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对《边城》的读解为发端,在闽析《边城》的结构、人物命运关系及发展流程的同时,对人物、情节、结构作统一的把握,进而透视沈从文的创作美学思想、创作理想、创作情结等。  相似文献   

2.
白光明 《保定师专学报》2004,17(2):95-97,110
从作者创作思维的角度考察,《红楼梦》在人物的安排与描述,人物的出场次序、出场方式的设计,人物命运的走向,作品的结构布局和情节线索的开合等方面均表现了曹雪芹逻辑思维的深度和理性处理艺术形象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汪志彬 《文教资料》2007,(34):86-88
基督教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不少现代作家在其作品创作中,都创造性地借鉴了基督教思想。曹禺早期的戏剧创作就带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本文拟从曹禺戏剧作品的情节内容、人物命运安排等方面,来探讨基督教文化对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郑付霞 《学周刊C版》2010,(5):191-191
在小说创作中,服饰意象可以是叙述故事、结构情节的载体,也可以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社会地位,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变化。诚如张爱玲所言:“衣服是一种语言,是表达人生的一种袖珍戏剧。”一个优秀的小说家,他所塑造的每一个成功、典型的文学形象往往都离不开生动、鲜明的服饰描写。这在小说创作中不乏优秀的范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对《边城》的读解为发端 ,在阐析《边城》的结构、人物命运关系及发展流程的同时 ,对人物、情节、结构作统一的把握 ,进而透视沈从文的创作美学思想、创作理想、创作情结等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在其小说创作中运用独特的色彩语言暗示小说情节的发展,烘托环境气氛、表现人物的内心冲突,塑造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带给读者一场视觉的盛宴。  相似文献   

7.
海外华文女作家张翎如今声名日盛,身处两种文化之中,张的创作凸显了其跨文化体验和全球视野。运用互文性手法对其创作进行整体关照,从人物、情节、主题方面入手探讨其作品内部及与中西女作家如张爱玲、莱辛等人到作品形成的互文,试图发现其对女性境遇、女性命运做出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8.
哈代在其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中把绘画艺术中的色彩、光影、线条和绘画术语运用到小说创作中,使之呈现出绘画美;借鉴音乐艺术的手法,将音乐术语、人物音乐、自然音乐穿插进作品情节的构建,使小说具有了一种音乐美;继承古希腊悲剧传统,以戏剧化表现手法使小说表现出浓浓的戏剧美;将时间、空间、人物命运的循环统一于情节发展之中,予作品以建筑般的谨严之美。  相似文献   

9.
朱苏进是一位享有很高声誉的军旅文学作家。其创作中有着浓重的模式化倾向,即人物的类型化、情节的雷同化、结构的单一化、语言的凝固化和叙述视角的固定化.  相似文献   

10.
在王小波的创作中体现了黑色幽默的特质,作家摆脱“真实”原则对情节、人物、场景的约束,大胆创造,抛弃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和一般的语法规则,情节散乱荒诞,人物滑稽可笑,语言戏谑、夸张、幽默。  相似文献   

11.
谢敏 《文教资料》2011,(8):11-13
本文从小说的创作背景、主要情节、故事场景的转换,以及个别人物安排的转换、小说和电影中人物命运的安排几方面比较了小说版《面纱》和电影版《面纱》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电影语言是一种视觉符号,它通过色彩而非文字来展开叙事,张艺谋在电影《英雄》中成功运用了色彩这一电影语言形式。该片中视角、叙述者、叙事时间、环境、情节、人物的生成转换都是通过色彩的运用来完成的,色彩是《英雄》中真正的“主角”。  相似文献   

13.
第一类小说的结构特点是以主人公为中心组织情节。 如《阿 Q正传》、《孔乙己》等,而《孔乙己》可说是代表作。这类小说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手法。我国古典小说结构的特点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叙述以主人公为中心的连贯的、完整的故事,往往一开始就介绍人物及其活动环境,接着一步步描写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直至完成他的历史命运:情节不是跳跃的,人物的命运是有结局的。《孔乙己》就以孔乙己这个人物为中心,选择他几个典型的生活片断,勾联其他人物与之构成关系,形成冲突,展开情节,最后写出他的结局。   作为下层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4.
亦舒小说艺术探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亦舒言情小说既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时代感,又有自己的创作特色,因而,她的小说颇受读者的欢迎。本文即从亦舒言情小说的情节、科幻色彩、结尾和语言四个方面阐述其小说的创作特色与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5.
不少当代文学史在评述老舍话剧艺术时多侧重于对他的剧作思想内容的分析,对其艺术成就则论之泛泛,而对他在话剧艺术上的开拓与创新的论析可说是少之又少。为了丰富与强化话剧艺术的表现力,老舍力主创新,其要点有四:一,倡导"以人为主"的人物结构模式,突破传统的以事为主的情节结构模式;二,把小说的幽默技巧融入话剧创作,使剧作呈现出不同色调的喜剧意蕴,丰富了话剧艺术表现技巧;三,把小说刻划人物的成功经验运用于话剧创作,以极简洁含蓄生动的语言让人物"开口就响",闻其声而知其人;四,将戏曲、曲艺的语言技巧融入话剧创作,让人物"唱着说",文俚结合,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16.
“香菱学诗”是曹雪芹塑造香菱这一形象的重要情节,旨在揭示香菱性格的可贵可爱,突出香菱不屈服于命运的摆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由此增强了这一人物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7.
诗骚传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体裁中都可以见到诗歌的影子。汪曾祺的小说长久以来深得读者喜爱、备受研究者关注的原因,可部分归究于作品的诗歌色彩。汪曾祺打破传统小说的创作范式,将诗歌作为一种文学经验和审美取向引入《大淖记事》,让作品的人物、情节、环境、语言都呈现出不同的诗艺特征,这些勾勒出他作为最后一个京派作家的创作轮廓。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长篇小说创作达到高峰,对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结构的研究,大家辈出,见解纷呈。笔认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结构是一种圆形结构,本主要从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结构。  相似文献   

19.
论王蒙、高晓声创作风格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蒙、高晓声是同一时期的作家,但他们的创作风格却不大相同。王蒙运用了“意识流”小说的写法,选用“放射性”的心态结构,以人物的意识流动来体现各种社会心态,从而使主题具有多义性。高晓声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写作技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注重小说的情节结构,主题突出。两人的风格特征反映着传统派与创新派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把握情节和人物要点,从语言角度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