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人性假设与教育意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性假设是依一定的价值取向对人性的现实表现有选择的抽象,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理论前提。教育“为人”,不管是其理论建构还是实践活动,必然建立在某种人性假设的基础上。以先验的“伦理人”和“理性人”为取向的预成论人性假设容易导致片面的教育;教育“成人”,关注人性发展的可能性与丰富性,必须从生成论人性假设出发,引导人的人性自觉和精神自由,促进人性的生成与丰富。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建立新的学生观,而新的学生观需要对人有更全面的理解。本文从人性假设所包含的四个维度出发来探讨韩非子教育思想的人性假设,认为韩非子在其教育思想中提出了一个“法治人”的假设,这种假设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人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是以利为基础的,而对利的理性把握惟有法治;人原有经验是自利之“自为心”;教育中人获得最大价值是在法治前提下自利之“自为心”的满足;教育中人的最大需要是法治对个体的规范,个体是被动的。本文试图通过对于这种人性假设的分析,来反思基础教育的学生观,希望对新学生观的建立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人性以两面性或二重性的方式对立统一地存在着。人是"关系人",人性在关系中生成与实现。当代人的关系境遇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人性表现方式也有差异。教育必须直面人的关系存在方式与当代人的关系状态。"关系人"的人性观有丰富的教育意蕴:一是对关系"场"作用的认识使我们获得一种教育智慧;二是教育目标与内容的设定要指向"关系人"的完满实现;三是道德教育要重视培养人的"关系"意识。  相似文献   

4.
人性假设是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的基本理论之源。教育管理中的人性假设具有以预成性人性观为逻辑基础,以生成性人性观为演绎前提,以人性自由为终极目的的基本特征。教育管理思想的演进与人们对人性认识的深化相伴而生,在西方教育管理发展史上,先后出现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等人性假设。经由哲学反思可以发现,它们都存在强调片面人性,忽视整体人性;重视预成人性,轻视人性生成;偏重人性"管理",忽略人性"教育"等认识弊端。实现教育管理思想的当代变迁,应首先完成教育管理人性观念从还原论到整体论,从预成论到生成论,从本体论到实践论的范式转型。  相似文献   

5.
对人性的假设引导着制度设计的方向。现行中小学教师评价制度是以"理性人"为人性假设,师德规范则是以"德性人"为人性假设。这两种制度在学校并行,其人性假设的冲突引发了教师的角色冲突与内在焦虑。此种状况提示学校管理者应以系统的思维开发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加强对制度设计的人性考虑,以更加复杂和全面的人性假设来支持制度的设计与运转,对人性中的积极因素既要加以合理的利用,又要提供必要的约束和引导。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无可厚非是增长人的知识,提升人的素养,最终促进人的发展。其目标的永恒"主体"是人,脱离了人的存在,将毫无价值与意义。从人性本身视角来分析语文教育的本质,更能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传承手段即是知识的传授,而知识的本身的"工具性"正是语文教育属性之所在;语文教育的另一属性即"基础性",也正是符合人性发展规律之反映;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正是基础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统一,将最终回归至人性本身;本文试图从人性之角度分析语文教育的本质,本研究认为:语文教育是生活世界的回归;语文教育是美的教育,教育是人的生存方式的表现;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主体的自我理解。  相似文献   

7.
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的,人的为恶是由于后天环境影响和主观不努力造成的。性善论是一种不错的"道德理论假设",其中"教人向善"的思想,"寡欲"、"存心养性和求其放心"的道德修养方法以及"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信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批判地继承孟子的性善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性假设是教育理论的立论之基,有怎样的人性假设,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理论。在现实教育中,往往以物性逻辑来认识人及其教育世界,人等同于物件、器具。以物性代替人性,是现实教育之惑,诠释的是教育中人性之事实如何。人性解放是教育所应秉承的理念与价值追求,是教育之道,诠释的是教育中人性之应当如何。因此,我们应建基于人性假设,认识教育之惑,从对人的贬抑和控制中走出来,达至人性解放,实现教育之道。  相似文献   

9.
人性假设是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教育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能与我们对教育所持的不恰当的人性假设有关。人性的实质是趋利避害、自我保存,它本无所谓善恶。教育应在此认识基础上进行,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发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  相似文献   

10.
萨特反对任何先验的人性,他认为人性是由人的自为存在决定的,而人的这种自为存在就是自由。因此萨特主张人是绝对自由的,萨特的人生论有反对抽象人性论的一面,但也有否定社会性,忽视人的社会存在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本质主义思维影响下的创新教育坚持现成性存在的人性假设,这种假设导致实践探索中出现价值取向偏误,诸如过度功利化、唯国家主义、唯科学主义等。因此,创新教育的人性假设应由现成性存在转向生成性存在。在人的生成性存在中,人的未完成性、有限性、历史性和复杂性等特征为创新教育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前提、动力、起点和评价维度等方面的支持。创新教育从教育理念向教育实践转变需要超越以往本质性思维影响下的预成性教学。将生成性教学作为创新教育实践的重要途径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中学教育》2018,(4):5-13
教育学研究的核心是特定的人性假设。各种人性假设尽管被作为学科理论的逻辑前提,其自身由于未得到严格证明,在教育学中容易陷入困境。从证成方式上,人性假设可分为极点式和线段式人性假设。二者均以静态、片面、单向度的思维方式为取向,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使教育"成人"难以实现。从教育人学的立场出发,基于人的可能性与复杂性特征,从主体、对象、目的、结果与维度等角度,尝试建立一种动态与立体的人性假设。"比较人"是一种确定自我与他者、自我与他我之间相同点和差异点,并做出判断,采取某种行动的人性形象。"比较人"假设的教育意义在于:教育引导人以自信,促使人走向完善,实现人的可能性与复杂性存在。  相似文献   

13.
传统人性假设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管理学中的传统人性假设理论立足于人的现实性、社会性,研究人的行为动机,从该层意义出发,引导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借鉴人性假设理论。传统人性假设理论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诸多启示,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管理学中人性假设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都是人,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理论对人性做了各个层次的思考和概括,对人们科学地认识人、教育人以及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在分析管理学中“经济人”假设理论、“社会人”假设理论、“自我实现人”假设理论、“复杂人假设”理论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人性假设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池田大作"人性革命"思想提出的现实依据是两个危机的思想,理论依据是建立在佛性基础上的"善恶不二"的人性论。尊重生命,回归生命是"人性革命"思想的立足点;克制私心,彰显"善性"是"人性革命"思想的着眼点;开发生命,创造价值是"人性革命"思想的着力点。"人性革命"思想的启示在于:道德教育要注重科学的生命观教育,重视人的德性涵养与生命价值的开发。  相似文献   

16.
人性假设是教育管理的重要出发点,中国文化形成了以人性善为主的人性假设思想,西方文化则孕育了以人性恶为主的人性假设思想,中西不同的人性假设形成教育管理的重大差异。中国历史上很长时间忽略了教育管理权,西方则很早就发挥了国家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中国教育管理人治色彩浓厚,西方教育管理法治色彩明显;中国教育管理强调道德约束,西方教育管理重在利益刺激;中国教育管理凸显权威管理,西方教育管理重视民主管理;中国教育管理以维护稳定为根本,西方教育管理则以提高效率为要义;中国教育管理改革意识相对淡薄,西方教育管理改革意识强烈。  相似文献   

17.
人性,是在现实中生活和活动的人所特有的本质规定性。人性假设,是每个管理者、每种管理方式在哲学观念上的最高指导。各种管理人员以他们对人性假设为依据,用不同的方式来组织、领导、控制和激励人们,从而建构一定的管理结构和方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西方都有自己不同的人性假设。而在马克思看来,整体的人性假设应是:资本主义社会前人的"最初的社会形态"或生物人--现实人--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代市场经济下,中国的人性假设是什么?中国人应当在市场经济的现实生活和活动中具有怎样的特殊的本质规定性?中国当代的人性假设具…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我国师生关系现状的分析,从人性假设的视角提出教师应更多的去关注"人",主动改造人性;并根据传统师生关系中两种主要的范式,思考教师在构建师生关系上应采取的人性假设取向,以期使学校教育真正具有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德育过程体现为两大程式: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他律-自律-自觉-自为"程式与品德形成的"外塑-内化-内生-外化"程式。自我建构是品德形成的本质规律,德性内生是品德形成的实质。德育不仅是促进学生道德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还是从自律到自觉自为的过程。道德自觉自为是品德发展的教育目标,德育的使命主要是促进学生道德自觉自为品...  相似文献   

20.
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都提出了各自的人性假设,这些人性假设尽管被作为学科理论的逻辑前提,其自身却未得到严格的证明,只能在实践中接受经验的检验."人性是可以改变的"这一假设是人类教育活动得以开展的必要前提,"人具有主体性"的假设则是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充分依据.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创造的"经验关系"抽象出来的这两条人性假设,可以作为教育学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前提.凡是以某种"应然人性"作为人性假设的,都会在对教育实践的解释中陷入困境;凡是没有提出"应然人性"的,也都不是完整的教育理论.教育学能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而不至于被"终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有自己独立的学科立场和视角,其中包括是否有自己特定的人性假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