构效应,由此引起企业R&D投资结构失衡.  相似文献   

12.
本文实证分析了政府补偿对企业技术创新失败再创新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1)政府直接补偿与间接补偿均能提升再创新绩效,且直接补偿效果更显著;(2)企业所有制性质存在调节作用,国有性质强化了直接补偿效果而弱化了间接补偿效果;(3)政府直接补偿与企业再创新的R&D投入存在倒“U”型关系,即直接补偿存在临界值,临界以下表现为补偿溢出效应,临界以上则为补偿挤出效应。而政府间接补偿对企业再创新的R&D投入表现为补偿溢出效应。以上结果拓展了政府补偿方式影响企业再创新行为的研究视野,为政府制定基于创新容错的失败补偿政策与再创新激励政策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9—2014年我国省域创新空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研发资源配置、溢出效应对我国区域创新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省域创新产出的地理集中程度在缓慢下降,但空间依赖程度却不断增强.研发经费投入显著影响我国创新产出空间格局的演进,而研发人员的影响并不显著;大学研发经费集聚对省域创新的影响显著为正,而企业研发经费集聚的影响显著为负;产学合作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不显著,而产研合作呈现显著的负影响.研发经费投入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正,而研发人员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产研合作和产学合作均呈现显著为负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应该实施差异化的区域创新支持政策,合理评估各类研发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研发资源部门配置结构,促进地区之间的研发合作和资源共享,从而避免政策偏差、机制扭曲和研发资源错配.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产品质量提高型创新视角,将技术溢出水平、产品水平差异与垂直质量差异等因素一起纳入分析框架,构建三阶段动态博弈模型,探讨了不同研发模式下企业研发投入决策和政府最优补贴政策。结果显示:政府补贴有利于提高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与社会福利水平,不会产生"挤出效应";技术溢出水平与产品差异化程度均对不同研发模式下政府最优补贴强度的影响有较大差异;在政府最优补贴强度下,研发竞争与研发合作模式中企业的研发投入、产品质量及社会福利水平是相同的,企业倾向于选择利润最大化的研发模式。算例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为此,企业自身应加强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竞争力,而政府则应针对不同的研发创新模式与产业周期特征制定合理的补贴强度区间,同时应加强企业补贴资格审查制度建设,提高创新激励效率。  相似文献   

15.
技术溢出与企业研发政府补贴政策的相机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技术溢出使得企业无法获得研发投入的全部收益,从而削弱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政府根据技术溢出因素制定相机的研发补贴政策可以有效地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技术溢出程度较高时政府对研发竞赛企业的研发补贴相对较高;相对于技术溢出程度较高的卡特尔式研发合作,技术溢出程度较低的竞争性研发合作需要更多的政府补贴。  相似文献   

16.
政府研发资助政策究竟是缓解了企业创新中的资金“匮缺”程度?还是进一步滋长了企业的创新“惰性”行为?研究将2008—2017年间国泰安数据库中2480家上市公司作为考察对象,运用工具变量法2SLS和IV Probit两种方法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1)在控制时间、行业、企业性质和地区固定因素后,政府研发资助对企业创新活动产出以及创新意愿存在U型非线性激励效应,只有当政府资助规模超过某阈值后,才呈现出对企业创新意愿的“挤入”效应,不过这种“挤入”效应可能会带来“重数量”困境。(2)政府研发资助对企业创新偏好产生了显著的“倒U”型分层效应,过度补贴将引起创新偏好向低端化“降级”,造成“轻质量”困境。(3)以上结果在国有/非国有企业、高/低创新强度行业分组间均存在异质性。意味着政府的创新补贴政策需兼顾不同股权性质、不同行业创新强度的差异性,且需重点缓解民营企业和高创新强度企业的资本“匮缺”,以及“鞭策”国有企业的创新“惰性”,鼓励高创新强度行业内民营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否则会进一步加剧不同类型企业间的“激励扭曲”。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1997—200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考察了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R&D支出在各区域以及各分位点处的影响效果.研究表明: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R&D支出的影响效果存在鲜明的区域与分布差异性.从全国范围看,政府对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资助会对企业R&D支出产生杠杆效应,而对企业的研发资助则存在显著的挤出效应,且随着条件分布向高分位点处移动,二者之间的差距将逐渐减小;三大经济区域中,政府对中西部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资助均对企业R&D支出产生杠杆效应,而仅有对东部企业的研发资助表现为杠杆效应,对中西部企业研发资助的效果要视分位点位置而定.  相似文献   

18.
王玮  陈丽华 《科学学研究》2015,33(3):363-368,418
通过构建多阶段博弈模型,同时考虑了横向技术溢出效应以及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创新"双重边际效应"这两种影响企业创新积极性的因素,分析了两种不同的研发模式(非合作研发或者合作研发)下激励制造商创新的两种策略——供应商研发补贴和政府研发补贴。研究发现,政府研发补贴策略相比供应商研发补贴策略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补贴力度总是大于供应商补贴力度,从而能更有效地激励制造商研发、改进社会福利;二是政府补贴策略在制造商非合作研发或者合作研发时能达到相同的市场均衡结果,而供应商补贴策略的效果受到制造商研发模式的影响。此外,供应链各主体对于不同研发补贴策略的偏好不一致。  相似文献   

19.
运用并拓展国际经济学领域的异质性企业模型,从企业异质性视角讨论政府补贴对企业生产率的双刃剑效应。通过模型推演发现,政府补贴对企业生产率的双刃剑效应表现为双门槛、三区间效应:对于既有生产率高于研发创新门槛生产率的企业,政府补贴能够刺激其研发创新并促进生产率提升;对于既有生产率低于研发创新门槛生产率的企业,政府补贴无法激发企业研发创新,进而不影响生产率;对于既有生产率进一步低于幸存门槛生产率的企业,政府补贴虽不影响其研发创新,但会令这些本应被市场竞争淘汰的落后企业得以弥补亏损、继续幸存,从而在数据上表现为政府补贴“阻碍”企业生产率提升①。利用门槛回归方法,本文支持了上述模型推论。政府应当充分考虑企业异质性,择优补贴、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研发投资“市场失灵”、政府补贴“退坡”问题,引入产业内补贴政策。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研究不同阶段不同补贴政策下传统企业和新进企业的最优研发投入策略。研究表明:在有政府补贴无产业内补贴的情况下,政府补贴对传统企业和新进企业的研发投入具有“挤入效应”;在既有政府补贴又有产业内补贴的情况下,新进企业的研发投入与政府的补贴比例、产业内补贴比例和传统企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投入均正相关,同时行业内补贴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在无政府补贴有产业内补贴的情况下,只有当补贴比例小于某一值时,产业内补贴才对传统企业和新进企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具有“挤入效应”;在无政府补贴无产业内补贴的情况下,加大研发投入实现创新是企业的占优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