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粉丝们借助微博平台对明星偶像进行重塑,通过多媒介融合传播的技术手段对偶像及其作品进行阐释和包装.微博粉丝与明星间形成了与现实社会关系相区别的“伪社会互动关系”,近距离狂欢取代了远距离膜拜.参照“盗猎者”理论,粉丝们掠夺并整合明星各类支离破碎的文本信息,并采用转译、拼贴、挪用等各种方式对其进行解读与重构,将粉丝的追星行为转化为一种偶像制造的生产行为.在微博粉丝文化传播中,文化交往的中心难以维持固定的关系,粉丝间的交往结构发生着不断的塌陷、转移和重建,从而构建出一种新型的社交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2.
偶像和粉丝是娱乐时代的产物,其中最让人关注的是粉丝文化影响下的偶像经济。泛娱乐时代,粉丝文化和偶像经济畸形化发展,粉丝群体缺乏理性、过度消费、盲目追星,商业资本通过偶像经济掏空粉丝钱包和榨取偶像剩余价值。实现粉丝文化和偶像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多方努力,共同构建和维护粉丝文化和偶像经济的良好生态。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粉丝与明星从自下而上的单向流动走向了双向互动,平民偶像和陪伴型粉丝文化日益兴盛,养成型偶像及伴生的粉丝经济成为当下被人们热议的话题.2016年至2017年,在日韩流行的偶像养成真人秀开始在我国的卫视和网络平台蓬勃兴起.本文以韩国的偶像养成真人秀《PRODUCE 101》为关注点,分析了该类节目产业模式的现状与问题,并对国内偶像养成真人秀产业模式的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传播仪式观的研究思路为鉴,以钟汉良粉丝群体传播与媒介传播的实践活动为例,考察分析仪式下粉丝文化认同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粉丝作为一个个体,有着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粉丝作为一个群体,其传播仪式的意义,就是通过借助各种符号表征方式,凝聚人心加强集体内部团结,在建构粉丝文化中发掘更多正面健康积极的意义,从而获得外部世界更多接纳和认同.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9,(6):54-59
肇始于2004年的电视真人秀节目《超级女声》正式拉开我国草根明星选秀的帷幕,并彻底改变了我国电视娱乐文化的面貌。新媒体全面崛起的当下,养成系偶像正逐渐成为我国偶像生产模式的主流,并对我国娱乐文化格局产生了深远质变。本文立足于传播技术驱动下的养成系偶像生产,从"偶像—粉丝"的全新关系出发,探究在新媒体环境下养成系偶像粉丝社群的建构及其所产生的文化生产和消费影响,试图概括总结出这一现象背后的偶像生产理念和深层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6.
虚拟偶像与粉丝群体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单向崇拜阶段、双向构建阶段,目前进入融合发展阶段.虚拟偶像粉丝共创模式是融合发展阶段最大的特点和优势,该模式颠覆了偶像—粉丝的经典关系,促进粉丝内部权力分化,提升偶像—粉丝的关系黏性,使得虚拟偶像的商业价值不断提升,创造了新的营销进路.企业可以进行如下营销进路新探索:一是"粉丝共创+私...  相似文献   

7.
贾瑞宇 《东南传播》2022,(4):110-112
基于对《创造营2021》新浪微博粉丝群体的考察,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进行分析,探讨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粉丝文化中共识的形成,揭示“资本——偶像——粉丝”框架下粉丝免费劳动的文化生产逻辑和双重剥削的本质。在这一过程中,粉丝们甘愿付出,也曾进行反抗,但最终仍淹没于资本所打造的商业文化逻辑和甘愿劳动中,成为社会资本积累的数字劳工。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平台的涌现使得受众话语有被听得见的可能,搭借流量热度,粉丝群体的诉求和意见逐渐被关注和采纳,粉丝的主体性与“偶像人设”开始交汇,但粉丝群体再中心化建构的“偶像人设”其合理性还有待商榷。新媒体视域下,资方在偶像人设的建构与运营过程中影响力依旧庞大,但粉丝对人设建构的主导性潜力却愈发不可忽视。本文将转变视角,立足于粉丝内核,从粉丝文化角度运用案例分析法来研究偶像建构与崩塌过程之中“人设”问题,试图概括这一过程中背后的粉丝特征的和深层粉丝文化社群逻辑。  相似文献   

9.
陈俏湄 《东南传播》2021,(2):112-115
在新媒体环境下粉丝文化发展到深度参与的新阶段,出现具有高度主导意识的干预性实践。以新浪微博为平台,国内艺人粉丝的干预性实践主要有三种类型:干预舆论、监控公关;干预机构决策与团队建设;"数据宣传"助推偶像事业。干预性实践的实施过程,既有娱乐工业为征用粉丝力量而进行的以困境叙事为代表的情感动员,也包含追星的年轻一代将自我的现实处境投射到偶像身上后的补偿性反抗。其积极意义在于粉丝对抗资本权力的尝试有助于形成相对多元的行业生态,同时干预性实践也具有难以避免的内在危机,最终难以摆脱被资本收编或自我消解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网络社区作为虚拟共同体成为社区成员情感和经历的纽带,进而生发复杂多样而又别具特色的文化风貌,粉丝文化就是其中之一。研究以2017年轰动中国社会的网络事件"鹿晗关晓彤恋情公开"为研究对象,用爬虫工具采集微博平台各个粉丝社区关于此事件的讨论,通过话语分析方法探讨粉丝社区呈现出的细分文化类型以及它们的文化间冲突与跨文化协商过程。文章发现,中国网络粉丝社区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形态,且彼此交融,总体上呈现六组跨文化关系;粉丝社区的跨文化冲突一方面与受日韩影响的粉丝文化和偶像产业滞后的结构性矛盾相关,另一方面又与粉丝社区文化表达强度和技术空间特征相关;粉丝社区的跨文化冲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面子观念关系密切,通过面子协商解决粉丝社区中的跨文化冲突成为中国网民的一种实践方式,而整合和第三方控制是其中较为有效的冲突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1.
田华 《编辑之友》2012,(2):84-86
由于粉丝看偶像不看电影,能够在包团观影等活动中找到归属感,获得情感的宣泄,2011年“粉丝+明星+电影”的粉丝电影在国内迅速蹿红.但是粉丝电影为了满足粉丝的消费需求一味注重偶像在电影中的表现而忽视电影本身,这不仅进一步助长了粉丝的追星行为,也更削弱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迭代,虚拟偶像的传播范围及影响力也在逐渐提升,其逐渐扩大的粉丝群体成为不容忽视的研究对象。本文基于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以虚拟偶像洛天依为个案,探究虚拟偶像洛天依粉丝的情感互动行为的类型、情感互动的过程,以及情感互动后粉丝所产生的与虚拟偶像之间的情感联结。  相似文献   

13.
粉丝,是英语"Fans"的音译,意为迷,狂热者,爱好者.粉丝对自身喜爱的偶像明星的文化消费和粉丝团体所造成的社会文化现象形成了粉丝文化.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二次元粉丝群体的活跃现象也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全职高手》和《盗墓笔记》这两大二次元作品所引发的社会现象、文化构建、粉丝认同等方面来探析二次元粉丝文化的特点,更新现代粉丝文化研究的观念.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孕育了新媒体时代粉丝文化的成长,粉丝文化因其覆盖范围广泛、群体实践形态各异、对形塑青年价值观产生影响,因此主流意识形态对其渗透和引导成为题中之义.粉丝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部分,主流意识形态以"嵌入"代替"收编",发挥偶像的中介作用,针对不同粉丝群体的行为特点,采取不同嵌入路径,即"加冕-挪用"路径和"钳制-妥协"路径,并分别以王俊凯探访最高检和"227大团结事件"为例进行结构和过程说明.  相似文献   

15.
对于K-pop偶像来说,具有出色的唱跳能力只是维系与粉丝之间关系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他们必须做好"偶像该做好的事",付出大量的情感劳动。偶像的情感劳动搭建起与粉丝的情感连接,粉丝们基于对偶像的情感,付出自己的情感、劳动和财富,而这种粉丝们认为的情感支持构成了偶像产业的重要利益来源。即偶像的情感劳动被资本征用,成为资本获利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现象级的网络综艺《创造101》呈现出选秀综艺节目新模式,从消费偶像向创造偶像转变,本文结合《创造101》文本,从资本主导下的文化工业生产和原子社会中的粉丝集体狂欢内外两个维度分析这一转变。选秀节目作为文化商品,在形式上呈现出程式化倾向,在运作上呈现出父权资本逻辑,在文化工业的操纵下,资本推动粉丝群体集体狂欢,将粉丝和偶像都裹挟其中。  相似文献   

17.
粉丝文化经济的威力在娱乐产业和文旅产业中得到彰显,粉丝力量需要重新加以审视。在以偶像为中心的文化经济模式下,粉丝位于产业链的末端,被视作被动的消费者,他们作为生产主体性的位置遭到忽略。“粉链经济”以粉丝为中心重新考察“偶像-粉丝”的关系结构,发现粉丝不仅有着极强的文化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而且具备养成偶像、制约资本和平台、影响地方发展的能量。由粉丝立场来考察,“粉链经济”是将粉丝视为独立的、不依赖于明星、以满足自身需求为前提,并在与产业链上其他经济主体相抗衡、相博弈、相妥协中发展起来的新文化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8.
宋雷雨 《现代传播》2019,(12):26-29
互联网赋权下,虚拟偶像的粉丝由以往文化研究中的文本"盗猎者""游牧者"发生了更具正义性的生产者身份转向,成为更具复杂和暧昧性的文本生产者与消费者。基于此的粉丝参与式文化呈现出更加平民化、强生产者色彩与高生产能力、权力分层和权力反转、文本生产更易从边缘走向主流等特征,并促成了虚拟偶像粉丝的自我认同、集体认同和社群巩固。  相似文献   

19.
江凌  宋婷婷  刘敏 《东南传播》2021,(12):101-105
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粉丝群体在虚拟空间逐渐形成特有的运行机制与权力关系,粉丝社群意见领袖开始出现并成为引导、煽动普通粉丝的重要力量,也因其部分过激言论对网络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成为整治"饭圈"乱象时的主要打击对象之一.文章以易烊千玺粉丝社群中的意见领袖在电影《少年的你》宣传推广过程中发布的动员性微博文本为研究对象,以费尔克拉夫提出的批判性话语分析三重维度为理论框架,借助ROST内容挖掘软件进行文本分析,研究了粉丝社群中意见领袖动员普通粉丝时的话语策略,以期为文化工业市场引导粉丝理性客观表达意见、有效管理粉丝社群以及维护网络社会的稳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将虚拟偶像及其粉丝作为研究对象,参与式观察虚拟偶像及其粉丝的拟社会互动,探寻虚拟偶像驯化的过程与原因。研究发现虚拟偶像驯化是资本、技术和粉丝三方共谋的结果,身份认同、社交安全需要和崇拜情感是维系虚拟偶像及其粉丝拟社会交往的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