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国兵 《科教文汇》2010,(12):127-128
针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需求,以车辆工程专业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课程作为试点,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能力培养、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尝试,提出了多种思路与想法,以培养具备检测维修汽车总成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汽车人才。经过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针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需求,以车辆工程专业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课程作为试点,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能力培养、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尝试,提出了多种思路与想法,以培养具备检测维修汽车总成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汽车人才。经过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未来一段时期内,高质量增长将是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文章首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人才需求进行了调研,其次分析了当前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培养目标、师资、课程、实践等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调研并针对现存问题,基于新工科建设背景,提出当前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以期为本科院校车辆工程专业新能源汽车方向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以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为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提供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跨学科交融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述了人才在汽车工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点研究了我校的车辆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对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建议;在汽车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讲述了我校在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新能源汽车的急速发展使得汽车行业人才需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本文遵循新工科的教育思想,以笔者所在单位车辆工程专业为教学改革对象,按照"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分析——教学改革——教学平台建设与实践教学"的思路,对车辆工程专业新能源汽车方向的实践教学方法进行研究:通过重构课程教学体系、搭建新能源汽车实践教学平台和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解决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盐城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是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重点专业之一.本文就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改进教学方式及考核方法等方面提出思考和建议,以期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备本科基础、应用特征、专业特长和职业素养,区别与学术型、技能型人才,其培养模式必须具备培养应用型能力的特征.文中分析了汽车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关系、社会需求与汽车人才的能力特征,总结了当前汽车类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探讨以产品开发为主线的项目化教学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品对象,牵引人才培养计划...  相似文献   

8.
罗勇 《科教文汇》2014,(6):70-71
汽车服务工程是理论与实际应用密切结合的专业,需要学生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管理能力。重庆理工大学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改革拟按照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思路,依托“中德中心”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以车辆评估、检测、维修及其过程管理为核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建设等方面的改革。通过改革将“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凸显培养特色。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能源汽车被国家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高等职业学校亟需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的“双能型”新能源汽车模块职教师资。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作为江苏省培养中高等职业教育师资的重要基地,存小要探索面向“卓越教师”的职技高师新能源汽车模块培养模式。提出高等高校、地方政府、新能源汽车企业、中高等职业学校“四位一体”的教学改革建议,实现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新能源汽车企业和中高等职业学校合作的一体化,教师职前培养、八职培训与职后发展衔接的专业发展一体化,高校教师、中高等职业学校教师与师范学生共同发展的人员一体化,师范学生本科专业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的体系一体化,师范学生招生、培养、就业等衔接环节的过程管理一体化。努力提高职技高师教育培养质量,促进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中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需求。  相似文献   

10.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近年来高校改革的重点,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新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求也更加迫切。本文以新疆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为例,分析现有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探讨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定位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为深化新疆地方型高校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思路和理论策略。  相似文献   

11.
杨建宇  罗滔  杨伟军 《科技风》2023,(21):85-87+163
在新时代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家迫切需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培养新型“创新型”人才。然而,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日益普及的情况下,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培养目标偏离、培养方式单一、能力培养缺失等问题。在依托行业优势、加强校企作的视域下,以长沙理工大学为例,探索出适合高校自身的特色卓越人才培养之路。本文强调要面向工程实际,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加强校企合作,创设优越的实践教学条件;强调彰显行业特色,依托行业优势,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高校育人、企业用人、学生就业的三赢局面,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通过对现在所开展的《汽车拆装实习》的教学模式的分析,剖析存在的问题,阐述促进汽车拆装实训改革几个有效举措,进而促进对高职类汽车人才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要求,甚至为更进一步培养高等职业汽车人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以地方高校视角探讨安全工程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如何主动适应新工科建设需要,并以专业课程“安全生产法规”为例,分析其课程改革背景及必要性,提出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基于案例教学的实践型研讨班以及推动课程考试由“知识考核型”向“知识+能力考核型”转变等方面开展专业课程改革,并介绍教学改革实践思路及具体措施。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及教学效果来看,相关课程改革措施能够促进地方高校与新工科人才培养新要求相适应,有助于学生工程应用思维培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人才培养是国家的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高校的首要任务。为了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必须对现有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优化和改革,以更好地适应新工科建设要求。该文以电气类专业学生培养为研究对象,以“一核心、四内涵、四要点”为人才培养导向,构建基于“一主线、三目标、六措施”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培养满足国家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并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升级,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高校的人才培养遵循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模式,坚守“三个”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发展能力)、把握“三大”要素(课程、方法、实践)。并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三个基本要素:自由发展是前提,特色发展是根本,能力发展是关键。本文分析探讨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内容———冰蓝工作室负责下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6.
刘阳  杜松华  禤欣 《科技风》2023,(24):120-122
新文科建设及数智时代的背景给本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创新融合”发展模式适合数智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本文在发展理念、专业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探索与改革,以期为我国高校电子商务本科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科技风》2021,(19)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的,而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是推动该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针对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将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应用到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中,探索新能源专业教学改革方法。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阐述对新能源专业教学方式、师资队伍以及培养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方法,为解决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性和创新性不足的问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舒畅  李娟  夏慧玲 《科技风》2023,(7):68-70
如何使技能型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与社会需求保持同步,是一项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实现“零距离”就业,高校能否更好生存发展的重大工程。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能力需求,造成高校教育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脱节。本文从基于OBE的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等方面实现“三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株洲汽车产业发展形式和趋势对高素质技能型汽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但汽车产业高技能人才存在总量培养不足、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和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拓展"社会化"人才培养渠道、优化"市场化"人才培养模式及创新"企业化"人才培养机制,是提高株洲汽车产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支持保障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西昌学院园艺专业为例,探讨了“卓越农林计划”实施过程中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实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与质量保障措施等内容,以期为地方高校农林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