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依托“双一流”建设,深化人工智能内涵,构建基础理论人才与“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并重的培养体系,探索深度融合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水平,为我国抢占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2.
当前人工智能作为热点持续被人们关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在这一背景下,教育如何应变?本文尝试以“生活中的人工智能——智能分类垃圾桶”一课为抓手,巧借项目式学习,关注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探索人工智能模块的课堂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3.
研究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实践方法,有助于为产业升级培养更多掌握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的人才。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以培养“人工智能+X”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使用可视化理论教学与低代码开发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可有效地降低课程难度,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确保学生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对跨界复合型实验室体系建设进行探讨,提出以提升人才综合能力和提高实验室资源共享效率为目标,以人工智能方向实验室为载体,探索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教学科研复合型实验室建设方案、人才培养体系等。  相似文献   

5.
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级阶段的教育类型,职业本科主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1+X”证书制度也是培养学生成为掌握多种技能本领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制度,可见两者的育人目标一致。因此,文章基于“1+X”证书制度,分析了驱动职业本科高校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因素,提出构建跨专业“平台+模块”的“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对策,以期有助于国家职业本科高校建设试点工作的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人工智能教学知识点演变和人工智能学科交叉角度介绍了科教融合和产教协同进行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同时介绍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以及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平台的体系架构和AI+X微专业。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家提出“新工科建设”这一思路,人工智能作为新工科专业中的代表,对于适应其产业发展的人才有着全新的要求,主要表现有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前瞻眼光。为培养出具备较强工程理论能力、胜任工程事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路径需从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和师资队伍四个方面展开,以期抓住新工科建设和“双一流”建设叠加的历史机遇,借助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8.
新工科建设服务于新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作为新工科建设排头兵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支撑国家发展战略至关重要。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敢闯、会创、合作为核心要素的人才为己任,能够有效支撑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教育,通过建立“人工智能+X”培养新模式、双创模块弹性学分制、科教+产教融合双创平台、三级递进竞赛驱动的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机制,满足新时代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的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9.
“1+X”证书制度作为新时代职教改革的重要创新,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以“1+X”证书为纽带,加强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丰富人才培养形式,打造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是深化物联网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世界一流大学纷纷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英国研究型大学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分析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和布里斯托大学三所英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发现三所大学既各具特色,也具有一定的共性。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都注重对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基础课程的设置、采取讲座与小组辅导课程相结合的授课形式、注重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在此基础上,我国可以借鉴其有益经验,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智能时代所需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拓宽知识口径,打破学科专业壁垒;重视基础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将导师制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提供个性化教学。  相似文献   

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将我国建成一个人才资源强国,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所需人才与我国高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之间的矛盾是“质”的矛盾.在现有的培养模式基础上,以复合型外语人才为例,提出“2+X”高层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将“语言技能”和“通识教育”作为课程设置的恒量,“专业知识”作为变量,以实现高层次外语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关键核心技术。本文结合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近年来开设机器学习本科生课程的教学经验,对机器学习本科生课程教学改革与人工智能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系统的探索与实践。该课程以一批青年国家级人才为骨干师资,依托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科研平台,将机器学习课程的教学过程深化扩展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工智能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括机器学习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机器学习英文课程教学探索、人工智能综合创新实训建设、人工智能A类会议学术创新和互联网头部企业协同人才培养等方面,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工智能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颁布以及各大高校纷纷设立人工智能专业,需要积极开展有关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研究。本研究采用比较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对人工智能领域的翘楚——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斯坦福大学通过持续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典型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特征,具体表现为:第一,基于跨界融合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第二,基于“全人”理念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第三,基于内联与外延理念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策略;第四,基于开拓创新理念的“灵魂”型人才培养氛围。以斯坦福大学为鉴,未来可从创新跨界融合机制、积蓄人才培养源动力和强化“项目依托”环境建设三个方面入手,构建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需求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分析了构建“人工智能+”现代学徒制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然后提出了“人工智能+”现代学徒制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架构,最后阐述了“人工智能+”现代学徒制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路径:打造产教深度融合的智能教育系统;建设具备高人工智能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智能化、定制化的校企双主体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芯片技术作为现代信息化的核心技术具有发展迅速、多维化、复杂性的特点,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人工智能芯片"作为本科核心课程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改革.通过提出软硬协同的"人工智能芯片"实验平台与阶梯式实验教学模式,结合线上软硬件平台,采用自动评测系统,构建智能化、网络化及个性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芯片"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为构筑人工智能社会输出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生物医学工程是多种工程学科向生物医学渗透的产物,生物医学工程学专业的研究生常常来自不同学科。要引导电子信息工程的学生学习生物医学工程,从单一学科向交叉学科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为了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促进交通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改革。阐述交通工程课程教材体系现状,提出交通工程+人工智能的教学概念。从交通大数据挖掘、交通图像模式识别与交通仿真系统开发等三个方面构建交通工程+人工智能教材体系。探索被动式灌输到主动式学习以及从教室教学到企业教学转变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适合交通工程+人工智能教学改革特色的课程考核方式。人工智能时代下,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对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与推进,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展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分析目前国内高校医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几个方面提出了提高高校医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9.
周全 《教育教学论坛》2019,(16):131-132
人工智能是继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界的又一次颠覆性技术革命。为了培养与时俱进的人工智能分析专业人才,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场所的高校,需要及时跟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论证了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必要性,然后探讨了打造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最后指出校企合作对培养大数据人才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研究分析智慧金融、数字经济对传统财经类人才培养提出的新方向、新要求,拓展人工智能学科专业的内涵和建设重点,研究人工智能+金融、人工智能+管理、人工智能+经济等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形成“人工智能+新经管”课程群。课程群融合人工智能两大类方法,提供从信号层到数据层基础性工程知识和能力,贯通信息从采集、存储到分析、预测的全过程,满足解决人工智能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需求,课程群具有厚基础、重应用、相融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