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记忆里的童年,母亲常常拿着小竹条或扫帚追着我打。母亲的脚有些跛,我拼命地跑,她在我屁股后面追得很吃力。最后还是少不了一顿暴打,所谓的暴打是指她打我的架势。其实并不是很疼,但我却故意哭叫得像狼嚎。  相似文献   

2.
荠菜情怀     
晚饭时,发现餐桌上多了一道青翠碧绿的蔬菜,我连忙夹了些品尝起来,一股涩味在口中蔓延,但细细咀嚼一下,又有丝丝药香的味道,很是清新爽口,忍不住多吃几口。我欣喜地问母亲,母亲笑着说,好多年没吃了吧,这是荠菜啊!"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每到春天,荠菜长出来了,开着白色的小花,在春风中摇曳着绿色的身姿。听母亲说,地上的每种植物都  相似文献   

3.
最美的妈妈     
很俗的题目,很俗的题材。也许母女之情本身就是一种俗气却又并不廉价的东西。父亲常年不在家。所以,我有关童年、少年的记忆里大部分都是母亲的身影。我们关系很好,好得超越了母女之情。  相似文献   

4.
荠菜饺子     
早上接到母亲的电话,说是又做了荠菜饺子,让我拿回家给女儿吃。每次从母亲那儿拿回一袋袋荠菜饺子,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愫萦绕在心头,让我无法平静……我自幼体弱多病,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母亲常做些荠菜素馅饺子给我补充营养。阳春三月,母亲领着我和弟弟去挖荠菜。"春在溪头荠菜花",嫩嫩的荠菜,鲜绿绿的,菜地里、田埂上随处可见。母亲教我用小刀沿着荠菜的根部插下去,再轻轻一挑,一棵荠菜就挖出来了,还会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  相似文献   

5.
父母的爱,像一条河,流过春夏秋冬。那是一个桃花还未绽苞的早春,风儿料峭着一些寒意。年近花甲的母亲蹲在田埂上拔荠菜———那是她的女儿爱吃的。风吹乱了母亲斑白的头发,吹裂了她粗糙的手,我看见母亲手背上的血痂,看见新渗出的血丝在母亲手上顺着皮肤纹理游走,融入泥土,或者黯淡了颜色凝固……泪,悄悄滴落在与荠菜颜色差不多的田埂上。隔了年,荠菜的根非常粗大,是最有营养的部位,母亲拔得很仔细,惟恐把根弄断了。我蹲着拔了一小会儿,腿就又酸又痛,不得不站起来伸伸腿、捶捶腰,想起母亲经常腰疼腿疼,我扯住母亲的手:“娘,这么累,咱不拔了。…  相似文献   

6.
我的父亲     
父亲已八十有余,仍单独生活,可他有四对儿女,却无一人在其身旁。母亲在世时,父亲忙于家中几口人的口粮,整日在外劳作,不曾做过饭,洗过衣。香港回归的那一天,母亲去了,离开了她的八个儿女,离开了她相濡以沫的丈夫——我的父亲。那时,我在家乡上班,能经常看到父亲,他很消极,他常说,他听到母亲在他床边哭泣。从此,父亲就日渐消瘦下去,眼中没有了往日的明亮,笑容也逐渐从他脸上消失。在我的记忆里,他总是和蔼的容颜失去了温暖,变得漠然。我们想法劝慰父亲,并且拿走了与母亲有关的一切物品。可我知道,我们拿不走母亲几十年留在父亲脑海中的记忆。也只能让时间去淡化它,使它不再凸现在父亲眼前。  相似文献   

7.
王东梅 《家长》2014,(7):48-48
正无疑,那是一个满怀感动的下午。更令我诧异的是,一向不善言辞的母亲那次竟滔滔不绝。当我在母亲的记忆里穿行时,才知道她是如何地深爱着我们。那天很偶然,没有丝毫的准备,母亲和我,在冬日的午后,在老家的门口,不着边际地扯起了家常。大病初愈的母亲沐浴在明媚的阳光里,阳光也抚摸着和母亲对面而坐的我。母亲极少有闲着的时候,病刚好,就又替我们纳起了鞋底。她说趁这两年  相似文献   

8.
一 从小,在我的记忆里,镌刻的都是对父亲的惧怕,那惧怕里甚至带着恨.母亲也是怕父亲的,父亲嗓音一高,母亲立即噤了声.  相似文献   

9.
半夜无事,想起昨天看泷泽秀明上访 谈节目的video,当被问到儿时最深刻的 印象时,他说是灰暗,一如既往的,他用 灿烂的微笑说出这样的答案,听者如我, 却无法不心痛。 早就知道Takki的童年不快乐。母亲 多次结婚离婚,从指田秀明到泷泽秀明, Takki的姓氏也跟着变来变去。作为家里 最年幼的孩子,他的流离之苦可以想见。 并且异父兄长一直对他不好,很粗暴,看 相片,那是一个很壮实鲁莽比他年长挺多的 男孩子,弱小的Takki完全不是他的对手。  相似文献   

10.
在儿时的记忆里,年轻的母亲是村里公认的"女高音",如果我们兄弟几个谁做错了事,保证就能引得她来上一段——小时候,母亲不像父亲那样用宽大的手掌结结实实地教训我  相似文献   

11.
家庭责任     
母亲下葬已四天了,昌德丽的兄长们开始讨论他们能为妹妹做些什么.昌德丽有精神创伤,因而不能照管自己.……  相似文献   

12.
母亲的眼泪     
母亲是个坚强的女人.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眼泪"一词似乎不在她的字典范畴里.她能干、聪明,有时又有些泼辣.尽管她目不识丁,做生意却是把好手.很小的时候,我就帮着她磨豆浆,卖包子.虽然我们的生活一直很拮据,穷得连八毛钱一包的盐都要赊账,母亲依然笑得很灿烂.  相似文献   

13.
二姨     
外婆家在遥远的黄土高原上。很多年前,像母亲这样的女孩子为了能吃饱肚子。便远离家乡嫁到内地。我听母亲讲,二姨本也和她一样嫁到这里的,但没多久便含泪而归。那次不幸的婚姻使她心灵受到巨大的伤害,以至后来她再没回来过。这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也许正因为这些原因,在我幼小的记忆里,母亲那一面的亲戚就是穷困的代名词。由于距离的原因,我长这么大也没见过外公、外婆和二姨他们。但我真的好想见一见他们,好想亲身感受一下“高原归耕”的那份真情与  相似文献   

14.
有一个小女孩,她的母亲是一位有造诣的钢琴师,同时对画画也很有研究.她的母亲一直以来都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像她自己一样气质高雅,多才多艺. 可是,小女孩却对音乐毫无兴趣,一首曲子教了很多遍也记不住.于是,母亲又请了最好的画师教她画画.  相似文献   

15.
①母亲在她21岁那年生下我,比母亲还小两岁的父亲,顺理成章地成为"小爸爸"。那时,他在村里谋得一份工作,做会计。他对工作倒是上心,早出晚归,对我的到来却感到惊慌失措。他从来不让我碰他的账本,每每我哭闹时,他也只是以巴掌相待,很少把我抱在怀里哄劝。记忆里,我很少和父亲亲近。  相似文献   

16.
母亲     
荠菜成了春天的一个符号,最讲求新鲜,现采现摘,现炒现吃。我小时候,母亲领我去紫金山踏青,总要随手拎一把小铲刀,挎一只竹篮子,不时蹲下身子,挖路边的荠菜。这样的活儿,我也爱抢着干。母亲站祚一旁,夸我眼尖、手巧,还承诺回家后给我好好地打牙祭。  相似文献   

17.
母亲父亲在很远的一所山区小学教书,儿时的记忆里,难得见父亲一面,母亲带着我和妹妹,含辛茹苦。那时是合作社,记忆中的母亲是忙碌的,挣工分、打柴、挑水、做饭、喂猪……总有做不完的活。母亲常常深夜才能回家。等待母亲归来,是我和妹妹孩时每日的功课。于是一幅画面,永远的定格在我的心里:在日落西山的时候,在一座农家小院的门前,两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倚门而立,等待着母亲晚归的脚步声。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的脚步声,是天底下最好听的声音了。  相似文献   

18.
荠菜实在是个奇妙的东西。很多城里人五谷不分,但偏偏能认出这种不起眼的野菜。早春三月里,荠菜的清香伴着春风吹入人们的心扉,也吹开了我的荠菜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正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圣诞节晚会上,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五岁的女儿去参加圣诞节派对。场面很是热闹,有丰富的美食、美丽的鲜花,还有圣诞老人的精美的礼物……母亲兴高采烈地和朋友们打招呼,不断领着女儿流连于晚会的各个角落。母亲以为女儿也会很开心,孰料女儿却哭了起来。母亲开始时耐心地哄着,却没什么效果,女儿甚至坐到地上,鞋子也甩掉了。  相似文献   

20.
最美的花     
记忆里我曾有过一束最难忘的花,那是一束野花,是妈妈给我的。小的时候,我是在外婆家度过的。外婆生活在农村,清新的空气虽能洗涤人的心扉,可孤独也萦绕在我的心头。父亲那时在远方的部队,母亲也随军而去。直到小学毕业,父亲转业后,我才回到父母身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