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董修甲与近代汉口的市政建设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修甲是20世纪20年代市政改革运动中脱颖而出的市政专家,是西方市政理论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在传播和实践的过程中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市政理念,推进了西方市政理论的本土化。董修甲在汉口所进行的市政改革活动是我国城市近代化的缩影。他是汉口工务和公用事业的开拓者,市政行政管理制度化和决策科学化的倡导者,市政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推进者,为我国城市近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以董修甲为代表推动的市政改革思潮是我国近代社会思潮中不可忽视的思想流派,为我国的城市现代化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接受了现代西方教育,但骨子里仍是中国人的他几乎一生都致力于通过比较中西文化,用能够使西方人感兴趣和认同的方式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突出中国文化的长处,也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文化。他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和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从公元前6世纪直到20世纪,西方文论大体上经历了古希腊罗马古典主义——中世纪神秘主义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17世纪新古典主义——18世纪启蒙主义——德国古典美学的文论——马克思主义、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阶段。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西方文论呈现出一些规律:1.西方文论的发展受着西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状况的制约。2.西方文论的发展受西方哲学、美学的影响,大体经历了:自然本体论文论——认识论文论——社会本体论文论(精神本体论文论—语言本体论文论),在18世纪形成了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的两大文论思潮的对立,在20世纪形成了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两大对立的文论思潮。3.西方文论的发展还受到文艺的内在构成要素的左右,19世纪以前西方文论主要是社会和作品的研究,19—20世纪转向作家、艺术家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后又转向接受者、读者的研究。4.西方文论的发展同时还由于人类主体的心理因素的演变而变化发展,大体呈现出由理性到感性,由神学理性到人文理性,由意志到直觉,由显意识到无意识,由全方位到单个心理因素再到多元心理研究。5.西方文论的发展与西方文学的发展一样,形成了广义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相辅相成的思潮。  相似文献   

4.
一、“接受”的内涵 西方学术界对“接受”问题的关注始于古希腊的“解释学”和由此发展起来的接受美学。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研究、接受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前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学派。作为文学理论的一个流派,它着意于文学的接受研究、读者研究,将文学研究的重点由文学作品本身转移到读者的接受上,是以读者的接受实践为依据的独立的理论体系。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率先对教育接受活动、尤其是以大众传播方式进行的教育中的接受活动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5.
普列汉诺夫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支点是强调文艺的阶级性与社会功利性的本质,将文艺的阶级性原则运用于文艺批评。他对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分析和评价影响了我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界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从认同、接受到批判、排斥态度的转变。我们在接受他的这个评价观点时,进行了夸张变形,忽略了他的对西方现代派艺术肯定的论述,因此不可避免的在对待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的态度上走向了否定的极端和简单化的处置。  相似文献   

6.
<正>众所周知,写文章是为了说明某个道理,表达某种思想,传达某种理念。而道理能否被认同,思想能否被接受,理念能否被认可,就要看文章有没有说服力。说到"说服力",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名篇《我有一个梦想》无疑是成功的范例。这个20世纪最为振奋人心的声音,不但鼓舞了在场25万观众追求自由与平等的信心,也激励了  相似文献   

7.
西方现代艺术是一种“丑”艺术,是西方现代社会精神危机结出的酸果。从文化心理角度看,西方读者之所以普遍对这种“丑”艺术表示认同和接受,乐于咀嚼这颗现代文明的酸果,主要是因为现代艺术对西方异化现实的真实表现和反和谐的形式创新,满足了特定时期人们的审美需要和审美期待。  相似文献   

8.
道德建设策略理念是道德建设理论,思想,在行为价值结构,知识结构和精神世界的内化,是行为实际认同,接受,建构的思想,观念,在道德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中,策略理念具有枢纽功能,现实的道德建设策略理念问题主要是表现在价值前提,理论前提和事实前提三个方面,解决问题的对策应主要包括教育改进,宣传拓展和制度创新等。  相似文献   

9.
浅析“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已经逐步从由抽象变为具体,由宏观到微观逐渐深入,其深入的重点是加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在此背景下“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普遍接受和认同。  相似文献   

10.
李印 《文教资料》2010,(6):210-21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成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应建立文明对话的理念。在认同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尊重异族文化和承认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异族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实质。文明对话的理念给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内容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租界与近代中国城市市政早期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租界作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一方面昭示了侵略对中国主权的严重践踏;另一方面又以令人嘱目的现代市政明在古老的中国激起层层波澜。在租界的强烈刺激和震动下,中国有识之士开始“仿租界之武”创办自己的现代市政,由此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市政现代化的艰难一步。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汽车展览最早是从西方国家移植而来的。它分为专门性汽车展览和参与性汽车展览。它对近代中国市政建设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国人科技理性的增强,市民文化的丰富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了解中国近代德育理论是深入理解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方面。其实际存在形态与发展主题是把握它的二条有益线索,从前者看,它有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等多种形态;而从后者看,它则先后经历了清末公德与私德理论、民初公民道德教育理论及民中期后的训育理论三个内容相对各异的阶段。近一、二十年来,对中国近代德育理论的研究已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从而也为人们反思与构建新时期学校德育理论提供了有益借鉴。然而,相较近代德育理论本身实际状况而言,已有研究还与之存在不小差距。因此,有必要在认真回顾与总结基础上,进一步将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演化过程,是在全球文化演进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和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追求相一致,是中国不同时代知识分子不断努力创造的结果.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民国时期、共和国前期、改革开放以来和21世纪初期,在努力实现中国文学理论现代化和本土化的同时,都表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色.这四个时期的理论建构和教材编写,有前后的继承性和差异性,各有特色,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都为中国文学理论教材的本土化编写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学科体系的规范和建立,是在西学的影响之下产生、发展的,西方的审美现代性给予中国现代以来的美学建设和社会启蒙以巨大的理论价值.当西方的异质资源面临本土化和中国传统,当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学科体系冲击传统的“诗文评”言说方式,内在的张力性差异就无可避免地产生了.从朱光潜美学而言,从美感体验到艺术化人生、从感性直观到从形象中得解脱这一美学体系正是处在中国现代美学转型期的“风口浪尖”之上,是中西差异的典型代表.探求西方审美现代性与中国启蒙美学之间的差异,进而发掘朱光潜美学理论中的审美独立与审美超越之间的胶着和张力,将给现代美学的建设带来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油画自传入中国之后,面临着西方理论、制作方法和民族化、当代化的双重压力,中国油画在不断受到冲击又不断自我反思的过程中探索前进。意象油画是中国油画家在探索中收获的有别于西方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的文化果实,它是中国文化精神、民族审美在油画艺术中的彰显。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中国国运不济、国力衰弱,为西方列强蚕食.在这一历史大背景的影响下,中国维新派翻译迅猛地发展起来.它不仅开启了中国辉煌的现代翻译史,而且使中国翻译文学从附属学科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由于大环境影响,维新派的翻译带有极强的政治目的性,并突显出极强的矛盾政治观.文章选取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两位翻译名家:严复、林纾,从翻译学操控论理论的一大主要因子——意识形态出发,做比较性地典型分析从而揭示出其中所体现的普遍政治观.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中国美学进入了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时期.促成美学的转型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其中传播手段的革命是至关重要的.在西学东渐大潮中兴起的近代报刊改变了传统的审美机制,使美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促成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9.
王建 《湘南学院学报》2011,32(3):121-124
赵炎秋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叙事思想研究》,是用叙事学理论来研治中国传统文学的优秀之作,此书建构了中国的本土叙事理论体系,做了许多基础性的工作,使西方的叙事理论与中国古代的叙事思想化合无间,为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现代转型摸索了一条新的路子,观点与材料方面也披沙拣金,往往见宝,取得了耳目一新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