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适应国民的新兴阅读习惯,加拿大公立图书馆积极引进了不同的电子书借阅平台以适应大众的需求。阅读方式的变化在方方面面影响着加拿大国民的生活。2011年,加拿大图书馆的电子书流通率不足1%,许多出版商并未对图书馆进行电子书授权,许多出版商对专业电子书籍的借阅许可和电子书的流通方式还不熟悉。2011年至2013年间国民的电子书借阅需求不断增长。2013年加拿大城市图书馆电子书流通率已达到了10%。为适应国民的新兴阅读习惯,加拿大公立图书馆也积极引进了不同的电子  相似文献   

2.
据美国《出版商周刊》消息报道:亚马逊和图书馆电子书供应商OverDrive于9月21日宣布,用户可通过Kindle借阅图书,有关服务启动后适用于全美11000多家图书馆。换言之,图书馆的电子书借阅范围已扩展到亚马逊这个国内最大的电子阅读平台。  相似文献   

3.
据美国《出版商周刊》消息报道:亚马逊和图书馆电子书供应商OverDrive于9月21日宣布,用户可通过Kindle借阅图书,有关服务启动后适用于全美11000多家图书馆。换言之,图书馆的电子书借阅范围已扩展到亚马逊这个国内最大的电子阅读平台。  相似文献   

4.
刘传玺 《图书馆》2016,(2):65-69
近年来,美国图书馆电子书借阅服务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也面临着在馆藏数量、阅读媒介、流通政策和功能使用方面的一些限制,基于此,从合作和博弈视角探讨出版商和图书馆在电子书借阅中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子阅读方式的普及,图书馆电子借阅服务日益成为图书馆的主要业务工作。近年来,在读者电子借阅服务需求的刺激下,美国图书馆电子借阅服务广泛开展,更加重视电子书购置经费的投入,馆藏电子书数量和流通量双双增长,同时加大手持电子阅读设备的应用,电子书采集模式类型多样。但是,在服务开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障碍,如主要出版商的反对、法律障碍、技术障碍、商业模式不成熟、用户利用电子书的意识和能力不高等。面对障碍,美国图书馆、出版商、供应商、作者等不同利益群体从自身发展出发,采取不同的策略,共同推动图书馆电子借阅服务的发展,其中,图书馆是主导力量,作者是重要力量,用户是原动力。  相似文献   

6.
2011年,我国18 ~ 70周岁国民的综合阅读率为77.6%,这其中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而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读取等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有着较大幅度的上升.其中,上网率为54.9%,比2010年的49.9%增加了5个百分点.具体来看,有超过半数的国民通过电脑上网,有25.4%的国民通过手机上网.手机上网率的增幅明显,与2010年的16.6%相比,增幅高达53.0%.此项调查显示,我国国民的阅读习惯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各种网络阅读平台,如:电子书、手机报、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大众阅读方式,大众阅读在网络环境下日益呈现出一种浅显化的特征.浅阅读是指简单、快速甚至跳跃式的阅读方法,它追求的是实用的资讯或短暂的视觉快感.作为传统平面媒体的报纸,在浅阅读时代这一背景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增强生活类周刊的可读性,进而提升周刊在媒体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相较于手机阅读、平板电脑阅读和PC阅读3种数字阅读方式,电子书阅读器更适合深度阅读。虽然我国图书馆应用电子书阅读器进行借阅服务主要存在电子书资源及图书馆管理方面的障碍,但图书馆可采取积极与出版商沟通,丰富电子书资源渠道;结合数字资源建设,提供特色馆藏服务;应用加密技术,完善版权保护等对策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8.
图书馆电子书服务宣言:原则与最佳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11月7日,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在"2013中国图书馆年会"的主题论坛"阅读的未来:生态重塑与阅读复兴"上发布了数字阅读系列白皮书,包括《图书馆电子书服务宣言:原则与最佳实践》、《上海图书馆市民数字阅读平台技术接口规范》和《上海图书馆手持数字阅读终端用户评价报告》等三项内容。该白皮书系列对目前图书馆开展电子书借阅服务的相关原则、服务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这里刊发其中的"宣言篇",涉及电子书产业链上下游的分析和图书馆电子书的业务模式等内容,提纲挈领地探讨了图书馆的职业使命与开展电子书服务的关系问题,系统归纳了电子书服务的基本原则和最佳实践等,希望能对规范图书馆的电子书服务提供一定的参考。原文还把IFLA和ALA发布的三个相关文件的翻译作为附件,这里限于篇幅,只给出题名。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了解加拿大电子书的发展情况,调研梳理加拿大图书馆电子书购买许可模式与借阅政策,为国内图书馆电子书借阅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通过文献调研和个案分析的方法总结加拿大图书馆电子书购买许可模式及借阅规则,通过网站调研的方法了解和分析加拿大2012年电子书支付费用前15名公共图书馆的电子书借阅政策。[结果/结论]加拿大图书馆电子书购买实践中存在5种以上的购买许可模式,电子书借阅也制定了非常完善的借阅政策。国内图书馆界需借鉴加拿大的成功经验,丰富电子书购买许可模式,强化相关学协会作用并从实际出发制定本馆较为完善的电子书借阅政策。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电子书服务出现已经有10年时间,在受到读者青睐的同时,还存在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即来自出版商、硬件终端、网络免费阅读等方面的压力。本文分析了日本模式、 模式、第三方付费模式、按次数付费模式等图书馆电子书平台服务的实现途径,对国内图书馆实现电子书免费阅读服务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加拿大图书网(BookNet Canada)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加拿大66%的出版商采用直销(Direct-to-consumer,D2C)的售书方式,这一数字在2013年是42%.虽然对于大多数出版商来说,电子书分销商仍然是主要的销售渠道,但出版商对D2C销售方式的热情表明他们正在不断致力于直接与消费者建立联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查,发现图书馆在实行大流通、大开放服务模式后,读者对图书馆阅读环境、阅读资源及阅读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针对读者需求,提出提高图书馆借阅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图书 趋势1:电子书作为新兴阅读产品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2009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和网络阅读的双重影响,电子阅读日益普及,国内外众多出版商加快了从传统阅读方式向数字阅读方式的转化步伐,其中电子书、手机书成为个人阅读市场成长最快的种类。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图书馆的流通方式在悄然发生变化,本文针对高校图书馆的流通特点以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新的流通借阅方式——大流通,以科学和人性化的借阅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读者第一的思想,提高文献资源的借阅率和利用率,进而提高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5.
电子书是基于现代出版技术的新型出版物,已成为公共图书馆借阅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出版商为保障自身利益对图书馆电子书借阅服务做出种种限制。为了弥合出版商和公共图书馆在电子书借阅方面的立场差距,双方都在寻找一个双赢的机制,本文通过考察国际图联、美国图书馆协会、英国政府的相关文献,总结了英美两国公共图书馆电子书借阅的共同点:公共图书馆向读者免费借阅电子书的权利应该得到保障;公共图书馆电子书的借阅模式包含三个组件,即一书一借,提供远程服务,限定借阅次数。图1。参考文献14。  相似文献   

16.
看数字出版实践瞻2011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趋势1:电子书作为新兴阅读产品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09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和网络阅读的双重影响,电子阅读日益普及,国内外众多出版商加快了从传统阅读方式向数字阅读方式的转化步伐,其中电子书、手机书成为个人阅读市场成长最快的种类。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图书馆为例,并结合相关的馆藏数据,对其2012年10月~ 2013年9月的图书馆流通数据从图书分类借阅、读者借阅量、图书借阅排行榜和图书外借周期四个角度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图书馆在藏书建设和流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中国民航大学的移动阅读终端——歌德电子书借阅机为研究对象,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计算出投资回报率ROI,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探讨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终端的效益.  相似文献   

19.
以近5年入藏书目为匹配来源,从中文在线和掌阅精选电子书平台的采购价格、平台功能、资源量、出版社、匹配馆藏书目资源量及其匹配书目借阅量、访问量等综合角度,分析比较两个可移动阅读的中文电子书平台的馆配情况、阅读需求情况,以评估其采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索形成有效可行的馆配电子书平台采购评估机制。从分析结果看:两个电子书平台性价比高、资源量丰富及移动阅读符合读者阅读需求等,但还不足以作为纸电同步的参考数据;掌阅精选平台电子书在I、F和TP大类是比较适合高校的馆配电子书资源,中文在线电子书是补充高校电子书资源和人文社科类期刊的参考数据库之一。  相似文献   

20.
电子阅读器的普及催生了电子书的需求热潮,美国各图书馆纷纷探索新的服务模式,满足读者的电子书阅读需求,其中威斯康辛州图书馆联盟在电子书借阅方面非常有特色。本文从威斯康辛州电子书的借阅政策、采购模式和资金筹措机制等方面探讨其电子书服务模式,以期对国内图书馆开展类似相关服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