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根据蔡永贵先生“母文表义”这一理论,分析、论证了《说文解字》所收录的“敫”族字,并证明这些字是在母文的基础上加上若干表示具体事类的偏旁为外部标志而孳乳分化出来的“母文外化字”。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对“事类”进行全面而深入阐述的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他厘清了传统“事类”概念的内涵,首次明确指出事类是作者在自己言辞之外,以多种方式方法引入的、可验证的、异质性的东西。它主要有“引乎成辞”和“举乎人事”两方面内容,是作者用以“明理”和“徵义”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右文说"是古人探求字源的一种方式。"右文说"在宋代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传统字源学说经《说文》、《释名》、《玉篇》、《说文系传》等的有关研究之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并与宋代学术发展的大势与高度相一致的。本文分析了"贝"和"賏"、"婴"三个字,并据蔡永贵先生"母文表义"这一理论,分析、论证了《说文解字》所收录的7个"婴"族字,是以本义或特定引申义的"婴"为母文,加上若干表示具体事类的偏旁为外部标志而孳乳分化出来的母文外化字,而且更加有力的佐证了"右文说"的正确性、声符示源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4.
读《文心·事类》篇,写了几条笔记,题作“说《事类》”,意在辩白几个问题. 一、刘勰笔下的“事类”“事义”,不是等同的概念在六朝文士的笔下出现了骈文,而当时却没有“骈文”这个名称;称六朝文为骈文  相似文献   

5.
“事类”与“典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相同之处是二者都有古代史实这一层含义。因此,把“事类”等同于“典故”或者说“事类”的范围比“典故”大得多的观点都是不甚恰当的。现代意义上的“引用”比“事类”的范围要宽泛得多,笔者认为“事类”大致相当于“引用”这一修辞方法。六朝时候,“事类”与“事义”既可通用,但有时它们的含义又不一致。  相似文献   

6.
《五行志》是中国古代正史的重要内容,《五行志》的“序”概括了史家修撰的旨趣和意图,是我们认识《五行志》演变脉络的一条很好的途径。从班固开创《五行志》到宋初,历代《五行志》都记载了大量灾异和事应,并作出解释,以此劝诫帝王。宋以后的《五行志》成为灾害物异的汇编,不再记录事应,对灾异的感应要靠帝王自己去领悟了。  相似文献   

7.
"二"字考释     
写了《“一”字考释》后,意犹未减。加之,朋友们鼓励我继续写下去,于是我就写了这篇《“二”字考释》。“二”和“贰”、“弍”是同一个字,前面是小写,后面是大写。本文就“二”字作一番以形说义、以声求义、据文证义的探索,或许对训诂学有兴趣的同仁们有点启发。一、“二”字的本义、同义、引申义  相似文献   

8.
据蔡永贵先生“母文表义“这一理论,剖析了《说文解字》所收录的婴、缨、瘿、瘿、鹦、嘤、樱7个“婴“族字,写成了《试析“婴“及〈说文解字〉中的“婴“族字》一文,发表在《巢湖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上。在此基础上,本文补析、论证《汉语大字典》所收录的《说文解字》以外的璎、巊、撄、孾、孆、蠳、瀴等22个“婴“族字,论证它们是以本义“妇女戴的颈饰“或特定引申义“环绕、缠绕(于颈)“、“小、弱“的“婴“为母文,加上若干表示具体事类的偏旁如“玉“、“山“、“手“、“子“、“女“、“虫“、“水“等为外部标志而孳乳分化出来的“母文外化字“,并把这些“婴“族字与母文的关系用表示意于文末。  相似文献   

9.
行政法学界关于"一事不再罚"原则的具体涵义至今尚未达成共识。我国《行政处罚法》对这个问题虽作了一些规定,但仍然不够成熟。本文结合我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及当前的相关理论研究,分别阐述"一事不再罚"原则的由来及理论界的不同观点,并对"一事不再罚"原则的内涵作进一步的阐述,最后结合我国《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唐代史籍中多有“从事”一词.考诸文献,“从事”作为专有名词至迟到西汉时已经出现,是司隶校尉和州刺史自辟的属官,即都官从事、别驾从事、功曹从事、郡国从事之类.从汉代经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从事经历了由具体幕职到所有幕职之泛称的变化过程.唐代从事不是具体的幕职名称,也不“单指不参政的幕客”,而是所有使府幕职的泛称.同时,从事也可指代副使、行军司马、判官、支使、掌书记、参谋、推官、巡官等具体的幕职.  相似文献   

11.
也谈《行政处罚法》中的“一事不再罚”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法学界关于“一事不再罚”原则的具体涵义至今尚未达成共识。我国《行政处罚法》对这个问题虽作了一些规定,但仍然不够成熟。本文结合我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及当前的相关理论研究,分别阐述“一事不再罚”原则的由来及理论界的不同观点,并对“一事不再罚”原则的内涵作进一步的阐述,最后结合我国《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二、四套流行教材相同选文对“三字”处理的对比分析 四套教材在文选注释中又是如何处理三字的判别问题的呢?我们选了四套教材都有的文选篇目《郑伯克段于鄢》、《报任安书》、《小国寡民》和《逍遥游》进行比较分析。四篇选文的注释中涉及到“三字”的有以下这些字:  相似文献   

13.
《民主与科学》曾有一篇署名文章,题为《“抹上黑”与“抹去黑”——兼论“民主监督”》。文章开头写道: 汉语词汇素以详密、精确而雄居各国语言之榜首,为环球学者所啧啧称羡。但事物总是一分为 二的,瑕瑜并存,良绣(“绣”为“莠(you)”字之误——引者)共见乃普遍的事,汉语词汇也是如此,“抹 黑”一词即是。君不见,“给社会主义抹黑”、“给共产党抹黑”,曾是多么可怕的罪名!然而,“抹黑”是 一个极不精确,甚至极不准确的概念。它既可表达“抹上黑”的意思,又可表达“抹去黑”的意思。“为 社会主义抹去黑”、“给共产…  相似文献   

14.
郭锡良先生《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是对古汉语虚词进行个案研究的一篇力作,但文中对甲骨文、金文中“于”字用法的归纳还有可补之处。喻遂生师据此做《甲骨文介词“于”用法补议》,对甲骨文“于”字的用法做了详细的补充。对西周金文“于”的用法尚可做以下补充:“于”带谓词宾语;“于”引进时间;“于”字结构的状语用法;“于”字结构的连用。另附“于”的动词用法。  相似文献   

15.
《类篇》是司马光等编撰的。此书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开始修纂,至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完成。其编纂目的就如《类编≥“附记”中所说的:“今修《集韵》,添字既多,与顾野王《玉篇》不相参协,欲乞委修韵官,将新韵添入,别为‘类篇’,与  相似文献   

16.
《说文解字》“牛”字说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结合“马”字说解,从《说文解字》全书体例、语言学基本常识、词语文化释义三方面可证明段氏说法较确。但段氏将“牛,事也,理也”中的“理”理解为“文理”则不够允洽,《说文解字》在此应是采用了文化说解,“理”当为顺从之意。  相似文献   

17.
用典,古人也叫用事,在先秦的古籍中已现端倪,但那只是修辞手法,却并非文体特点。只有魏晋以后,骈文正式出现,才开始襞积典事,炼词铸句,一句一典,精加雕琢,“用旧合机,不啻自其日出”,达到自然高妙,博雅含蓄的艺术效果。 《文心雕龙·事类》篇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昔文王繇易,剖判爻位,既济九三,远引高宗之伐;明夷六五,近书箕子之贞:斯略举人事,以徵义者也。至若胤征羲和,陈政典之训;盘庚浩民,叙迟任之言:此全  相似文献   

18.
释冥(力女)     
卜辞有“(?)”字,余释为冥。有“(?)”字,余谓《说文·丸部》有(?)字,即“(?)”之讹。卜辞言冥、言(?),恒连文而不单见,其上文必言妇某。其首见于经典中者,字作黾勉。《诗·邶风·谷风》:“黾勉同心”;又“黾勉求之”;《小雅·十月》:“黾勉从事”;《云汉》:“勉黾畏去”。在《诗》三百篇中凡四见,而毛《传》郑《笺》俱匮确释。而黾勉语转字变为(?)俛:《文选·陆士衡文赋》: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的“故为之说”的“说”,不少参考书都当作动词解释。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评注译析古文百篇》里,把这句话解释为:(我)为这件事作了这篇“说”的文章。在注解里又说:“‘说’原是名词,一种文体。此作动词。为之说,为这件事作一篇‘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古文评注》,也持同样的看法。《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这样解释:“‘之’字作介宾,‘说’字作动词,指写作(这篇文章)。或者‘之’字作指示代词,充当定语,‘说’字作名词,指一种文体。两说都说得通,就柳文而论,前者才是作者原意。”  相似文献   

20.
欧阳詹《李评事公进示文集以诗赠之》中“李评事”有职无名,不知为何人。文章用文史互证的方法从年龄、任职、诗文成就等三方面论述了“李评事”可能是“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