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西方形而上学就其本质和旨趣而言是从"超越"的向度建构哲学本体论框架,这意味着西方形而上学都以不同的形式显现着哲学的"境界"追求。对哲学"境界"的形而上学表达恰好与形而上学的自身演进逻辑是同一的。马克思哲学在突破传统形而上学境界观的同时,以现实生活为根基,在对现实世界批判的实践活动中展现了对哲学境界阐释的新思路,进而彰显出马克思哲学所内含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中,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最为晦涩的概念之一。这一概念佶屈聱牙,教材的解释也语焉不详。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有不解之缘,其兴衰可谓"成也原子论,败也原子论"。从原子论入手考察,能很好地揭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背景、理论内容及思想局限;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条分缕析,能促进学生打通古今唯物主义传统、融合科学和哲学知识、领悟哲学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3.
在中学哲学课程中,"形而上学"一词可谓浮光一现。它主要是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对立面被"拎出",继而突兀地遭指认是一种孤立、静止、片面地看事物的错误思维方式。但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特征、弊端及危害却往往没有得到应有的说理性阐发,以致形而上学不仅未能得到清理,反而附上了某种"思辨性"魅力。为捍卫唯物辩证法的真理性,中学哲学课程可将典型的形而上学体系——柏拉图"理念论"——作为鹄的,理性地、溯本地批判形而上学思维的狭隘性,生动再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形而上学终结者的理论地位,阐明唯物辩证法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看事物之思维方式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近期有学者(邓曦泽)认为,哲学,尤其是作为全类命题的形而上学,由于它不能对事物作出有效的区分,所以对人的生活没有实际用处;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哲学—形而上学"也将走向毁灭。为此,以下几个方面就值得重新审视和深入探讨:(1)哲学的定义以及形而上学是什么;(2)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异同;(3)"用处"的定义,以及哲学的真正"用处"。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新儒家中,唐君毅提出"性情的形而上学",牟宗三提出"道德的形而上学",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对中国哲学精神传统作一清理。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性情"一词其实和"道德"一词是相对而共生的,反映了早期儒道两家对人性的基本认识。可以说"性情的形而上学"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精神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本文拟从早期道家的思想来讨论道家是如何体现出"性情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诸矛盾现象背后有其深刻的形而上学基础,这就是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对现代性批判的彻底性要求导致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形而上学基础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两大根基——抽象本体和抽象的人进行批判,颠覆其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进而走向哲学革命,最终创立以实践作为其哲学根本观点的"新唯物主义"。因此,马克思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批判是其哲学革命出场的现实路径,而其哲学革命则是其现代性批判彻底化的哲学结论。  相似文献   

7.
西方哲学经历了从古代本体论的衰落到近代形而上学的兴起、从近代崇尚理性形而上学的消解到回归"生活世界"的当代哲学的建立两次大规模的哲学范式的转换;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正在经历从传统的"科学知识论"哲学到生存论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厘清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人的生存方式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构建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把形而上学仅仅当作一种同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是对形而上学原本意义的严重遮蔽。形而上学首先是"第一哲学",它由亚里士多德有意识地建立,之后构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在作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当中,也不仅仅存在片面、孤立、静止和不承认矛盾的思维方式,这种"知性思维方式"仅仅是黑格尔所批评的西方近代形而上学所具有的思维方式,而决不是西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全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黑格尔作为西方最大的形而上学家,恰好具有辩证的思维方式。所以,把片面、孤立、静止和不承认矛盾的思维方式当作西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代名词,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相似文献   

9.
后分析教育哲学是一个以时间标准划分产生的概念,它泛指20世纪80年代后英国分析教育哲学的新进展.在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及其关系这一教育哲学的基本议题上,英国后分析教育哲学的研究视角逐渐从"理论"取向转向"实践"取向,从教育哲学的实践哲学地位和教育理论的实践理论地位出发,对其进行再分析.在目标文体选择的问题上,英国后分析教育哲学逐渐由对概念、命题、理论等文本的分析.转向对文本和文件的双管齐下,致力于建设具有教育实践根基和建构特征的哲学分析.在对待形而上学哲学的态度上,英国后分析教育哲学逐渐突破传统科学哲学和分析哲学中的形而上学禁忌,毅然承担起对这一传统教育哲学基本范畴的研究,努力从"无芯"的二级活动地位中走出来,重新开始以人和德性为中心,展开对教育问题的形而上学思考.  相似文献   

10.
从形而上学的含义,形而上学的历史,以及拒斥形而上学误区三个方面指出了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必然向形而上学回归。指出现代分析哲学从语言的角度对传统哲学的反思和大陆哲学从现实的人出发对传统哲学的批判来拒斥形而上学并不是很成功的,可能导致一种无根基的时代。对人类自由的探索,必然要求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接纳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1.
“讲坛哲学”对于整个哲学学科的存在和发展至关重要,但是,我国的“讲坛哲学”却存在很多背离了哲学本性的问题,这不仅造成“讲坛哲学”多年以来的萧条局面。而且还严重阻碍了整个哲学学科的繁荣和发展,因此,改革和发展讲坛哲学成了繁荣和发展哲学学科的一个重要课题。要想对讲坛哲学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使讲坛哲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必须抓住两点:一是立足于哲学自身的特点,二是充分理解哲学的价值,然后再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2.
哲学是关乎思想的根本事情,它只关心生活的整体和意义,是最美好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哲学是关乎人之根本即“自然”的事情。依据于此,哲学必然不是观念,不是概念体系,不是逻辑或逻辑思维,不是语言本身,也不是理解和解释的方法。它既不是人类其他经验和“思想”的概括和总结,也不是世界观的归纳和类比。同样,哲学不是化。哲学只是哲学“本身”。现代哲学在观念哲学中“浸泡”得太久,离真正的哲学已经很远很远,可以说不成其为哲学了。要“恢复”真正的哲学,只有回到古希腊哲学家那里,从哲学的“自然”出发考察哲学是什么。此时必须避免用现代“观念论”套用古希腊哲学家。  相似文献   

13.
德国古典哲学关于“自我”的思辨哲学的建构,经历了康德的“先验自我”、费希特的“行动自我”、谢林的“绝对同一”的“自我”的逻辑发展过程,并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最高、最抽象的同一。德国古典哲学关于“自我”的思辨哲学的建构历程,实际上就是德国思辨哲学的发展史;黑格尔哲学的解体意味着整个思辨哲学的解体;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本质之处就是以“现实的个人”、以现实的个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呈现出“先验自我”的现实根基。  相似文献   

14.
反思教育与时间的关系是教育哲学最核心的任务。现代教育哲学深受知识论哲学的影响,而知识论哲学与“浮士德时间”哲学之间具有天然而密切的关系。“浮士德时间”哲学对时间理解的线性,易控性和可计量性为知识教育哲学提供了形而上学基础,而知识论教育哲学则相应获得“浮士德时间”哲学的一切品质。现代教育如果不能在时间哲学上超越“浮士德时间”,就不能超越知识论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15.
柯尔施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通过其实践哲学建构起来的,而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则是通过其霸权理论建立起来的,他们二人又都是以对哲学问题(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讨来完成意识形态理论的建构工作的。因此,哲学、实践与“霸权”是他们的意识形态理论基本范畴。正是从这些基本范畴出发,他们在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进行重新解读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实践哲学”及其“转型”和“文化霸权”及其相关问题。在前一个领域,主要讨论的是意识形态理论的视角问题,而后一个领域则主要讨论的是他们的意识形态理论所要关注的核心话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虽然有悠久的教育思想史,但作为学科的教育哲学始于1919年杜威来华讲学。杜威来华讲学之后,教育哲学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注意和重视。从1919-1949年,我国学者先后翻译了近10本国外教育哲学,自己编著了20余本教育哲学。国人编著的教育哲学,就思想而言,有新康德主义、实用主义、三民主义、天主教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就学科体系而言,有"哲学之教育应用"体系、"各派之教育哲学"体系、"教育之哲学"体系、混合的体系等。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教育哲学,不仅与西方教育哲学几乎同步发展,而且30年的建设,完成了中国教育哲学初建的任务,为新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哲学合法性”的提法有两个问题维度,即中国有无哲学与中国哲学研究范式的主体性。19世纪末以来逐渐出现了一元论的终结与多元论的出现的局面。在多元论的视野下,中国哲学是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哲学殊相之一。作为多元哲学中的一支,中国哲学必须确立自己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发生由“哲学在中国”到“中国的哲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essay, Steven Burik discusses Jacques Derrida's position with regard to the place of education in philosophy within the university system, and then relates these thoughts to comparative philosophy. Philosophers find themselves constantly having to defend philosophy and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philosophy against pressure from the powers that be. Burik contends that the argument Derrida set forth to "protect" philosophy entails a double bind: Derrida emphasized the value and importance of philosophical thinking while at the same time criticizing the limits of philosophy, both self-mandated and externally imposed. Derrida's defense of philosophy was anything but a protection of the status quo, according to Burik. Derrida ultimately argued that the teaching of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y itself should be inherently open to new developments. Burik relates Derrida's defense of philosophy and attack on mainstream philosophy to comparative philosophy, demonstrating that both argue for an expansion of thinking beyond the narrow Western confines of philosophy as "pure" reason or rationality by showing how alterity always inserts itself, and that both seek to give this alterity a valid place in educational systems.  相似文献   

19.
西方现代哲学抛弃了传统哲学的核心课题——本体,而表现为从日常经验现象出发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全面背离。现代哲学是一种以日常生活世界的现象为考察对象的哲学,在现代语言哲学、人生哲学和艺术哲学中,这种“日常化”的倾向极为鲜明。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民主义哲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物质主义哲学,而是人民主义哲学。物质主义哲学虽是前苏联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统解读,却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意识和革命精神。“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是共产主义哲学,“新唯物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是革命地“改变世界”的人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精神,并将其发展到了人民主义的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只须确立考察问题的现实基点,而无须设定抽象的逻辑起点。把握人民主义哲学,关键是把握哲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自觉从抽象的物质转向现实的人民,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