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有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和杜甫<阁夜>两首诗.关于"荡荡空中景"一句中的"景"字,教材的注释是:"景,通'影',月光."(教材第19页)关于"日暮阴阳崔短景"一句中的"景"字,教材的注释是"景,影,日光".(教材第43页)这两种解释,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曲词鉴赏之疑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知识短文<古代戏曲鉴赏>谈到元曲对仗形式时举例道:"<长亭送别>中的[滚绣球]句句对仗."(183页)事实果真如此吗?<长亭送别@滚绣球>如下(加点的字为衬字):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的<陈涉世家>(节选)是初中<语文>传统的教学篇目,文中陈涉说的"苟富贵,无相忘"更是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名句.对此句,初中<语文>(第四册,2001年11月第1版)没作具体解释,与之相配的<教师教学用书>译为"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很清楚,此书认为"富贵"的主语是"有谁";"相"相当于"咱穷哥儿们",从语法角度分析,这种"相"为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2006年11月第2版)第27页选有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一诗.笔者认为,"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中的"颠"字应为"巅",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5.
<菜园小记>(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2002年12月第1版,2003年10月第1次印刷)中有几处用到"韭"字,但也有写作"韮"的;如:  相似文献   

6.
<孤独之旅>,曹文轩教授敷衍的一个少年在"孤独"的牧鸭生活中成长的故事. 孤独,很大程度上是对人心灵的一种惩创."孤,独也."(<广雅·释诂三>)孤与独互释."百姓有不理者如豪末,则虽孤独鳏寡必不加焉."(<荀子·王霸>)这里说的是幼而无父和老而无子.孤独,还有其他的义项,如:孤立无所依附;独自一个人、孤单;不合群、不喜欢跟人来往,等等.无论是哪一种解说,都是人所难以承受、难以忍耐的情感之痛.  相似文献   

7.
<新会县志>(新会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人物传介绍陈白沙弟子区越:"他善撰诗文,诗风清逸刚健,著有<见泉诗集>十卷."(<新会县志>第1123页)笔者以为有误.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试验修订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版)<逍遥游>,注释"[8]覆杯水与坳堂之上:坳,ao,堂上低洼之处."(第185页)注释"(50)彼其于世,未数数然:数,shuo,数数然,两个同义词叠用,拼命追求的样子."(第186页)这两个字的读音有误.  相似文献   

9.
教学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晏殊<蝶恋花>)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科学怪人">是苏教版一篇人选较早的课文,讲述英国化学家开文迪许(也译作"卡文迪什")几件生活琐事,表现了开文迪许默默无闻、潜心科学研究,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的牺牲精神.该文语言平白如话、事例简单、结构清晰、文字干净.从1994年至今,我先后执教三次,每一阶段都因教学理念的不同而产生迥异的教学效果,它就像一个个脚印,见证着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真实地记录了我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征途中走过的蹒跚步履.  相似文献   

10.
<史记>论赞是司马迁创造的史论形式,其逻辑性、概括性、形象性和抒情性向为历代史评家所激赏.司马迁的史论,博大思精,笔势纵横,说理形象,补纪传之未备,阐深微之旨义,抒个人之感慨,对后代史论产生了深刻影响.欧阳修的史论<伶官传序>弘扬了太史公论赞传统而又有所创新.对此,清代不少评论家都谈到这篇史论与<史记>论赞一脉相承的关系.沈德潜称:"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转引自<唐宋文举要>)刘大魁称:"跌宕遒逸,风神绝似史迁."(<古文辞类纂>)吴楚材、吴调侯称:"两扬两抑,低昂反复,感慨淋漓,可直与史迁相为颉颃."(<古文观止>)应当说,这些文评家是极有识力的.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所作的这篇传论,得<史记>风神而不袭其貌,不仅具有卓越的史识,而且以其大气包举的史笔叙事明理,堪称史论之"千年绝调"(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加了"知书达理"这一词条.其解释是:"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也说知书识礼."这里出现一"理"一"礼",显然是编者有意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12.
五舜祁 《科技文萃》2000,5(12):167-168
最近,史学界披露,在1949年解放浙江过程中,毛泽东主席曾经于5月6日指示部队:"在占领奉化时,不要破坏蒋介石的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筑物."(毛泽东:<占领吴淞嘉兴等地应注意的问题>,原载<毛泽东文集>第5卷第290页,转引自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2000年第 3期会刊第24页.)  相似文献   

13.
杜甫<客至>中的"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肯"字如何解释.实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版,P146.本文所谈教材皆为人教版)将"肯"释为"正、恰".这显然不妥.因为,若是"正'与邻翁相对饮",那么,"隔篱呼取"就成了多余的举动了.  相似文献   

14.
郑铁生 《现代语文》2006,(9):117-117
数词"亿"在秦汉之前,既表达两种不同的进位的实数,又是极言之多的虚数,而且后世演化逐渐统一.有些人对此不甚了解,常常造成古文今译的错误.《国语·越语》:"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这一例句经常出现在古代汉语的一些书籍里,其中对数词"亿"的解释,多数都译为"一亿".如唐瑞琮《古代汉语语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2页),译为:"现在吴王夫差有一亿零三千人穿着水犀皮的铠甲."楚永安《古汉语表达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16页),"按'亿三千'即一亿三千."汤可敬《古代汉语》(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5页).此句译为:"现在吴王夫差穿着水犀皮的铠甲的士兵有一亿零三千人."我们不用再列举了,根据当时中国人口的总数量去审视,没有也不可能有某个诸侯国拥有一亿人以上的军队.可见,上述翻译有误.  相似文献   

15.
《庄子·齐物论》云:"其发若机括,其司是非之谓也."(《庄子集释》,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一册,51页)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有这样一句话"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课本注解为"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这个注解可以看出,"高危"的解释即"高而险",对这个解释,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高危"的意思应为"高",也就是说"高危"在这里应是同一个意思:"危"即"高".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7.
释"牿"     
刘艳丽 《现代语文》2006,(8):122-123
<说文·二上·牛部>:"牿,牛马牢也.从牛,告声.<周书>曰:‘今惟牿牛马.'"[1]<说文解字注>中说:"<费誓>:‘今为淫舍牿牛马.'大小徐本皆无‘淫舍'二字,今刊本妄增之.此许偶遗二字,非必许所据<尚书>少二字也.惟大放牿牢之牛马,故令无以获穽伤牛马,若牛马在牢中,获穽安得伤之?<周易>:‘僮牛之牿.'许及九家作告,郑作梏.刘、陆作角,不训牢也."[2]  相似文献   

18.
潘峰 《现代语文》2005,(12):10-12
经研究,"白"的语源应该有五个:"日光"为其本义,它通"帛"、"别"、"伯"和省"日",是假借其音或其形而派生出系列语义.此外,它作为一个汉字也有它的构形及其用法.而比较有影响的<康熙字典>(简称<康>,下同)、<中华大字典>(<华>)、<辞源>(<源>)、<汉语大字典>(<字>)、<汉语大词典>(<词>)、<应用汉语词典>(<应>)、<现代汉语词典>(<现>)和<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规>)八部辞书,解释"白"的语义时不同程度地存在定义遗漏、释义琐碎、一语多义、义例模糊等问题,本文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教材第3册(山东人民版)所选课文<陈情表>中"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句,课文对"区区"注释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本2003年6月第1版)<勾践灭吴>中有这样的句子:"国之孺子之游者."<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译为"看到流浪无归的孩子",此处将"游"译为"流浪无归",笔者认为这种翻译不妥,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