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华基督教会汕头区会曾被视为教会自立的典范,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该区会却面临空前的财政经济危机。这种危机不仅引发各堂会内部严重的人事纠纷,而且使得教会自立之基础被动摇。早期教会自立运动最终成为一种未竟之事业。  相似文献   

2.
老舍年轻时,曾是一名基督徒,于民国11年正经八百地领洗入教,隶属北京缸瓦市中华基督教会。他当过缸瓦市中华基督教主日学校主任,还写过一篇《北京缸瓦市伦敦会改建中华教会经过纪略》,宣传“华人自办教会”,主张自培自立  相似文献   

3.
大学的形成和发展与基督教有着深刻的联系。基督教会创办的大学是大学的原型之一。教会强有力的支持对大学的创建和巩固至关重要。在漫长的中世纪,大学与基督教会在合作中走向疏离。近代大学与基督教会重建合作关系。在现代大学,科学与信仰共存,大学承担着"世俗的教会"的使命。大学新的宗教色彩表现为对真理、智慧、人类尊严与自由的虔诚与追求。  相似文献   

4.
清末基督教教会教育是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教育近代化产生了较大影响。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教育会”有着其他宗教机构或教育机构无法替代的作用,“中华教育会”加速了近代中国基督教教会教育制度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分析莆田基督教会在19世纪70年代至建国前,处于当时大环境下,在“三自”(自治、自养、自传)方面所作的探索和实践活动,说明近代莆田教会在“三自”方面的努力,为建国后莆田教会的完全自立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由于缺乏优秀人才、一般信徒素质不高以及经济落后等方面因素,成就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边疆服务研究的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发起的边疆服务运动,从1939年开始,到1955年结束,历经战争与国家政制转型,是基督教在华传教史上最能同时反映教会趋重社会福音、追求本色化并将其发展重心从沿海及内地城市向西部边疆转移这三方面变化的重要事件。本文在对既有研究展开学术综述、评价其利弊得失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构想。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基督教教会大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教会背景使得它们对宗教教育有着天然的追求,但它们毕竞生存在中国的环境中。金陵大学作为基督教教会大学中唯一的一所A类大学,是在华基督教教会大学的重要代表。对它的宗教教育发展过程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基督教教会大学在中国土地上的生存状态及其对于中国现代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教会大学的命运发生根本性转变。风起云涌的"非基督教"运动和汹涌澎湃的"收回教育权"运动导致不可阻挡的教会大学"中国化"进程,其显著标志之一便是华人掌管学校。金陵大学是创办最早、影响最巨的教会大学之一,该校首任中国籍校长陈裕光又是教会大学任职最早、任期最长的华人校长之一。所以,对陈裕光于教会大学"中国化"之开拓性贡献予以讨论,无疑对我们拓展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基督教教会在传教同时,一直致力于发展教育。华文教育能提高华人文化素质,又是华人社会的基本需求,美国的基督教教会积极参与了华文教育并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以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至40年代两个时间段的历史事实为依据,探讨美国基督教教会参与早期华文教育的活动和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黔西北与滇东北彝族具有悠久的传统民族文化。近代在这一带传播基督教的最主要是循道公会,柏格理等传教士对于少数民族文化采取了理解与宽容的态度。彝族教会在创建与经营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自立特征: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了小教堂与学校,基本上是自主管理,举办了多项进步社会事业,为日后的三自爱国教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陈林 《闽江学院学报》2007,28(6):132-136
《福声》月刊是中华圣公会福建教区于1931年创办的教会期刊,它的出版发行促进了圣公会福建教区“五运”工作的蓬勃开展,发展了教会自身的文字出版事业,记录了教区传教活动的过程,成为今天研究福建圣公会史不可或缺的资料。笔者在整理、利用《福声》月刊的过程中初步探讨它的性质、特点和历史影响,从文字出版事业的视角研究中华圣公会福建教区的传教历史。  相似文献   

12.
教会大学为中国近代农业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农学是教会大学中除了医学以外的一门重点学科。近代中国开办农科的教会大学典型当属金陵大学和岭南大学。教会大学农学教育,不但为我们引进了教学、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教育模式,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农业科技人才,而且其院系后来也成为新中国农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大学农业教育注重理论、实践、实际三结合,注重敬业奉献与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积极开展与国内外机构交流与合作,对我们今天办好农业教育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13.
:西方教会系基督教所属的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教派。西方教会在华购置地产的依据是中法 186 0年《北京条约》(中文本 )、186 5年柏乐德密协议与 1895年教会内地置产协议。其中《北京条约》(中文本 )中的教会置产内容乃是当时担任翻译的法国传教士擅自增添的 ,因而不具有法律效力。清政府就教会置产问题与法国进行过多次交涉。“索还天主堂旧址”是传教士掠夺中国人民财产的特殊置产活动。各教会在华置产的规模和数量相差悬殊 ,方式及用途迥然各异 ,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顺治康熙年间,天主教陆续传入东北。雍正乾隆年间清朝政府把天主教归入邪教,严厉禁止。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攫取了中国内地传教权,从此教案不断,其中"还堂"纠纷往往成为导火索。本文所述牛庄"还堂案",是同期全国众多"还堂案"中比较典型的一个,通过对此案的梳理和分析,我们会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天主教传入东北的情况和特点有个大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与中国东南的乡村社会--以近代福建美以美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福建美以美会为个案,尝试勾勒出近代来华基督教与东南中国乡村社会的互动图景.文章发现,乡村教会是基督教的发展主体.教会的发展一方面受到传统乡村社会结构与信仰态度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尝试建立一个新的宗教体系.在部分乡村,基督教会成为社区的生产、生活中心,一些乡村教会知识分子亦有较强的社会触觉,倾向改革.而在世局变迁中,乡村教会受多种社会势力影响.文章认为,乡村教会的历史研究,应放在本地社会结构与历史变迁中加以理解,将乡村教会视为地方宗教力量,较将其视作外来宗教显得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是相异于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帝制的共和民主国.宋庆龄是孙中山共和国的坚决捍卫者,是毛泽东人民共和国的奋斗者和开创者之一.她为“新中国”奋斗的内容,一是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维护领土主权的完整和国家的独立;二是实现社会民主,动员人民团结起来担负重建国家的任务;三是实现民生主义,改善人民的生活,鼓舞人民团结奋进,为建设一个强盛新中国而努力奋斗.宋庆龄为“新中国”奋斗的精神是中国政治文化的宝贵遗产.继承这种遗产,树立国民昂扬向上的坚强意志,养成讲奉献的社会氛围,鼓舞国民立志为国家、民族、人民服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基督教为了扩大信徒,在河南大力发展教育,教会小学、中学迅速增多,女子教育和医护教育也开始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河南教育发展。教会学校为河南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必需人才,也对河南社会文化变迁以及民众观念的演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基督教教会通过办教育实现基督化中国的设想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18.
现代早期英国国教会众多堂区存在教职收入不足的问题。1704年英国国教会和英国政府开始启动了补助堂区贫困教职的所谓"安妮女王津贴计划"。安妮女王津贴计划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教职税。同时安妮女王津贴计划也接受来自私人的资金。通过实行安妮女王津贴计划,英国堂区贫困教职的收入得到了显著地增长。安妮女王津贴计划的实施是英国国教会和英国政府在解决英国堂区教职收入不足问题上迈出的决定性一步。  相似文献   

19.
天主教、新教对近代豫北社会早期现代化进程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天主教和新教(主要指加拿大长老会)来到豫北地区后,为了传教需要,自身在不断地转变和调适,它们采取适应中国国情的传教手段,用文化教育、医疗等活动引起社会的注意,多方面介入豫北的社会生活,客观上促进了豫北早期现代化的发展和中西文化的交流。本文通过论述天主教和新教传教士在豫北举办的教育医疗事业,分析二者对豫北早期现代化历程的参与程度以及对这一进程的影响,从而更为客观地来了解近代豫北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