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和学新  张健 《中国德育》2007,2(2):95-96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2006年年会于10月26~28日在天津召开,有30余家教育理论刊物的40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这次会议由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天津市教育考试院协办。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顾问夏宝棠先生到会指导;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张武升研究员致词;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理事长、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傅维利教授作理事会工作报告和总结。大会交流并讨论了办刊经验,同时还吸纳了《考试研究》《中国德育》《教育研究与实验》《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南京教育》《临沂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等七家刊物为新会员单位。  相似文献   

2.
中国教育学会统计与测量研究会(筹)组织的全国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今年8月下旬在天津召开。全国各地代表76人,在会上交流论文46篇。整个会议学术气氛浓厚,讨论热烈,内容丰富,既有理论探讨,又有实践总结。会上还成立了两个全国性的科研协作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小组和教育评价方法研究小组。中央教科所的同志表演了课堂教学即时反馈电脑设备的操作方法。这次会议得到天津市红桥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大力支持。一、教育评价的概念、地位、作用教育评价的概念,目前众说纷纭,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它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对教  相似文献   

3.
2020年11月7日至8日,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二十届年会在重庆顺利举办。本次年会由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主办,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承办。年会以"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教育变革"为主题,分别研讨了后疫情时代中国比较教育学科新使命与发展前瞻、各国教育政策应对、教育实践创新、国际教育组织的教育主张与贡献、国际教育交流与跨境教育、全球教育治理体系重塑等重要议题,体现了全球疫情背景下我国比较教育的使命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卢致杰 《中国考试》2024,(1):103-108
第七届教育考试与评价研讨会于2023年10月27-2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成功举办,主题为“评价改革与教育考试高质量发展”。本届研讨会设立1个主会场和5个平行论坛。主会场聚焦人工智能背景下考试招生制度和评价改革,内容涵盖教育考试评价中的大模型构建及典型应用、数字化对考试招生改革的影响、智慧考试与智慧教育、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选拔、高考综合改革与招生录取创新、人工智能与教育评价和认知大模型与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平行论坛涵盖高校招生实践与创新、人工智能与智慧考试、教育测量与评价、拔尖创新人才选拔、考试科研与招考改革高质量推进5个议题。来自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考试机构、高中学校及有关科技企业的600余位代表共襄盛会,碰撞思想、凝聚共识,共同探讨教育考试与评价的高质量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5.
主办单位:现代教育报社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为了提高全国教师教育科研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推动区域之间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的交流学习。现代教育报社、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决定联合举办第九届全国教师教育科研成果暨课程资源开发优质课评选活动。  相似文献   

6.
《教育》2009,(2):3-3
教育科研是促进基层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学校教育创新的强大动力,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有力手段。为促进“十一五”期间我国群众性教育科研全面开展,繁荣教育科学,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广阔的交流空间和平台,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编制完成的“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规划,力求开创全国教育科研改革创新与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教育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手段,旨在服务学生的发展,但现行教育考试发生了异化,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育考试异化主要表现为教育考试目的的偏离、教育考试功能的窄化、教育考试形式和内容的单一。教育考试功能的本末倒置、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与分配不均、过于强调“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评价观的桎梏是导致教育考试异化的原因。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确实增加教育投资、正确运用教育评价有利于还原教育考试的初衷。  相似文献   

8.
科研是教育考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考试机构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文章尝试总结教育考试科研工作的意义,梳理其面临的困境,并提出教育考试科研工作的对策与建议:增强工作人员科研意识,聚焦教育考试关键问题,完善考试科研激励机制,发挥考试“大数据”作用,以实现考试科研“创新考试理论、揭示考试规律、服务管理决策、指导考试实践”的功能,进而提高教育考试机构的科学化、现代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9.
<正>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评价与考试主要来自教育行政部门内部,它们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教育评价与考试的"主体单一""模式单一""指标单一""理论陈旧、技术落后"等问题严重,导致非人本、不科学、难公正、欠合理等诸多积弊,严重阻碍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以致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说:"考试不改,教育难兴。"第三方教育评价与考试,是舶来品,它肇始于西方。从大约公元前400年至19世纪末叶,这在教育  相似文献   

10.
教育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手段,旨在服务学生的发展,但现行教育考试发生了异化,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育考试异化主要表现为教育考试目的的偏离、教育考试功能的窄化、教育考试形式和内容的单一。教育考试功能的本末倒置、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与分配不均、过于强调"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评价观的桎梏是导致教育考试异化的原因。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确实增加教育投资、正确运用教育评价有利于还原教育考试的初衷。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全国教育考试科研多年来的主要成果和经验,分析教育考试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研究教育考试的发展方向,阐述围绕教育考试与评价制度创新、促进教育考试公平和提高考试质量开展教育考试研究需直面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全国教师教育科研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推动区域之间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的交流学习。现代教育报社、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决定联合举办第九届全国教师教育科研成果暨课程资源开发优质课评选活动。  相似文献   

13.
《教育》2009,(3):F0002-F0002
教育科研是促进基层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学校教育创新的强大动力,是搞高老师业务素质的有力手段。为促进“十一五”期间我国群众性教育科研全面开展,繁荣教育科学,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广阔的交流空间和平台,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编制完成的“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规划,  相似文献   

14.
《教育》2009,(4):F0002-F0002
教育科研是促进基层教育教学水半提升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学校教育创新的强大动力,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有力手段。为促进“十一五”期间我国群众性教育科研全面开展,繁荣教育科学,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广阔的交流空间和平台,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编制完成的“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规划,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2015年年会的主题是“实证研究在教育理论刊物中的地位与作用”,与会代表听取了“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试点解读”和“基于实证的上海教育科研”的专题报告,围绕实证研究在教育研究中的价值、类型、操作、利弊、挑战与展望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对教育理论刊物今后如何引导实证研究充分交换了意见.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教育科学》是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组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辑刊,以专心教育学术为定位,以注重深入研究为特色,以促进理论创新为追求,力图成为发布和展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成国、宣传和推广教育思想理论、交流和沟通教育科研信息的敢要平台。主要读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教育科学》是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组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辑刊,以专心教育学术为定位,以注重深入研究为特色,以促进理论创新为追求,力图成为发布和展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宣传和推广教育思想理论、交流和沟通教育科研信息的重要平台。主要读者对象:大学教育学专业师生、教育科研人员、热爱教育研究的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教育科学》是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组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辑刊,以专心教育学术为定位,以注重深入研究为特色,以促进理论创新为追求,力图成为发布和展疋中国教宵科学研究成果、宣传和推广教育思想理论、交流和沟通教育科研信息的重要平台。主要读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教育科学》是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组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辑刊,以专心教育学术为定位,以注重深入研究为特色,以促进理论创新为追求,力图成为发布和展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宣传和推广教育思想理论、交流和沟通教育科研信息的重要平台。主要读者对象:大学教育学专业师生、教育科研人员、热爱教育研究的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20.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2005年年会于2005年11月9—11日在浙江宁汉召开.50余家教育理论刊物的70余位代表与会。中国教育学会顾问、教育理论刊物分会名誉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瞿葆奎先生莅临会议并发言,对分会的发展寄予厚望;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赵间先到会并讲话;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理事长、博士生导师傅维利报告了理事会的工作。本次年会顺利完成了换届选举,并就办刊的经验、困惑及2006年的工作重点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