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幸福是基于一定客观条件而产生的快乐和满意等情感体验.追求幸福是人的目的和权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幸福可以从个人生活幸福和职业生活幸福两个层面考察.作为个体的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个人生活幸福源自于对善好生活的追求.作为特殊群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生活幸福源自于对职业意义、理想和社会价值的追求.幸福是一种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人生境界、德性水平以及教育教学科研实践工作能力以实现人生幸福.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关键,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向把握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角色冲突主要有角色模糊、角色压力和角色偏差三种类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角色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重点探索教师德性提高与教师能力提高,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角色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3.
实践智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它是指教师作为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在其所处特定的社会空间中展开实践交往的能力,是基于教师本人的知识、德性和权威而形成的驾驭社会空间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发挥,实质是通过实践完成的社会空间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4.
文章试图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衔接构建为视角,主要从正确定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理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在教学内容上的承继和递进关系、唤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衔接意识三个视点切入,探讨了实现高校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有机衔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教育引导大学生摆脱德性发展困境的思路与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整合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手段.鉴于一些教师对资源整合的目标取向缺乏科学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整合存在着资源盲目堆积、资源结构复杂和资源内容老化的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大学生的德性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培育已经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整合的目标取向.这种目标取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高综合素质、拓展理论视野和贴近学生实际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教师可以从儒家哲学中寻求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路。以"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为例,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从三个方面论述儒家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启示。首先,"立乎其大者",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问题;其次,从德性之乐阐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再次,从"天人合一"引申到整体性思维。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化、学科化和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日益突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性与教师专业培养的矛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集体性与教学科研考核的个体性的矛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统一规定性与教师发展的自主性的矛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要求与课程建设的低投入和教师低收入的矛盾、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化性与教师专业稳定性的矛盾等,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具有特殊性。应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识;实行教师准入制度,加大专业化培训力度;建立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公共教学资源建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声望,积极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者主体,其素质状况直接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问题的研究涉及很多方面的理论内容和实践课题,文章着力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目标,并从和谐角度对此问题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不断变革的社会中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行为的影响因素,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关键在于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别于一般知识教育课程,其信念教育的使命和任务决定了扎实的理论功底、高超的工作艺术、高尚的人格魅力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内生的基本要求。通过科研考核、教学培训、师德考评等现实举措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  相似文献   

11.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如果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将不利于今后的择业与就业,作为综合性、时代感最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通过创新为学生就业素质的提高作出更大的贡献,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建设的主导作用,这是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立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就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作出论述。  相似文献   

12.
Dominant constructions of professionalism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an diminish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and educators’ undertaking of advocacy at the systems or political level.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n ethically grounded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ism that provides space for professional practice to move beyond the classroom and into the political sphere. Findings from interviews with four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from Australia who undertake systems advocacy as part of their professional practice show that this work is driven by ethical influences that extend beyond the rule-based imperative, in ethical codes, that teachers should undertake systems advocacy. Findings highlight the value of considering systems advocacy as practice that emerges from an interplay of thre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ethics: deontology, utilitarianism and virtue ethics.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and the building of a teacher disposition that incorporates systems advocacy ar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3.
波考克把政治思想史视为政治论说的历史,包含两层意思:其一,一个政治作家的言说本身就是以语言表达或实现的行动;其二,作家在语言层面上与同时代人的交流和回应常带来了语言范式的转换。在《马基雅维利时刻》中,他通过对马基雅维利的"德性—命运"语言的探索,提出马基雅维利为公民共和主义带来了语言范式的革命。考察波考克对马基雅维利的德性语言的解读,可以看出其具有的三层含义:公民德性的普遍化、德性的政治化和德性的军事化。  相似文献   

14.
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灵魂,师德是教师工作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教育手段。师德水平越高,教师就越能捍卫本职业的信誉和尊严,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新时期师德的基本表现有:热爱和忠诚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团结协作、自律诚实、廉洁从教、严谨治学。良好师德的形成需国家和学校共同的、长期的、多样的、科学的培养和管理,需要教师个人不断追求、不断反思和修正。  相似文献   

15.
作为社会伦理关系的教师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教师职业伦理由教师职业伦理关系、教师职业规范、教师个人德性和教师职业伦理秩序四个要素组成,四者息息相关。随着教师职业伦理历史演变至后现代社会,他律时期统一的道德规范对人的制约开始减弱,道德环境变得宽松,道德主体的多元化、价值追求的多极化开始出现,教师职业伦理关系从"教师主宰"走向"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职业规范从他律时期的"服从"走向自律时期的"主动构建",教师个人德性走向伦理反省与自明,教师职业伦理秩序从"规则中心"走向"关怀中心"。  相似文献   

16.
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包含有丰富的德性理论,德性论是其道德哲学研究的目的,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康德德性理论的核心问题包括:德性专属于人这种"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只有人才能够拥有德性;从德性与义务、内在自由、准则的关系中才能准确把握德性概念;德性是幸福的前提和条件,德性与"配享的幸福"的一致才是人类道德实践应当追求的目的。当代人们的道德实践应注重道德原则与品格担当的统一,反思个体幸福实践。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教师德性内涵的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的反思,本文从两个范畴对传统教师德性的内涵进行了现代建构:一是在身份认同指向的社会属性范畴,教师德性是传道、授业、解惑;二是在内在心性指向的伦理范畴,教师德性是教师仁。两者在教师德性的现代发展中都衍生出了新的涵义。本文以期在一个更为整全和宽阔的视域中对教师德性进行一种多角度的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18.
师德师风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及其表现出来的思想和工作作风,是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创建一流的学校需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而一流的教师队伍必须具有一流的师德师风。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要紧紧围绕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积极引导教师增强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