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925年陈延杰撰成《诗品注》一书,为钟嵘《诗品》的研究拉开了序幕,迄今为止对于《诗品》的研究已有九十余年的历史。在这九十余年的研究历程中,《诗品》对于陶渊明的品第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钟嵘在《诗品》中以"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将陶渊明置于中品,唐以后,特别是宋、明、清以来的一大批学者为陶渊明叫屈并纷纷著文以批判钟嵘品第之失。在文学研究当中对于陶渊明所持有不同的批评态度,是批评家个人的主见,还是受其背后某种共同的思想观念、审美趣味的左右?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世说新语》未收陶渊明,并非因其门第的关系,应与《世说》收录清谈风流轶事的旨趣有关。陶渊明时代,清谈之风已经式微,《世说》于此时代收录条目极少,这是《世说》不收陶渊明主要原因。另外陶渊明在当代并未有他在后世那样巨大的影响,也是《世说》疏漏陶渊明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3.
苏轼对萧统《文选》颇多微辞,通过考评可以看出,他的最有力的证据是萧统对于陶渊明的评价.他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归纳方法,找出萧统的一些错误从而全盘否定《文选》.原因是"乌台诗案"之后,他在精神上对陶渊明的认同,使得他不满萧统对陶渊明的评价,从而得出关于《文选》的偏颇结论.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集》中的重言词情况复杂,对《陶渊明集》中的重言词进行定量、定性研究,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本文对《陶渊明集》中的重言词进行考察,从词类、形式和语法功能方面对其重言词进行分析,并对其意义进行解说。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集札记》是陈澧选评的唯一一部文人集,从中可见他对陶渊明的深深崇敬与独到解悟。研读《陶渊明集札记》,对了解陶渊明的接受史和陈澧本人的思想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抉绝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最深刻的哲学思考,陶渊明真正的平凡和独特在归隐之后。他的胸襟气韵、人格涵养使他的生命更成熟、更具哲学魅力。陶渊明也因此成为一个典范,以自然真淳的人生追求、躬耕自给的生活选择、松菊诗酒的淡泊之境,为后世建立了“真隐”的风范。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生前和身后90年间,其作品默默无闻,几乎亡佚,之后,仅《诗品》列为中品,陶渊明逝世百年后,萧统收录陶渊明诗文并编纂成《陶渊明集》,是为我国第一部文人专集,萧统亲为陶集作序,序文高度赞扬陶渊明人格与作品,自始,一个伟大的诗人和一集伟大的作品才得以面世。  相似文献   

8.
备《归去来兮辞》(以下简称《归》)时,我隐隐约约地看见了一个"陌生"的陶渊明。在我的印象里,陶渊明是一位品格高洁的隐逸诗人,他好读书、性嗜酒,不慕名利、崇尚自然一这样的陶渊明形象主要来源于《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类清新淡远的诗句。  相似文献   

9.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南村隐居生活的艺术写照,它作于义熙十四年,这一年陶渊明54岁,已经过了13年的隐居生活。《桃花源记》是他以往田园诗的高度概括和归隐体验的诗意升华,是他对南村生活的一次集中的艺术反映而不是道家仙境或乌托邦,其中既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又是他以隐士心态和诗人情怀来处理人生的一个总结。  相似文献   

10.
吴国富 《天中学刊》2013,28(3):63-69
冈村繁的《陶渊明新论》颠覆了传统的陶渊明形象。从一元标准出发考察陶渊明的众多行为,可以得出与冈村繁迥然不同的结论:陶渊明一生都坚持了"道德的生存方式"。由此可见,在评价诗人时游移于各种标准之间,不仅造成逻辑上的自相矛盾,亦无法真正把握诗人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1.
钟书林 《天中学刊》2015,30(1):11-17
逯钦立是我国当代陶渊明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其校注整理的《陶渊明集》至今影响甚巨,在中国大陆流传至为广泛,曾被袁行霈称誉为"目前在中国大陆最多引用的一部陶集"。其关于陶渊明许多精当的研究,也推动了后世陶渊明研究的深入发展。尤其在20世纪50―70年代,他始终秉持着学者的本色,拨乱反正,促进了陶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与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均为五言古体诗,风格平淡自然,都表现出自然任真的情怀。但《饮酒二十首》是陶渊明已经辞官归隐的情况下创作的,大多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而《和陶饮酒二十首》则创作前后,苏轼仍在朝为官,处于"半仕半隐"的外任生涯,因此其诗主要表现的是苏轼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与无奈。  相似文献   

13.
郭庆 《中学文科》2006,(9):74-74
《桃花源记》是晋代文人陶渊明的传世佳作,在《桃花源记》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中,作者陶渊明为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虚构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恬静,人们怡然自乐的理想自由世界——桃花源。全文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自然亲切,入情入理。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20首,在陶渊明诗集中占有较大比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主要从思想性这一方面赏析了《饮酒》诗。对《饮酒》组诗思想性的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陶渊明在《饮酒》诗中抒发出理想无法实现的忧愤;表达出对黑暗现实和颓靡世风的深恶痛绝。  相似文献   

15.
在陶渊明研究中,《形影神》一诗的主旨问题争论较大。已故治陶学者逯钦立先生就此诗分析并主张其为陶渊明反佛之力作。笔者详析逯文并结合陶集加以辩证,认为《形影神》诗实为陶渊明所作之自我精神剖析,逯说有牵强之嫌。诗人通过对自身几种思想的审视,最终以“自然”之说释惑,达到一种“委运任化”的高超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6.
该文逐句解析钟嵘《诗品》卷中"宋征士陶潜"条,揭示了钟嵘对陶渊明五言诗特点和价值的理解。笔者基于陶诗的本来创作实绩,并结合其他评论家评价,客观辨证地看待钟嵘《诗品》中对陶渊明的定位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出仕刘牢之镇军参军虽为旧说,但仍令人疑窦丛生。《饮酒·十七》为陶渊明元兴二年秋冬之际服阕闲居的作品,所语“时事”,所用修辞等皆契合刘牢之军政实事。《饮酒·十七》为陶渊明出仕刘牢之的重要诗证,对陶渊明仕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是一篇需细加鉴赏、潜心推敲的奇文。古今陶集注家大都对此率尔作注。作者钩深稽远,对“悉如外人”、“问今是何世”,“奇踪隐五百”等关键词语做了切合原意的解释,对读者正本清源,品味陶渊明文中深意会大有启迪。  相似文献   

19.
刘芳 《甘肃教育》2011,(4):52-52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生活在一个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下。陶渊明的性情与当时社会不投合。“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陶渊明说出了辞官归隐的原因,辞官时所作的《归去来兮辞》表明了归隐的坚定决心。  相似文献   

20.
关于《桃花源记》的主题,人们普遍解读为表现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文章认为,这一解读只是对文本部分内容进行孤立解读的结果,探析文本主题应整体把握.因此,文章从《桃花源记》到《桃花源诗》,再到作者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与时代背景,逐层深入分析,整体把握,发现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真正表达的其实是内心的无依怅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