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品德教育是引导学生认知道德,激发情感和意志,并使之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美、心灵美。小学品德课教学,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理解水平,通过思想引导,武装学生的头脑,帮助其完成探索道德美的旅程。  相似文献   

2.
将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可以从心理学的认知、情感和意动视角循序渐进开展,构建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逻辑,即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实践教育。认知教育重在充分挖掘教材,帮助学生理解劳动教育;情感教育重在创新教学方法,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的劳动情感;实践教育重在探索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劳动。这一过程促使学生对劳动从认知内化为情感,进而从情感外化为自觉行为,最终达到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3.
情感作为"催化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影响个体的思想品德内化,而且是道德理论外化为道德行为的关键因素.考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的地位及功能,对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有机融合。即我们常说的知行统一。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产生的基础。道德情感起着内部调控的重要作用。学生只有在认知中得到满足,获得内心的情感体验.才能将道德观念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情感是促使道德知识转化为信念及世界观的催化剂。在思品课教学中应重视情感体验,促进品德内化。  相似文献   

5.
吴霙斐 《考试周刊》2010,(45):149-150
思想政治教学相较其他学科的更大价值在于德育价值,即德育不仅是教育的首要目标,而且是"以人为本"教学模式、提高人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正是因为德育价值有这么重大的意义,所以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诸多途径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进而外化为行为,成为具有高尚人格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6.
高校思想品德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基础课程,如何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是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解决的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施主体性教学,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要从构建教学目标系统、设定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他们把道德认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要求,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7.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特性需要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教学情境、采取多种措施实现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让他们在体验中感悟,引起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共鸣,并通过道德践行,将其内化为真正的、自觉的行动。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包括知、情、意、行几个要素,这几个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因此,从道德认识、道德信念,经过道德情感体验和意志品质,转化为道德行为,并经过道德行为的反复实践,内化为道德习惯,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全过程。抓住情感体验是促进学生道德内化,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关键和手段。道德情感是学生的道德认识从内部升华为道德信念,从外部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途径和中间环节,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化过程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仅要探讨学生道德情感本身发展的规律,研究情…  相似文献   

9.
情感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道德情感生成结构理论,历史学教师应将情感教育的思想贯穿始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历史持有丰富的情感和价值判断;在教学准备阶段,应将情感教育置于显著位置;在教学过程中,既应激发学生对历史的丰富情感,又应让其有充分地思考和过滤;课后应努力帮助学生将历史情感运用于实践,从而让其内化为自身的历史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和是非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并使情感化为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思想品德课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情感载体。如《积极进取的童第周》、《为人要正直》所载的是良好品格这种情感;《立志为祖国作贡献》、《袁隆平的志向》所载的是热爱祖国这种情感。不管课文所载的是哪种情感,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多读的方式掌握。  相似文献   

11.
通用技术课程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发现通用技术学科的德育价值,进行学科德育要素设计是落实通用技术课程学科德育的前提.以苏教版必修教材为例,通用技术教学中实施学科德育的策略包括:挖掘通用技术学科中的德育要素,构建通用技术学科"5+X"德育范畴;实施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教学,设计系列挑战性任务;提升通用技术教师德育素养,发挥教师德育价值等.教师应在教学中从单元教学、课时教学、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方面科学设计德育要素,实现学科教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德育课程改革已走过十年历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建构了生活化德育的基本理论,推动了德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了学生道德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把德育教材建设带入多姿多彩的新时代,从而变革了学校德育的整体面貌。当然德育课改中也存在着教学目标虚化、教学设计偏颇、教材使用迷失、忽视农村学生生活等问题。今后十年德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强调要坚持并发展生活德育理论,提升德育课程的教学品质和研究品质,深化德育课程资源建设。  相似文献   

13.
对“生活即教育”与“教学做合一”关系的两种看法,源于两种不同的假设,一种认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全部来自教育实践,一种认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主张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这两种看法各有其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一种新的看法是,“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德育理论,这种看法要求对“做”的内涵做出全新的解释,即做事与做人相统一。本文从分析陶行知在真伪知识以及真理问题上的看法入手,阐释“追求真理做真人”中,“真”与“真人”的内涵。认为陶行知有自己的德育理论,他的道德境界蕴含在知识与行为相统一的教育理想中,蕴含在通过做事学会做人的德育理想中。  相似文献   

14.
新形势下高校德育课实践教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德育课实践教学是高校德育课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本文对高校德育课实践教学必要性进行了阐述,论述了德育课实践教学的特点,以及德育课实践教学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推进,育人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时代性与规律性的把握在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已显得尤为关键。而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以课程学习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重点,文章提出立足课堂,实施德育,就学科德育建设的策略研究做一番探讨,以期在提升学科德育有效性的同时,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小学德育存在德育地位边缘化、德育课程知识化、德育内容泛政治化、德育方式规训化等问题。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的"三结合整合式"教学模式,是指将知识积累与价值观养成相结合、课堂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授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并且将传统课堂教学、网络平台上自主探究和任务驱动下的社会实践活动融合为一体的完整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根据实际积极开拓教学实践体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等具体措施与当前中小学德育课程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17.
文章就如何在电子专业核心课程“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中进行渗透教育进行了探索,从德育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和评价体系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渗透内容的整合方案、教学内容的工作过程导向以及多元评价体系。经过实践,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资源,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对于中职学校德育教材而言,它不仅是一门科学知识,而且是一门意识形态,负有促使中职学生道德社会化和道德个性化的基本任务。本文分析研究探讨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教材,对于推进中等职校德育教育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对音乐功能的认识上,人们往往偏重于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而忽略其德育功能。实际上,音乐教育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德育功能。本文以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理论为基础,深入分析音乐教育德育功能表现形式及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20.
林榕 《教育教学论坛》2019,(14):261-262
随着信息化教学比赛的不断深入,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德育课堂的时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被越来越多的老师重视。德育课程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化手段也成为广大德育教师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