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人工智能时代学生主体性可能遭遇的危险,文章围绕“学生是谁”、“何种角色”和“如何存在”这三个问题,分别追问了人工智能时代学生的主体属性、反思了人工智能时代学生的主体地位、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学生主体权利的实现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存在被物化的可能,学生可能再次成为学校教育中的被塑造者,学生的主体权利可能会被隐蔽式剥夺。为消除这些潜在的危险,文章明确了人工智能时代巩固学生主体性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探讨,以推动人工智能时代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为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课程作为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需要拓展学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视野,提高学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高中开设人工智能课程不仅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最近发展区,也需要考虑到课程的实施平台与落地方案.文章基于泰勒原理,以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开设人工智能课程为例,从人工智能课程教育理念、人工智能课程设计思路、人工智能课程组织与人工智能课程效果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进行人工智能课程教育教学方法探讨,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学习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获得运用所学前沿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期为普通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的实施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3.
张美凤 《成才之路》2022,(3):123-125
在人工智能教育与信息技术课程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树立信息鉴别意识,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文章探讨人工智能教育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融合,共分为四个部分:人工智能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及反思,人工智能教育存在的问题,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内容设计,人工智能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融合实践.  相似文献   

4.
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人工智能与编程教育是未来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两项重要议题。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我国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缺口较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生存于人工智能社会,教师必须让学生养成利用编程自动化解决问题的思维。教育学者被委以“使学生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重任,当前中小学校都应该极力推广编程教育。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专业学生了解计算机理论和技术的核心课程。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出于个人兴趣以及学科交叉的需要,对了解和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也有了强烈的要求。为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南方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开设了面向全校特别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人工智能导论课程不仅需要进一步激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人工智能学习的兴趣,也要引导和提高学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学科交叉的应用创新能力。经过反复论证及几年的实践,南方科技大学提出并优化了一套基于"AI"+"AI+" ("人工智能算法" + "人工智能技术在特定行业的特定应用")的教学内容设计,以及一套尊重学生各自专业兴趣的能够让学生自主选择"个性化"课程项目的教学方法。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可为其他课程教学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教育成为国家战略.文章依托信息技术学科,重新梳理小学阶段人工智能教育的课程目标与内容规划,设计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开发人工智能课程内容,聚焦学生体验感受、动手实践与编程能力的培养,从而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计算思维、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层级和心智模式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未来人才的培养需求和科学教育的办学传统,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以培养学生H·AI素养为指向,围绕“体验、实践、创新”三个层次全面创设普通高中人工智能特色课程群。不仅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学会与人工智能协作共存;还要让学生具备不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并且能在未来生活得更好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相似文献   

8.
将人工智能引入教育的价值是多重的。在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不仅能为学生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生产和生活储备知识与技能,还是推动人类教育走向更高阶段的必然需要。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内在统一性在于二者都是为了人类更好地认识和完善自己。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可通过“人工智能+教育”与“教育+人工智能”两种模式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与完善自己。  相似文献   

9.
教育正迈向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已成为未来教育变革的重要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开始遍布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今教育也被人工智能深深地影响着。从教师教学到学生学习几乎离不开人工智能。主要从人工智能对教育模式的影响谈起,聚焦学生、教师、课程三方面,从而达到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形成乐学、善学,教师喜教、乐教的良好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效果,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是多学科交叉发展的集成型学科,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引入人工智能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信息科技的教学活动中,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如此,基于人工智能进入小学信息科技课堂,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工智能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的来源,对学生编程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展示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分析了组织项目化编程实践活动,阐述了分阶段编程教学、构建多样化应用场景等策略,以期为人工智能与小学信息科技课堂的深度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大学本科开设人工智能公共课的意义重大,有利于各科学生掌握人工智能的原理与技术,从而具备结合所学专业进行应用创新的能力。传统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主要面向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因此,积极开展本科人工智能公共课教学的研究与探索是一件非常紧迫的任务。文章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和人工智能公共课在开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同时从课程内容设计、案例教学和实施细节三个方面探讨了人工智能公共课程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胡晓林 《教育评论》2023,(2):131-134
人工智能已被列入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而高校承担了为国家培养下一代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的职责。鉴于当前我国人工智能的研究大而不强、缺乏引领性工作等现状,文章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和学科特点出发,论述了在高校人工智能类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塑造学生价值观,能为我国引领下一代人工智能的研究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朱晗 《教育评论》2022,(11):104-109
人工智能带来教育的巨大变革,在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可精准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特征、兴趣,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能避免学生重复、无效学习,减少或消除传统课堂中学生普遍存在的抵触情绪。将人工智能引入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也面临诸多挑战,各高校应充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之长、排除各种不利因素,提高英语教师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水平,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加强教学的情感浸润性,优化提炼学习资源,并创建新型智能教学评价体系,推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全面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作为青岛市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先行实验区之一,在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系列探索。首先是基于区域教育实际和中小学生学习特点,制定并细化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目标,整体设计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框架。其次是基于学生年龄特点分类推进人工智能教学设计,在小学阶段实施基于案例学习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阶段实施基于学科整合与社团课程的项目实践。最后是基于区域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测评,提出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优化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计算思维对高中学生具有较大的影响,它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理解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各项能力的提升具有助推作用。而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对促进学生计算思维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在高中人工智能课程教学中渗透计算思维培养的策略分析出发,探寻高中人工智能课程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可行路径,增强高中人工智能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中学人工智能教育已经势在必行。然而目前中学人工智能教育仍旧处于起步阶段,教学模式和内容相对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对人工智能知识的需求。而且现有的教学模式存在许多问题,如缺乏实践性、教学内容不够系统化等。当前许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致力于研究中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本文旨在提出一种优质的中学人工智能教育模式,以项目教学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成绩及其实践能力,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人工智能复合型学科的建设。我国对“人工智能+X”人才培养非常重视,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培养人工智能和前沿学科交叉型人才作为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体系的重点任务。英国爱丁堡大学和英国研究与创新基金会联合建设的生物医学人工智能博士培养中心作为英国“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复合型学科建设的先驱性实践,具备强大的学术支持和丰富的行业资源。文章通过探究该中心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人才培养概况、课程设置情况、课程实施与评价,为我国建设此类复合型学科提供借鉴。文章最后总结了在培养“人工智能+X”人才过程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以及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学习与生活。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现状,对于引导学生的发展和推动教师适应技术变革、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以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小学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水平对学生整体学习效果(智能技术应用效果)有显著正向影响;人工智能技术水平与学生学习效果(智能技术应用效果)各维度呈现正向相关;人工智能技术对不同性别学生学习效果产生显著差异。基于研究结论,文章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提出智能技术运用实践策略,以期推动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针对网络空间专业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内容因偏向计算机科学专业而不适合本专业学生学习的问题,“人工智能”课程以人脸识别问题为驱动,基于国产人工智能框架,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工具、教学实验等环节的改革进行探讨。改革后的“人工智能”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人工智能的基础概念和原理的同时,深入人工智能领域的安全技术,了解前沿发展和最新动向,更加符合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实践方法,有助于为产业升级培养更多掌握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的人才。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以培养“人工智能+X”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使用可视化理论教学与低代码开发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可有效地降低课程难度,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确保学生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