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周末黄金时间的电视屏幕上,用游戏来制造快乐的节目正在逐步失去观众,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观众的文化消费心理在发生变化,这从游戏节目收视率的降低可以得到证明。与此同时,另一类节目的收视率却在悄然上升,这一类节目里也有游戏,有娱乐,但同时还有智慧和知识,提升了游戏节目的知识含量和文化品位。这就是在屏幕上悄然兴起的益智类节目。  相似文献   

2.
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创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新闻、娱乐这些主打节目相比,生活服务类节目一直处于边缘,地位极其尴尬。特别是大多数节目在形式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不容易创新,致使收视率不高,所以许多电视人不愿意在生活服务类节目上下功夫。那么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的收视瓶颈该如何突破呢?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3.
刘娟 《声屏世界》2011,(1):19-20
经历了以明星为主体的游戏类、娱乐资讯和娱乐访谈节目后,丰富多彩的综艺类节目成为后娱乐理念最直接的体现者,例如选秀类、情感类、以平民为主体的益智类、婚恋交友类和户外挑战类节目等都是时代的新宠:电视剧的偶像化、伦理化和苦情化受到各年龄层观众的热烈追捧;  相似文献   

4.
文化类电视节目是我国电视媒体中的重要节目类型之一,当前电视文化类节目的营销手段落后,造成文化类节目总体收视率不高。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电视文化节目经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电视文化节目营销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与故事类谈话节目相比,娱乐谈话类节目的叙事相对"脆弱",但是每一种节目形态,都有其叙事特点.<康熙来了>等节目在台湾电视圈异军突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娱乐谈话类节目也将故事性作为了吸引观众的法宝.可以说,强调谈话节目的戏剧性,充分挖掘和展现故事冲突,突出谈话节目的情感张力,从而激起观众自己的"人生故事",是娱乐类谈话节目叙事的最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6.
近一段时间以来,电视节目中文化类的节目越来越受到观众的欢迎而在收视率方面屡获新高,文化类节目通过新颖的形式与丰富的内涵为电视节目的制作开辟出一片独特的天地,而随着大量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推出,节目内容方面的雷同现象越来越严重,而怎样才能在内容上寻求创新,在兼顾收视率与节目质量前提下寻求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求新求变,本文在深入研究和分析基础上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实务提出了改进的策略,希望能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我国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制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一、健康养生类节目的热播
  2009年北京电视台推出《养生堂》栏目,节目方式采取访谈结合专题片的形式,以“传播养生之道,传授养生之术”为宗旨,秉承传统医学理论,向观众介绍中国传统的养生文化,同时选取热点话题进行讲解与访谈。节目开播以后,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肯定,自2009年第一季度月平均收视率约为0.8%,5月上升到1.58%,到7月底已上升至2.15%,12月底已达到3.4%,最高收视率达到4.92%。从这些数据中看出,《养生堂》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并拥有了固定的收视人群。2009年底,湖南卫视也推出健康养生类节目《百科全说》,节目以综艺娱乐脱口秀的新颖形式迅速刷新了良好的收视率效果。在节目开播后的半年内,累计全国观众规模达到约3.9亿,其中每期观众的人数规模达到2800万,由此可见,健康养生类节目的巨大号召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8.
所谓"泛娱乐化"现象,指的是电视媒体制作、播出的格调不高的娱乐类、选秀类节目过多,人为制造笑料、噱头、"戏说"过滥,连新闻、社教类节目也掺进"娱乐"元素,甚至用打情骂俏、大话"性感"、卖弄色相的情节和画面来取悦观众,令收视率增高。①泛娱乐化是近年来电视节目的趋势,其中有深刻的社会原因,本文以江苏卫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为例,对这一社会现象做初步分析,同时揭示泛娱乐化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9.
高凯  冯锐 《声屏世界》2012,(2):21-22
社教类电视节目是以电视传播的形式对观众进行社会教育、文化教育的一类节目样式。它曾经与新闻、文艺共同组成了我国电视节目的三大板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新闻类节目不断改革,文艺类节目也日趋走向娱乐化,而社教类节目却陷入了尴尬的处境。①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满足现代观众的口味,社教类电视节目也纷纷进行了创新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凸显文化品质和知识含量,上海卫视纪实频道于2006年1月2日创办了<文化中国>这档文化讲座类节目,由主持人今波和嘉宾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述中国历史,诠释中国文化.节目创办之初,就邀请了易中天、纪连海、姚淦铭、胡小伟等一批著名专家学者,节目播出后受到了观众的欢迎,成为上海地区收视率颇高的文化谈话类节目.  相似文献   

11.
当前,电视节目争夺收视率日趋激烈。为了取得高收视率及其带来的广告、赞助增收,一些频道和栏目不惜放弃媒体的崇高社会责任,不择手段地恶拼收视率,过度地追求娱乐化,片面强化和突出感观刺激,以“呕像”取代偶像,以“恶搞”取代尊重,以“刺激”取代关爱,以“愚乐”取代娱乐。不仅娱乐类节目如此,在新闻、社教类专栏节目中。也存在着低俗化倾向。电视新闻、社教类专栏节目从“会议报道”、“精英说教”走向平民化,本是电视接近它的本质特征的一次重大改革,但某些电视台为了使新闻、社教类专栏节目达到高收视率,  相似文献   

12.
谢湘茜 《青年记者》2016,(35):60-61
如今娱乐节目很受观众欢迎,城市电视台都在加强娱乐节目发展战略.而低成本、适度购买节目源成为城市电视台的必然选择. 依据娱乐节目的内容分类,娱乐节目有综艺游戏类娱乐节目、叙事类娱乐节目、谈话类娱乐节目、娱乐新闻类节目、娱乐欣赏类节目、深度娱乐类节目等六种类型.  相似文献   

13.
随着观众对益智类节目的热情不断上涨,近年来全球的电视机构都对该类节目青睐有加。国内的同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它几乎成了收视率的宠儿。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作为中央电视台首先推出的益智互动类节目《幸运52》,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感到需要认真思考益智类节目的社会功能及其文化价值的体现。实际上一个有着7次改版经历,至今仍生机勃勃历久弥新的《幸运52》,它本身的发展历程就是对这一问题的不断探索过程。益智类节目在中国火爆起来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基础长期以来,无论是观众还是学术界,甚至连节目制作者自己,都习惯上把…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中国经济已经逐步进入了一个大众投资的时代,中国的电视财经谈话类节目顺势而生,《头脑风暴》就是其中一档较有影响力的节目。然而随着三网合一时代的到来,财经谈话类节目面临专业化和通俗化甚至娱乐化的矛盾,收视率的困境要求节目寻找更多的出路,而对观众价值的研究则是不能忽视的一环。  相似文献   

15.
主持人作为访谈节目的中心与灵魂,其语言风格与沟通技巧决定了节目的质量。近年我国许多媒体出现了风格独特挖掘受访者内心的访谈类节目,《非常静距离》作为安徽卫视打造的金牌娱乐访谈节目,自2009年开播以来,以主持人李静极具特色的深度访谈,选取娱乐圈最热门的话题,抢占了深夜零点收视档,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李静作为本档节目的主持人深受观众的喜爱。本文对访谈类主持人的沟通技巧与语言魅力进行了分析,并且以《非常静距离》中李静的主持功力为研究对象,对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如何养成正确的沟通技巧与言语艺术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6.
电视专题类节目编辑要深度挖掘节目的内涵,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准确定位整个节目的主题,从节目的前期撰稿到后期制作,都要一步步地发掘节目的精彩之处,给观众带来全新的情感体验,从电视专题类节目的细节安排入手,提升吸引力,提高电视的收视率。  相似文献   

17.
曾几何时,电视娱乐资讯节目以轻松和娱乐的特性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屡屡成为各大电视台尤其是综合频道的招牌节目.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普及和各大网站娱乐资讯类节目的强势竞争,电视娱乐资讯节目的收视率开始急速滑坡,生存状况每况愈下.剖析电视娱乐资讯节目的发展困境,寻找解困突围之策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丁智擘 《传媒》2015,(11):49-51
2015年3月16日,浙江卫视推出了8集系列人文纪录片《一本书一座城》,首开“读书+行走”类文化节目之先河.其实,我国电视荧屏上从来不缺高质量的文化类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北京电视台的《书香北京》、上海星尚频道的《今晚我们读书》、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坛》等.这些节目给观众的印象仍停留在格调较高、形式单一的层面,收视率与话题量都无法与占据着大部分观众视野的综艺娱乐节目相媲美.  相似文献   

19.
媒体作为连接科学和公众之间的纽带,自然而然地承担着科学普及的重要任务。而像《新闻大求真》一类的电视辟谣求证类节目如何在确保不违背科学的前提下,使自己的节目内容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并且不断提高收视率水平,就成了该类节目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谢乐清 《新闻爱好者》2010,(10):101-102
收视率实际上不能充分体现观众收视背后的媒体品质差异,同时也不能充分体现广告传播背后的媒体价值差异,片面追求节目的收视率,造成模仿、克隆其他电视台的成功节目成为时下许多电视台节目改版的重要手段,节目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以电视节目收视率作为唯一的指标评价节目,容易产生误导,不少节目为追求电视节目收视率以取得经济效益,就不惜降低节目品位,把节目变成媚俗搞笑的游戏娱乐或打闹表演,那些简单的娱乐游戏及所谓动作片在迎合部分观众喜好的同时,也在培养和引导观众的欣赏口味。长此以往,对观念的审美趣味和鉴赏能力会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