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70后诗人群落里,徐南鹏是一个相当沉静、内倾、深刻和自觉的诗人。如果说早期徐南鹏的诗歌更多是一种少年情怀式的对生活、时代、城市和现代化的激情化和欢乐基调抒写的话,那么1998年以来徐南鹏的诗歌写作则在广阔的空间对城市、工业化和现代性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与反思。  相似文献   

2.
徐志摩的诗歌成就是建立在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继承和以对外国诗歌,特别是英美诗歌的吸收、借鉴的基础上的,这种继承和借鉴贯穿于他整个创作的过程。英美诗歌和象征派诗歌都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尤其对他早期创作影响更为明显。华兹华斯等诗人对徐志摩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他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欧阳江河在诗歌批评中阐释了写作自省和语言自律的元诗歌观念,强调疏离现实而“站在虚构这边”,其诗歌创作渗透着诗人的写作立场,体现了独具一格的写作方式.欧阳江河的诗歌在语言修辞、排列、运用上无不表现出他的“元诗歌”倾向,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元诗歌所产生的对于现实的离心力.面对诗歌在当代的困境,欧阳江河选择“元诗歌”建构“最高虚构的真实”,其诗学体现了当代诗人对生存本身以及诗歌技巧的追问与焦虑.  相似文献   

4.
诗人海子在短暂的生命中创作了大量关于乡土中国的优秀作品,他从乡土中抽象出"麦子"、"村庄"、"土地"(包括麦地)等元素作为诗歌意象,在诗歌和生命行为中实践了他对"生命存在本身"的执著关注;并结合个体生存经验,使乡土在诗歌中得到了真实且富于诗性的呈现。  相似文献   

5.
南宋中后期,道学中人与江湖派、四灵对诗歌的体裁有不同的取向。道学中人朱熹、张栻推崇古体诗创作,排斥近体诗的写作;四灵则大多写作近体诗,较少有古体诗创作;江湖派则在两可之间。这三个不同的创作流派对诗歌体裁的选择有着不同的思想渊源,主要取决于他们对诗歌体裁及诗歌发展的认识。然而,在实际的创作活动中,他们中有的派别则违反了他们所提倡的诗学思想。通过梳理这三派的诗学思想,比较他们在实际创作中不同诗体的数量,可以理清南宋中后期文坛存在的关于诗歌体裁争论的现象及根源,解析道学派的诗学思想与现实创作中的矛盾成因。  相似文献   

6.
庞德是英美诗歌史上不可缺少的人物。中国元素对庞德具有深刻的意义,庞德视中国古籍为“新大陆”甚至是现代西方“文艺复兴”的思想源泉。费诺罗萨遗稿带着庞德进入了中国诗学的意境世界,通过对中国诗歌的翻译或改写,庞德在他的创作中融人了中国古诗的元素。换而言之,庞德在西方创作着中国式的诗歌。  相似文献   

7.
李艳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9):141-142
庞培作为一名诗人,在他转向散文写作时仍然保持着诗人的身份。他将诗歌中的思想精神、结构形式带入到散文创作中,为散文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散文宁静、悠远、沉郁,不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一种天然的诗性。  相似文献   

8.
人类诗歌创作经历了从口头创作与口头传播到纸媒创作和书面传播方式进而发展到网络写作与网络传播方式的改变。诗歌媒介的改变必然带来诗歌各方面的巨大变革,从写作方式、传播途径、阅读形态、诗歌样式、批评风气到精神品质都发生了全方位的改变,它打破了传统诗歌的形态和美学趣味,推动诗歌创作的繁荣,由此产生了新的美学革命和文体革命。与此同时,开放性的网络诗歌也存在一些由于自由泛滥而带来的弊病和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确立一些规范,以引导网络诗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蒋霞 《重庆师专学报》2005,4(2):77-80,89
《我爱这土地》以它与艾青其它诗歌的统一性汇入他的诗歌大潮中,但在整体精神相对一致的书写中已经包含了具体意象意境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出他对自我身份、生存价值、生命意义、死亡意识的认识的一系列发展,开启了后来的写作内涵。该诗成为艾青诗歌的一个转折点,是诗人对自己创作的一次自觉的界定,完成了作者对自我的三个层面的超越,反映了诗人的自我发展与时代要求之间的统一,由此更显示出它独特的意义与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80年代是雁翼诗歌创作的第二个高潮,在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中,他坚持"现实性"的创作原则关注现实、审视现实、反思现实,深刻地表现了上世纪80年代的社会风貌。雁翼诗歌中的现实性的创作原则与其一贯坚持的艺术手法紧密相连,诗歌中形象化地塑造了鲜明的富有时代特征的"时代形象",这不仅是时代精神的书写,同时也是诗人审视现实生活后的生存经验的凝结。  相似文献   

11.
郭伟 《现代语文》2006,(4):78-78
杰罗姆·罗森堡(Jerome Rothenberg,1931),美国诗人、理论家和翻译家。作为一个不断创新的诗人,他进一步扩大了传统的内涵和领域,主张“从人类经验最广阔的领域去寻找诗歌传统”。他相信诗歌的力量,相信诗人可以通过诗歌来改变世界。为了让中国广大的诗歌爱好者“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2003年第5期《世界文学》对其诗歌和诗学进行了选择性的译介。从中可以看出,罗森堡的诗关注的始终是人的问题,探讨人与世界、与时间、与生存和死亡的广泛的联系。为了审察人的具体生存状况,他对精神和肉体、性别意识所带来的生存观差异等比较敏感的话题…  相似文献   

12.
"5.12"地震诗歌是自1958年新民歌创作和1976年"天安门诗歌"以来又一次民间诗歌创作的大喷发,是新世纪一大文学事件。它与前两次大众写作在写作环境和条件、写作导向、发生机制、操作流程和平台、影响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异,具有现代传媒的技术物质性和业余写手作为创作主体的主观性。大众参与的草根写作与现代传媒的技术条件使得地震诗歌文本具有纪实性与在场感,通俗性与大众化,同质性,对革命叙事诗、政治抒情诗等资源的借用,"超文本"等特征。  相似文献   

13.
"5·12"地震诗歌是自1958年新民歌创作和1976年"天安门诗歌"以来又一次民间诗歌创作的大喷发,是新世纪一大文学事件.它与前两次大众写作在写作环境和条件、写作导向、发生机制、操作流程和平台、影响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异,具有现代传媒的技术物质性和业余写手作为创作主体的主观性.大众参与的草根写作与现代传媒的技术条件使得地震诗歌文本具有纪实性与在场感,通俗性与大众化,同质性,对革命叙事诗、政治抒情诗等资源的借用,"超文本"等特征.  相似文献   

14.
“非国家空间”诗歌写作与传播主要是指1949年后以民刊为主体的“非法出版物”的写作与传播活动。建国后,国家通过控制诗歌写作者的生存与发展、诗歌传播方式、诗歌主题取向与艺术模式建立了国家全权代理机制;但是,诗歌在非国家空间却一直潜滋暗长,经历了萌芽期、发轫期、壮大期、高潮期等阶段,形成了当下国家与社会共生互补态势。  相似文献   

15.
茹科夫斯基是俄罗斯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在俄罗斯诗歌发展史上,他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他对俄国诗歌发展的贡献表现在:他的创作促进了俄罗斯诗歌由对外在世界的描摹向内心情绪的渲泄的转化;他的创作使俄罗斯诗歌表现的形象由粗略的概括评价转向细腻的性格刻划;他的创作使俄罗斯文人诗更加接近人民;他的创作对大自然作了深情、传神的咏叹;他的创作使俄罗斯诗歌的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末,第三代诗歌运动即将结束之时,有相当一部分诗人离开了诗坛,而留下来的坚守者,或在国内默默写作,或旅居海外进行创作转型,海上诗派的代表诗人孟浪,就属于这转型中的一员.他经历了80年代的第三代诗歌运动,又经历了90年代前期的个人化写作风潮,旅居美国十余年,最终转向了对当下社会与自由精神的关注.孟浪的创作历程,代表了第三代诗歌运动之后一部分诗人"漂流式写作"的风格,颇具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7.
袁瑛 《考试周刊》2009,(14):31-32
打工诗歌是打工者的心灵史、情感记和奋斗歌.打工诗歌为打工者立言。本文主要从写作和性质两个层面论述打工诗歌的精神内涵:打工诗歌是在生存中的现实性写作和具有群体性的底层写作,它孕育着一种精神,即苦难、坚韧、抗争、激情。  相似文献   

18.
张琰 《文教资料》2007,(15):87-88
本文通过分析湖畔诗歌所包含的“儿童视角”在写作题材、诗歌内容和艺术形式三个方面的表现,以及“儿童视角”在其创作中逐渐减弱乃至消失的原因,说明了“儿童视角”对“湖畔诗社”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李陆史是韩国著名的现代诗人,他十分欣赏现代新诗创作的代表人物徐志摩的诗歌,并予以高度评价。他认为徐志摩的诗歌近乎完美,所以他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竭力模仿徐志摩的诗歌创作风格,追求词藻的华丽和形式的完美,而在内容上,克服了徐志摩诗歌的局限性,促进了韩国现代诗歌的创作。文章通过比较研究李陆史与徐志摩的诗歌,探讨了汉文化对韩国诗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底层写作"特别是其典型代表"打工诗歌"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现象,"打工诗歌"是当代文学研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具有研究价值。文本试图对当下批评界对"底层写作"特别是"打工诗歌"的研究作一个综述与评介,总结"打工诗歌"研究现状及"打工诗歌"的创作特征,确认"打工诗歌"在当代文学中所处的文学地位与彰显出来时代精神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