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高华 《大众科技》2021,23(9):123-125
在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坚持人才需求导向、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从理论与实践、学生与教师、教学与竞赛、学校与企业等四个维度构建多维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应用推广效果进行评价,为其他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2.
加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与方法。本文讲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积极意义,构建了由"实践教学平台、人才培养方案、产教融合"三要素为核心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型,提出了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相似文献   

3.
产教融合能有效推进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实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如何实现产教融合,促进专业更好更快发展,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以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科学专业产教融合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产教融合内涵、产教融合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及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科学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并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科学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最后介绍了邵阳学院管理科学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关做法。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21,(31)
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多以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为突破口,确立应用型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路径,以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作为省属院校,在向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转型过程中,应进一步确立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修订实效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立健全利于教师成长和学生成才的激励机制,引导师生营造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积极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扎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5.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而应运而生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应该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目标而服务.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为适应本科教学所要进行的各项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工科”和“交通强国”战略的提出,我国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人才培养体系面临着重要挑战,有必要对地方院校交通运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通过文献研究、归纳分类等方法分析了我国现有交通运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不足,提出包括以下方面:重构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生产实际问题驱动、教学与应用一体”的混合式创新性应用型教学模式,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监督机制来提高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人才培养质量。力争经过几年的试用和调整,最终形成完成适用于地方院校创新性、应用型的本科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兄弟院校的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发挥科研的"反哺"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可利用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融合,挖掘二者之间的结合点,完成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一批新建地方型本科院校为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出了较大贡献.但由于建设时间短,同时面临教育质量需进一步提高的问题,因此,优化与完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质量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兵  李用俊 《科教文汇》2012,(25):22-23
首先建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提出可以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的指标权重,并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基础上,给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0.
吕永林  师薇 《现代情报》2010,30(11):128-130
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本文结合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现状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和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面向能力培养、多学科融合,具有专业特色的能力型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1.
材料力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适应度不强。本文以材料力学的课程特点及理论教学过程教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从教与学的方法、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探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求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及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及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定位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刘红喜 《科技风》2015,(1):199+202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专业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开展本科教学专业评估是促进专业建设的重要举措,本科教学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其开展的依据与核心要素,本文对专业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希望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评估工作开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研究生培养背景下教师科研团队建设与科研能力提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是高校的主体,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对于增强高校整体科研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科研基础薄弱,如何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提出以研究生培养为契机,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教师科研团队建设为渠道,达到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的目的。文中分析了科研团队形成的基础与条件,科研团队带头人的选择,学校、院系两级机构在科研团队建设中的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办学同质化倾向严重,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不明确,办学效益不高,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提出引导一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让这些院校培养出更适合生产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创新型技术人才。如何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体系,相关院校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立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文中通过长期工作实践和调研结果,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打破传统学科型教育教学模式,建立以问题引导式的设置课程方法;单独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提倡实践先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理性选择。基于这一人才培养定位,其对应的课程体系则是设计建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这是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本文结合济宁学院的实践,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教学组织和措施保障情况进行了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16.
教师是高校的主体,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对于增强高校整体科研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科研基础薄弱,如何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提出以研究生培养为契机,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教师科研团队建设为渠道,达到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的目的。文中分析了科研团队形成的基础与条件,科研团队带头人的选择,学校、院系两级机构在科研团队建设中的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独立学院是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地方本科院校,目前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方案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符的问题。成果导向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论,遵循反向设计原则,强调能力本位教育,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之间有一种清晰的映射关系。文章以独立学院为例,探讨了基于成果导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从需求分析开始,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再决定学生毕业要求,最后确定课程体系。基于成果导向教育人才培养关键是开展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课程教学,这就需要加强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8.
基层教学组织是高等院校最基本的教学共同体,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升级的基础性力量。本文从地方本科院校基层教学组织存在问题入手,结合当前时代形势、任务及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探讨了基于转型升级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基层教学组织的框架结构和建设措施。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提供了建设理念、拓宽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9.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校企合作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形式之一,不仅能够使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进行有机结合,而且能够使高校和企业实现双赢。本文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困境进行分析,目的是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管理的良好运行。  相似文献   

20.
根据新工科建设对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新要求,阐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教育观念落后、与产业需求脱节和工程实践匮乏等主要问题,提出了注重培养综合素质的新工科复合型人才的建议,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